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马嵬(其二)》教学设计》,欢迎阅读!
《马嵬〔其二〕》教学设计
--雅安杨丽
教学目标:通过分析《马嵬〔其二〕》,学习鉴赏怀古〔咏史〕类诗歌。 课时:1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中唐诗人白居易在《长恨歌》中这样描写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感情: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包含了对两人爱情的歌颂和同情,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李商隐的《马嵬》,看看李商隐是如何评价他们之间的爱情悲剧。1’ 二:整体感知
1. 一读诗歌——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律诗分为四联,分别是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讲究平仄押韵,具有音律美,
所以我们第一步就是要正音断句,读出节奏感。现在请一个同学来朗读一下这首诗,其他同学注意他的读音和断句是否正确。
按照语义,这首诗除了他生/未卜〔bǔ〕/此生/休这一句,其他句子的停顿都是2212。现在请大家把这首诗齐读一遍,注意把握其中的节奏。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bǔ〕/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tuò〕,无复/鸡人/报/晓筹〔chóu〕。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2.二读诗歌——疏通诗歌,把握大意。我们看到教材给的注释很详细,下面给大家2分钟时间,请大家借助书下注释,疏通诗意,注意把不懂的字勾出来。3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海外空听说还有九个同样的“九州〞,但不管来生如何,今生的夫妇缘分已经断绝了。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只听到禁卫军中传来夜间巡逻的梆子声,不再像宫中那样安逸地听到有鸡人打鸣报时的声音了。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事变发生那天军队停留不前,但当年唐玄宗以为自己可以和贵妃天天在一起,对天上的牛郎和织女一年一度的会见还加以嘲笑呢。
如何/四纪/为天子, 不及/卢家/有莫愁。
为什么唐玄宗当了45年的皇帝,还不如普通百姓那样可以夫妻恩爱,长相厮守。 三:分析鉴赏
从标题,我们可以看出这是一首怀古诗,我们说
1.怀古〔咏史〕诗:以吟咏或评论历史故事、历史人物为题材,借此抒发情怀、挖苦时事的诗歌。对于这类诗歌的鉴赏,都有一定的方法。 2.咏史抒怀诗 鉴赏方法1
一——弄清史实:了解作品做涉及的史实和人物 二——体悟感情:推敲作者的态度和表达的情感 三——揣摩意图:探究诗人发思古幽情的缘起 四——分析技巧:分析作品采用的艺术手法
今天我们就借鉴赏本诗,来学习鉴赏怀古咏史类诗歌的方法。 3.按以上方法鉴赏本诗
〔一〕:三读诗歌,首先我们要弄清史实
本诗的标题是“马嵬〞,诗中哪些句子写了当年的马嵬兵变?2
第二联的“虎旅传宵柝〞和第三联的“此日六军同驻马〞写的都是当年的马嵬兵变。
我们来了解一下这一事件:天宝十五年〔756年〕6月,安史之乱爆发,安禄山自称大燕皇帝,进攻长安,势不可挡。唐玄宗只好仓皇逃往,至马嵬〔陕西兴坪〕,随行将士按兵不前,砍杀了奸臣杨国忠,并坚决要求处死杨贵妃,以向天下谢罪。为抵搪民怨,杨贵妃被赐以三尺白绫,史称“马嵬之变〞。 从诗中可以看出唐玄宗当时是什么境遇?内心是什么感受?3 明确:
苦、凄凉、可怜、……
唐玄宗历经了大唐盛世,已经做了45年的皇帝,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力和威严,但一旦发生叛乱,他就遭遇了逃亡的苦难境遇。“六军不发〞逼迫他杀死杨贵妃,当年誓盟长生殿、笑牛郎织女的赏心乐事,而今都成了悲哀往事。作为皇帝,君威丧失,甚至连自己心爱的女人都不能保护,怎能不令一个皇帝、一个男人痛心伤感呢? 所以此时的唐玄宗时痛苦的,无奈的,苦在狼狈逃亡,苦在君威丧失,苦在不能保护爱妃。 那么对于两人的爱情悲剧,你有什么看法呢? 〔二〕:四读诗歌,体味情感
李商隐对唐玄宗的遭遇又是什么态度呢?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4 明确:作者——对唐玄宗轻蔑嘲弄、挖苦批判。
首联“海外徒闻更九州〞表达了当年的招魂之举,传说,杨贵妃死后,唐玄宗悲伤不已,就命蜀地方术之士寻找她的魂魄。有人趁机进言,说在海外蓬莱仙山找到了杨贵妃,还带回了她头上的饰物。诗人用“徒闻〞二字将此事轻轻带过,实际上是否认了这虚妄之说。挖苦唐玄宗痴心妄想。
尾联用“如何〞和“不及〞比照,说唐玄宗当了45年的皇上却不能保护自己的爱妃,还不如普通人能给女人带来婚姻幸福,挖苦批判意味更强。
颔联:劲旅哗变,江山破碎 。〔 讥讽〕
颈联:当日的缠绵换得今日的六军驻马不前〔讥讽 谴责〕正是因为唐玄宗迷恋女色荒废政事,才导致今日赐死杨妃的离散,导致大唐帝国如断崖滑壁般,由盛而衰。 〔三〕:五读诗歌,弄清意图
诗人抒发的思古之情,都是有现实意义的,这就要求我们学会知人论世,了解诗人和所处时代,深入挖掘诗人的创作意图。
