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课程观的三个维度》,欢迎阅读!
课程观的三个维度
任鹏杰
编者按:新课程所体现的课程观基于对传统课程的反省与对各国课程改革经验的借鉴中。正是在这个背景下,任主编对课程观进行了新的阐释。阅读此文,有的老师可能有一些困难,因为,阐释的背景过于宏大,这是一线教师不太熟悉的。但是,如果您能反复阅读,将从中建构起新的课程框架,这对您理解新课程,理解教师之教,学生之学,将有很大的帮助。
课程观,亦即如何“观”课程。课程观作为名词,响彻耳端久矣,而课程观究指何物,深知者并不多,这是很遗憾的。
有怎样的课程观,就有怎样的教学观。谈有效教学,不能不洞悉课程观的究竟。这里结合国内外学界观点和自己的理解,用“阐明的课程”“体现的课程”“体验的课程”三个维度,试图在理论上完整地说明课程观,请同仁们指正。
“阐明的课程”:偏重国家价值的维度,追问究竟以什么为目标。
某种意义上,国家课程标准对教学的要求,与学生成长、进步、发展的内在要求,在教育价值观或者说目标上应是同一的。“阐明的课程”的维度所对应的正是这一目标。
所谓“阐明的课程”,是指教师不仅心里非常清楚自己将要采取的教学目标、教学思想、教学设计、教学行为,而且能够非常清楚地阐明其中的道理,让别人对你要那样做的目的(是什么)和理由(为什么),能够听个明明白白。
“阐明”,是有效教学的第一前提。常说的“说课”就有“阐明”的意味,但常见的一些“说课”往往未能准确反映“阐明的课程”的意旨,甚至连教学目标都没有,这是值得省思的。
“体现的课程”:偏重教师展现的维度,追问如何进行有效教学。
课程被阐明了,下一步就是教师的行动,亦即你体现或展现出来的学科知识,不懂的人能懂、不明白的人能明白,这恰恰是“体现的课程”维度。课堂教学,就是最具体的“体现的课程”。当中的核心环节是教师的教学转化,它决定着教学是否可能实现有效。 教学转化的精髓是“为理解而教学”,指教师把个人对事物的理解,转化为促进他人去理解。实际上,教师只有将已经理解的观念转化了,才能教给学生,由教师的思想和动机转化为学习者的思想和动机。推理似乎是教学转化不可或缺的要害环节。比如:①通过相关教材的准备及其批判诠释;②通过类比、比喻、举例等形式表达观念;③选择所需的适切的教学方法;④根据学生的一般特征修订表达形式;⑤根据班级特定的学生剪裁表达形式„„
教学转化,又可称教学变换。教学变换是一个把学科知识转化为学校知识的过程。这一概念很重要,它揭示了“校本课程”或“校本教研”的内涵,即所有学科知识,都存在一个“转化为学校知识”的过程。就新课程教学说,就是把“阐明”的学科知识,经过学校教师
的教学变换——转变、改变或改组的过程,变为更适合于本校学生理解的课程知识。这一概念,可以纠正我们对“校本课程”或“校本教研”理解的偏差。
“体验的课程”:偏重学生感受的维度,追问怎样的学习才有效。
“阐明的课程”被转化为教师“体现的课程”后,其有效性何在,关键要看学生从课程教学中,获得了多少有效的感受或体验,此即“体验的课程”维度,它对应的是学生的学习,或者亦可对应新课程的“三维目标”。
“体验”的维度,虽显性地指学生的学习,但隐性地更是指教师的教学。追求学生“体验”的有效性,就不能不追问在课程上教师“阐明”有效性和教师“体现”的有效性。
只有在学生学习效果这个根本点上,“阐明的课程”“体现的课程”“体验的课程”三个维度才必须做整体追问,也就是必须具备整体的课程观。在整体追问的基础上,重点应从如下三点来寻求有效“体验”:
第一,注重互动,激活学习。借助群体互动,每位学习者都可把他人的知识“据为己有”,纳入自己的能力储存库。
不对称互动(如师生互动)的重点在指导。 对称互动(水平相近者互动)的重点在协作。
互动有益于激发学习者的表现欲,乐于与他人合作并分享和承担。互动意味着学习者无不成为交互主体,自己与他人交互影响,学习成了自己的内在需要,因而才变得有趣味、有意义。
第二,协商意义,彰显价值。学习者的知识背景和前认知不同,对历史的理解就可能有异,对待历史学习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也就千差万别,并随着时境变迁而变化。 就此而言,知识是充满争议的,那么不仅知识的概念建构需要协商,而且知识的意义建构也必须协商。协商,就是借助更多他人的角度和观点。角度与观点愈多,就愈少偏见。 协商在更高层面上,就是领悟价值观的正误,促使感知、言语和行动在知识的意义上合而为一,也就是真正彰显了历史教育的价值。
第三,不断反思,改进学习。评估就是反思,就是回头查看“走过的路”的得与失,目的是在未来能够有所改进。反思过程的核心就是要检视教学与教师自己所追求的目标在学生一端落实的情况。
反思,可以借助试题测试、互动讨论、比较鉴别等多种方式。养成反思的习惯是学习的必要条件,“我们应该把评估视为学习”。的确,不会反思,就必然难以知道怎样更好地学习。如果学生经过评估,了解到何谓做得更好,他们便会利用评估来促进学习。我们可以把发展学生的自我评估能力,看成向他们提供更适切的学习方法。
提供更适切的学习方法,反过来就是指教师采用适切的教学方法,亦即用更好的“体现”的课程,去获得“体验”课程的更好效果。
教学,即教与学,二者不可分割。教学是可观察的教学表现,包括许多重要的教学法:课堂的组织和管理;作出清晰的解释和生动的描述;设计和检查作业;通过发问和提示、回答与反应、赞赏与批评,与学生进行有效的互动。
一言以蔽之,教学就包括了管理、讲解、讨论以及所有可观察的直接教授方法和启发式教学。没有有效的教学,就不可能有有效的学习即“体验”。
最后必须再次提醒:“阐明的课程”“体现的课程”“体验的课程”,是课程观不可分割的一体三面。评价任何一维,都不能撇开其他两维。强调完整的课程观,有深刻意义,不可不察!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7d9febe60608763231126edb6f1aff00bed570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