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伴是最好的家庭教育

2022-04-25 04:01:30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陪伴是最好的家庭教育》,欢迎阅读!
家庭教育,陪伴,最好
陪伴是最好的家庭教育

摘要:在孩子成长的有效期内,高质量,有智慧的陪伴,才能让孩子健康成长。父母和孩子待在一起的时间也就那么几年,而恰恰就是这短短几年,是孩子和父母建立亲密关系的关键时期,一旦错过,无论父母怎么补偿,在孩子心中,这份爱都是有缺失的。如何补偿孩子,让孩子真正走出来,内心得到满足的爱,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的不是父母的愧疚,而是用心的陪伴和贴心的呵护。高质量的陪伴是父母的言传身教,精神上的引领,润物无声的成长环境营造。 关键词:陪伴;言传身教;良师益友;事半功倍

前言: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给孩子讲好人生第一课,帮助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如果扣错,就可能一错到底。真正的教育,不光是学校的事情,更是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的责任。其中家庭教育尤为重要,因为孩子来到这个世界,就进入了家庭,家长会与孩子一生相伴。家庭教育,发于童蒙、启于稚幼,对孩子的影响潜移默化,深入骨髓,家长是孩子第一任老师,在孩子成长的最佳有效期内,高质量,有智慧的陪伴,才能让孩子健康成长。 一、高质量的陪伴言传身教

我国近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梁启超,这个名字大家耳熟能详。但鲜为人知的是,梁启超在忧国忧民、勤奋著书、匡国济世的同时,还十分注重对下一代的教育。他将自己的学识和感悟润泽在儿孙身上,言传身教,悉心培养,使长大成人的九个儿女各有自己的成就,并和他们的父亲一样有爱国心。他们从不依靠父亲梁启超的名声,从不炫耀自己的功绩,而是像陶行知先生所说的那样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默默无闻地奉献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梁启超堪称家庭教育的表率。梁家没有成文的家规家训,却用言传身教,将一生不变的家国情怀,融入了几代梁氏后人的血脉。可以窥见梁氏家教的魅力。 从古至今,但凡有所成就的人,追根溯源一定会发现:他们的父母在亲子教育方面有其独到之处。随着城镇化建设的推进,诞生了大批留守儿童。越来越多留守儿童,单亲家庭儿童暴露出来的问题,家长们认识到陪伴的重要性,选择回归家庭,尽量抽出时间陪伴孩子,但父母的陪伴的时间和质量却有待提升。父母到底该如何陪伴孩子?高质量的陪伴该怎么做?

陪伴孩子就是要遇见最好的自己,高质量的陪伴是父母的言传身教,精神上的引领。你教育孩子不玩手机而自己成天手机不离手;你教育孩子要多阅读广集累而自己却很少看书;你教育孩子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不挑食、讲卫生、爱整洁而自己被子不叠,脏袜子到处扔……教育孩子时要先做最好的自己。古人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父母更应该是这样的,自己做不到的事情不要强加给孩子。陪伴孩子时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去影响他、感染他。让自己成为孩子学习的榜样,为他树立标杆。在他成长的点滴中看见自己的影子,以自己的良好行为习惯,高雅兴趣爱好,引领孩子成长。

高质量的陪伴是父母责任的到位。做父母是否真正称职,或许比日夜的厮守更为重要。高质量的陪伴是一份精神的引领。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空间上的距离并不意味着我们与孩子心理上的疏远,用心的父母并不因为时空的阻隔而忽略孩子成长。如今的网络时代,父母再忙也可以抽出时间和孩子视频、语音交流,保


持对孩子日常的关注。

孩子需要父母陪伴,但并不代表父母不要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工作。父母和孩子是两个独立的个体,各自都需要自身的价值,责任不代表绑架,而在于父母陪伴的方法是不是用心,是不是智慧。高质量的陪伴是用心和孩子一起长大,孩子身上映照着父母的影子,父母只有不断修正自己的不足,把自己最优秀、最阳光的一面展现在孩子面前,妥善安排好一切,无论父母在哪里,都有一种温暖一份懂得照进孩子的心田。