作者生活在晚唐,为何要重提盛唐历史、玄宗之事?首先我们来看看作者的情况: 1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谿生,唐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生于唐宪宗元和八年〔813〕,卒于唐宣宗大中十二年(858),是唐诗繁荣开展期的最后一位有独特艺术成就的诗人,他的政治诗、咏怀诗特别是无题诗的成就和影响超越了"温李"诗派的范围,成为整个晚唐诗坛的典型与顶峰,并对后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李商隐生活在唐王朝的没落时期,国势衰危,宦官专权,党争剧烈,统治阶级却仍然过着骄奢淫欲、醉生梦死的生活。李商隐所历的几代皇帝中,穆宗、敬宗都是突出的荒淫昏聩的统治者,即使像武宗这样曾在政治上略有作为的皇帝,也宠女色,好神仙,喜游猎。
看到这样的背景,〔你认为作者的创作意图是什么〕1
明确:以史为鉴,借古讽今,劝诫统治者吸取唐玄宗沉迷女色,荒废朝政,使国家陷于动乱、人民饱受战乱之苦的历史教训,抒发了诗人渴望贤君,忧国忧民之感。 〔四):六读诗歌,分析技巧
1:本诗借古讽今,前人评论说是“讽意至深,用笔至细。〞为了更好地表达历史、表达感情,本诗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
比照、反问、用典 (1)比照4
诗人将传说与现实、愿望与现实作比照,在比照中回忆历史,在巨大的反差中凸显现实的失落和凄凉,进而让人深思:悲剧的原因何在? 马嵬之后,唐玄宗这位失去了权势的皇帝,听到的只是军旅的梆声,再也享受不到在长安宫殿里专人报晓的效劳了。“空闻〞“无复〞的比照,揭示了玄宗逃难路上的狼狈不堪。
军队哗变,“六军不发〞,当年盟誓长生殿、笑牛郎织女的赏心乐事,而今都成悲哀!“七夕笑牵牛〞是对玄宗迷恋女色、荒废政事的典型概括,用来对照“六军同驻马〞,就表现出二者的因果关系。没有“当时〞的荒淫,哪有 “此日〞的离散?
贵为天子多年却无力保护心爱女人比照寻常百姓却能给莫愁幸福,比照强烈,挖苦辛辣而深刻。
〔2〕结尾通过反问深化议题。诗的最后一联,点明题旨,启发世人记取唐玄宗沉迷情色,荒废朝政,致使国家陷于动乱、人民饱受战乱之苦的历史悲剧。1
2:本诗首联写“玄宗之悲〞,中间两联写“马嵬之变〞,最后尾联写“义山之叹〞,正常的顺序应该是怎样的?可以看出本诗在结构上有何特点?2
倒叙的方法,先说杨贵妃死后,唐玄宗“召魂之举〞的荒唐,再追述马嵬之变后的凄凉,最后点出问题的实质,一波三折,。五、六两句也用倒叙:“当时七夕笑牵牛〞事发在前,反而后说;“此日六军同驻马〞事发在后,反而先说。可谓一波三折。
从整体上倒叙使诗歌内容掀起波澜,一波三折;从局部上看,倒叙突出结果,引发人们的思考,去探究悲剧背后的原因。 四:小结
本诗借马嵬事变,劝诫世人要记取唐玄宗沉迷情色,荒废朝政,致使国家陷于动乱、人民饱受战乱之苦的历史悲剧,以史为鉴,借古讽今,抒发了诗人渴望贤君,忧国忧民之思。
五:学以致用,课外拓展 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乌江亭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乌 江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注:①乌江亭:故址在今安徽和乌江,为项羽兵败自刎之处。②江东:指长江下游芜湖、南京以下的江南地区,是项羽起兵之地。
(1)这三首诗咏的都是西楚霸王项羽,但对项羽评价的角度并不一样,他们的角度分别是什么? (弄清史实)
项羽垓下战败,逃至此地,乌江亭长驾船请他渡过江东。项羽说:“我当年与江东八千子弟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乃自刎。)
第一首是从兵家用兵的角度来评价的。第二首是从民心向背的角度来评价的。第三首是从节操〔气节〕角度来评价的。
〔2〕这三首诗借对项羽的评价分别表达了什么观点?
杜牧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胜败得失、历史兴衰的看法,即胜败乃兵家常事,只要忍辱负重、重整旗鼓,定能东山再起。王安石认为民心和形势决定了战争的胜负,历史的规律不可违背。认为项羽已经众叛亲离,丧尽人心,江东子弟不可能再为他卖力了。
李清照认为人要讲求气节,活着要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死了也要气壮山河。 (3)为什么三位诗人对项羽之死有如此不同的评价?
杜枚是世家子弟,杜牧的祖父杜佑曾经当过宰相,又是著名的历史学家。从小受到严格的教育,研究文学政治经济,准备入辅为相。杜枚早年仕途不顺,中年时历经磨难,所以,在他看来,只要以平常心看待胜败,“包羞忍辱〞,总结失败的教训,必能“卷土重来〞。
王安石,是宋朝有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在他担任宰相期间,推行新法,革新政治,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新法触动了贵族官僚和大地主的利益,他们联合起来反对新政,革新失败。在这种情况下,王安石产生了这种看法:形势逼人,就算重头再来,但因失败已成定局,无人支持,是无法转败为胜的。
李清照经历了北宋到南宋的过渡,目睹了宋高宗狼狈的南逃经历。南宋统治者在金兵南侵,国破家亡之时,不管百姓死活,只顾自己逃命;抛弃中原河山,但求苟且偷生,偏安江南。
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李商隐的《马嵬》,深入探究了此文的内容和写法,也学会了在疏通文意的根底上知人论世,辨析了作者的态度,学会了委婉叙事,比照挖苦的巧妙用笔,希望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学以致用,更好地赏析古诗。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7d76d9e2a01614791711cc7931b765ce04087a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