【#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中国古代的姓氏名字》,欢迎阅读!
中国古代的姓氏名字
作者:邓小强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下旬刊》 2016年第8期
邓小强
说起“姓氏”“名字”这两个词语,大家都是耳熟能详。可是这两个词语在中国古代的确切含义,大概就不是每个人都知道的了。
其实,在中国古代,“姓”“氏”“名”“字”都是独立的个体,分别包含不同的意义。
我们先来谈一谈“姓”。
姓最初是代表有共同血缘、血统、血族关系的种族称号,简称族号。作为族号,它不是个别人或个别家庭的,而是整个氏族部落的称号。
许慎《说文解字》解释:“姓,人所生也。”班固《白虎通德论》也说:“姓者,生也,人禀天气所以生者也。”由此可以确定“姓”的本义是“生”。
据《春秋》整理出来的22个古姓中近半数带女字旁——如妫、姒、姜(炎帝的姓)、姬(黄帝的姓、周天子姓)、嬴(秦王的姓)、姚(虞舜的姓)——这一结论,可以推测“姓”产生于原始社会后期母系氏族阶段。当时的人们只知其母,不知其父,每一个以母系血统为纽带的氏族,都必须有一个与其它氏族相区别的标志,这就是“姓”。
远古时代“姓”的来源,据推测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根据自己出生和生长地的名称命名。据《国语·晋语》记载:“黄帝长于姬水,以姬为姓。炎帝长于姜水,以姜为姓。”这是有记载的中国最早的姓。再比如“妫”姓,应该是因妫水而得名——今河北涿鹿有妫水。其次,当与当时的图腾崇拜有关系。为了“别婚姻”,“明世系”,“别种族”,各个氏族部落就选取本部落的崇拜物作为本部落的“姓”。比如炎帝部落,我们知道它的图腾为羊,“姜”含“羊”,姜水又是炎帝部族居住地,所以炎帝部落是姜姓。
“姓”是用来“别婚姻”的。“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
通。”“礼不娶同姓”,“父母同姓,其出不蕃”“同姓不婚,恶不殖也”(出自《左传》)。
先秦的女子都称姓。女子未出嫁时,一般都在姓前加上排行,称为孟姬、仲姜、季姒等;或在姓前加上自己所自出的国名,如秦嬴、齐姜、褒姒等。女子出嫁后则在姓前加上丈夫的国名或姓,如孔姬、棠姜、息妫等。此外,当时称妇女还可在其姓后加一个氏字,如姜氏、嬴氏等。这里的“氏”并非姓氏之“氏”,而是与“姓”同义。“氏”的这种用法,与先秦古书常见的“母氏”“舅氏”“伯氏”中“氏”的用法相当。姓可呼为氏,但氏不可以呼为姓。
氏“氏”是古代贵族标志与宗族系统的称号,表示功勋和地位。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母系氏族过渡到父系氏族,随着氏族内部人口的增多,原来的部落又分出若干新的部落。这些部落为了互相区别,就为自己的子部落单独起一个本部落共用的代号,这便是“氏”。“氏”是“姓”的分支。据《史记·夏本纪》记载:“禹为姒姓。”但同一个“姒姓”之下又分“有夏氏、有扈氏、有男氏、斟寻氏、彤城氏、褒氏、费氏、杞氏、缯氏、辛氏、冥氏、斟戈氏。”
氏是用来“别贵贱”的,“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一个男姓贵族随着身份地位的改变,一生中可以有新的氏,甚至是先后有几个不同的氏。例如商鞅,他本是卫国公室的子孙,以“卫”为氏,称为“卫鞅”。后来到了秦国,其封地在商,故又以商为氏,称为“商鞅”。远古时期那些地位低下的男子,没有姓氏,就只能以职业称呼了。如奕秋、庖丁等,这些职业名当时只是通称,后来才成了姓。
在上古时期,因为姓氏分别是用来“别婚姻”“别贵贱”的,所以女人必须称姓,男人必须不称姓;姓不可以变,氏可以变;而且,姓氏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有的。但是社会发展到战国时期,姓和氏开始合二为一。经过秦末大乱,社会进入西汉,姓氏就完全融为一体,成了表明个人及其家族的符号。这就是我们今天理解的姓氏含义。