二、有智慧的陪伴良师益友

北京市朝阳区芳草地国际学校副校长陈凤伟说:优秀的父母既是孩子的老师也是孩子的最好朋友。杨绛先生的《我们仨》,我们看到了父亲钱钟书和女儿钱瑗这对亦师亦友的父女,书中写到父亲和女儿乐此不疲的藏猫猫游戏,父亲在睡熟女儿肚子上作画,父母闲暇时间爱读书,儿女也有样学样,爱上了阅读,遇到女儿不懂得问题,从不告诉她现成的答案而是让她自己查找资料,寻找答案……父母亦师亦友的陪伴下,生活中圆圆十分乖巧听话,肯委屈,能忍耐;孝顺父母,对父母百般体贴。她始终是父母的安慰和骄傲。工作中她学业有成,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俄语系,并留校任教。从事英语教学,曾公派至英国兰卡斯特大学进修英语及语言学,回国之后,晋升为教授。被聘为钱瑗曾是北京师范大学英语系教授,外语系英语语言文学博士生导师。她治学严谨,开创了英语文体学;她关怀学生,为人刚正。

虽然我们做不到杨绛夫妇那样的亦师亦友的父母,但做父母是一门学问,可以慢慢学习。欣然看到当代年轻的父母由权威式养育观转向陪伴,怎样诠释、践行陪伴呢?做孩子的良师益友。你要能知道他成长的点滴,你要能看见他的进步和变化,你要能知道他的爱好究竟是什么……做孩子的良师益友就要在两心上下功夫,一是耐心,二是细心。特别理解工作处于奋斗期的年轻父母,遇上孩子成长关键期时,那种欢喜中的烦恼工作的压力,家务的琐碎往往耗尽家长的耐心,对孩子粗暴简单的教育,让孩子心生恐惧,亲子关系形同猫与老鼠。家长在自己情绪控制不好的情况下尽量错开教育孩子。要想教育好孩子先要把自己变成孩子。从小家到大家为孩子营建温暖的成长环境。成长经历中的温度是会延展为社会的温度的,给孩子的投入是对社会极大的贡献。

最后,父母还可以智慧地把陪伴孩子倒过来,让孩子陪伴父母。例如,处于小学、中学阶段的孩子,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陪伴父母去工作,让孩子看到与家中不一样的父母,增进了解的同时,体谅父母由于工作带来对自己的。此外,这也是对孩子进行职业规划教育 三、有效期的陪伴事半功倍

家庭教育和心理专家都指出:孩子012岁,尤其06岁之间是成长的关键时期,父母不应与孩子分离,不要以任何借口和孩子两地分居,或者放在身边也置之不理。能否跟父母尤其母亲建立亲密的依恋关系,关乎孩子一生安全感和幸福感的建立。教育专家公认的一点是,孩子06岁跟父母相处一分钟,顶得上之后跟父母一年。所以,请别说那种孩子还小,谁陪都一样的蠢话了好么?从小父母不在身边的孩子,可能会有种被抛弃的感觉。以前见过一个孩子,他还小的时候父母离异,他是从小跟着爷爷奶奶长大的。虽然他爷爷奶奶对他很好,但是每次他都不敢谈起爸爸妈妈的话题,他感觉自己是被抛弃的,也非常没有安全感。也有小朋友在背后说他是没人要的孩子,因为这事他还经常和人打架。不管小的时候父母是因为什么原因不在自己身边,孩子都有可能怀疑自己是不是被


抛弃、不让人喜欢,也就会有更强烈的不安全感。因为父母不在身边,而没有安全感的孩子,以后也有可能惧怕婚姻,容易惧怕不确定性。曾读过一段很有哲理的话:不要以为孩子16岁只是长身体的年龄。如果父母让孩子16岁在祖父母或外祖父母那里度过,等到孩子6岁时父母再把孩子接回来上小学,那么,这个孩子在小学要么成为默默无语的沉默者,要么成为无法无天的捣乱者。这段话告诉我们父母对孩子的陪伴是有有效期的,父母要制定陪伴孩子的大小计划计划是长远些的,小计划是阶段性近期的。大计划要和孩子的自然成长规律相契合,小计划要和当下的实际情况相结合,连在一起的小计划就是大计划的达成。不要等到孩子出现问题再陪,或者是秋后算账,那样将是徒劳”“事倍功半的。 成功的家庭教育需要家长抓住孩子成长的关键期,用自己的言传身教影响孩子,做孩子的良师益友。《麦田里的守望者》为世界贡献了一个词语:守望。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在管与不管之间,有一个词语叫守望守望亦是陪伴。

参考文献:

[1]梁启超著的《梁启超家书》20098月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图书 [2]当代作家杨绛先生创作的散文集《我们仨》20037月出版。

[3]美国作者吉诺特的《孩子把你的手给我》20049月京华出版社出版的图

[4]法国思想家让-雅克·卢梭创作的教育学著作《爱弥儿》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7d78ba43acf8941ea76e58fafab069dc51224769.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