据《半月谈》报道,“中华民族的姓氏多达11939个”。这些姓氏起源形式很多,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
1.以居住地名、方位、封国命氏。如赵、西门、郑等。
2.以古姓命氏、如任、风、子等。
3.以先人名或字命氏。如皇甫、高、刁、公、施等。
4.以兄弟行次顺序为氏。如伯、仲、叔、季等。
5.以职官名称命氏。如史、仓、库、司徒、司寇、太史等。
6.以职业技艺命氏。如巫、屠、优、卜等。
7.以祖上谥号为氏。如戴、召等。
8.古代少数民族与汉族大融合,借用汉字单字为氏。如拓跋氏改为元氏、叱卢氏改为祝、关尔佳氏改为关、钮祜禄氏改为钮等。
9.因赐姓、避讳改姓氏。如李唐王朝赐给立有大功的大臣们以李姓、朱明王朝赐以朱姓;
汉文帝名刘恒,凡恒氏因避讳改为常氏。晋朝帝王祖上有司马师,天下师姓皆缺笔改为为帅氏。
10.因逃避仇杀改姓。如端木子贡后代避仇改沐姓,牛娃避仇改牢姓等。
名 姓氏是公共的,“名”则是指个人的符号,带有个人的烙印。
“名”的产生也是在氏族社会时期,同时也是人的个体意识逐渐觉醒的必然结果。《说文》对名这样解释:“名,自命也。从口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见,故以口自名”。意为,黄昏后,天暗黑不能相认识,各以代号称。这便是名的由来。
据《周礼》“婚生三月而加名”记载,在我国传统习俗中,“名”是在婴儿出生百日之后由父亲取定的。关于这一说法,《礼记·内则》中也有记载:“三月之末……妻抱子出自房,当楣立东面……父执子之右手,咳而名之。”(到了这一天,由母亲和保姆抱着婴儿来到厅堂见他的父亲,父亲郑重地握住孩子的手,给他取名。)现在我们有些地方给孩子“过百日”的习俗即源于此。
因为人们所属的民族、社会、宗教信仰、传统文化等的不同,所以各个时期取名习惯也很不相同。
我们现在所看见最早的名是商代人的名。当时的习惯,崇尚以天干为名,也往往以其生日干支来命名,如太乙,成汤(天乙),太丁等。周代以后对取名有所讲究:如春秋时期取名要遵守“信”“义”“象”“假”“类”五条礼节;战国时贵族通过占卜来给自己的儿子取名;秦汉以后,又对一些寓含王霸意义的字眼如龙、天、君、王、帝、上、圣、皇等字禁止使用。魏晋南北朝起名讲究高雅,盛行以“之”命名,(如王羲之、祖冲之等),此外取佛僧名也成了时——“僧佑、僧护、僧智、梵童、摩诃”之名比比皆是;唐宋时,以金、木、水、火、土五行命名成了时尚。如朱熹(火),父名松(木),儿名(土),孙名钜、钩、鉴、铎(金),曾孙名渊、泠、潜、济、浚、澄(水),刚好是五行一个循环。
另外,汉人取名:尚英武,雄浑劲健。像胜、武、勇、超、猛、固、彪等很常用;见贤思齐、追慕圣人。如赵禹、张汤、周昌、张尧、黄舜等;也求长生长寿。如万年、延寿、千秋、去病,等。
字“字”只是限于古代有身份的人。
《礼记·曲礼》上说:“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十五笄而字”,就是说不管男女,只有到了成年才取字,取字的目的是为了让人尊重他,供他人称呼。一般人尤其是同辈和属下只许称尊长的字而不能直呼其名。
古人取字方法的主要依据有以下几种:
1.同义反复。如屈原名平,字原;诸葛亮字孔明;陶渊明字元亮;文天祥字景瑞等。
2.反义相对。唐王绩字无功,宋朱熹(火亮)字元晦等。
3.联义推想。赵云字子龙(云从龙);晁补之,字无咎;苏轼,字子瞻;岳飞字鹏举等。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我们了解古人的姓氏名字,对于我们了解中华传统文化,提高语文素养是很有益处的。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7de1483e122de2bd960590c69ec3d5bbfc0adaf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