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妙用动词:让作文文采飞扬》,欢迎阅读!
妙用动词:让作文文采飞扬 ——和学生谈作文中如何巧用动词
动词在写作中具有特殊的作用。阿·托尔斯泰曾说:“在艺术语言中最重要的是动词,这是很明白的。因为全部生活都是运动。要是你找到了准确的动作,那你就可以安心地继续写你的句子。”站在今天的角度来看阿氏的这番话,我们依然能够心有感戚。这是因为,动词在所有词汇中最具有主动性与活泼性,能最为直接地将人物、事物、情境的本质特征清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从而使文章焕发出文采斐然、意趣横生、感染力强的独到魅力。
我们作文中使用动词时,可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拟题点睛,通篇生辉 我们知道,动词给人的印象是实际、生动、形象,能增强语言的立体感。标题中多用动词,如果使用得当,能使文字凝炼活泼,拟人能使形象栩栩如生,状物能使场景活灵活现,以至出神入化,这是使标题新颖生动的重要手段。如讲服务行业制定的服务公约不要只是挂在墙上而要落实在行动上的文章,用《让措施从墙上“走”下来》的题目,这个“走”字就能妙笔生辉,让整个题目都“活”了起来。又如《苏州名菜,飘香沈阳》,一个传神的“飘”字,把沈阳人民喜爱南国名菜的情景,点拨得活灵活现。这里的“走”“飘”都是平常的动词,经过巧妙的搭配之后,就能起到平中见奇、常中见新的效果,增强了题目的鼓动性和感染力。又如满分作文《月泻树丛中》,作者围绕“留一点空白”这一话题立意,在月光与树丛之间巧妙嵌入动词“泻”,具有点睛之妙,使整篇文章既契合话题的要求,又焕发出动人的光彩。“泻”赋予月光以动态感,在一派静谧朦胧之中,将那一份别致的“空白”表现得异常动人。
二、动静互化,壮景生情 动词最突出的修辞功能是富于动态感与表现力。动态感使所描绘的事物富有活力,而表现力则能深深地感染读者。写景状物之中,准确、巧妙地使用动词,采用动静互化的办法能够壮景生情,产生非同寻常的艺术效果。所谓动静互化,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以动写静”,二是“以静显动”。
例:这是一张尺多宽的小小的横幅,马孟容君画的。上方的左角,斜着一卷绿色的帘子,稀疏而长;当纸的直处三分之一,横处三分之一。帘子中央,着一黄色的,茶壶嘴似的钩儿——就是所谓软金钩么?钩弯垂着双穗,石青色;丝缕微乱,若小曳于轻风中。纸右一圆月,淡淡的青光遍洒纸上;月的纯净,柔软与平和,如一张睡美人的脸。从帘的上端向右斜伸而下,是一枝交缠的海棠花。花叶扶疏,上下错落着,共有五丛;或散或密,都玲珑有致。叶嫩绿色,仿佛掐得出水似的;在月光中掩映着,微微有浅深之别。花正盛开,红艳欲流;黄色的雄蕊历历的,闪闪的。衬托在丛绿之间,格外觉着妖娆了。枝敧斜而腾挪,如少女的一只臂膊。枝上歇着一对黑色的八哥,背着月光,向着帘里。一只歇得高些,小小的眼儿半睁半闭的,似乎在入梦之前,还有所留恋似的。
这是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月朦胧,鸟朦胧,帘卷海棠红》中的片段,是对一幅画面的描绘,给读者的审美感受却是极富动态之美,这是因为作家采用了以动写静的手法。画面本是静止的,但“垂”“曳”“洒”“伸”“掐”“开”“流”等动词的使用大大丰富了画面的
意境,让静态的画面呈现出活的生机。
例:蝴蝶双双入菜花,日长无客到田家。鸡飞过篱犬吠窦,知有行商来买茶。 这是范成大的《田园杂兴》。诗人采用了以动显静的写法,通过蝴蝶的飞舞“入”,鸡飞狗叫等动态性的词语,生动地显现了宁静安谧的田家生活环境。整天无客而至的田家,因一个远行茶商的突然到来而变得喧闹不已。动词的渲染反衬之功在此可见一斑。
三、摹写人物,情态毕现 动词在摹写人物方面可以说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巧着动词,能够以少总多,使人物情态毕现,产生非同寻常的艺术效果。
1.展示内心世界。
例:随着汽车喧嚣的声音,我似乎从妈妈欲言又止的样子看出了什么。是什么,我不敢去想。妈妈深深地呼出一口气,摸了摸我的头,用手指了指汽车前进的远方,低声告诉我:“瞧,那是你爸的故乡……”我的身体不自然地僵硬起来,从妈妈口中听到的是早已预测过的答案,没想到心底还是痛得抽搐难受。那个地方,是十年前抛弃我和妈妈的男人——他的故乡。(优秀习作《故乡》)
这里小作者巧用“呼”“摸”“指”“告诉”等动词,真实再现出妈妈内心的情感波动,表达出母亲“欲言又止”的痛楚之感,很能打动人心。读这样的文字,读者的心仿佛也像小作者那样“心底痛得抽搐难受”。
2.刻画精神品质
“他立刻明白了,就轻轻地关上灯,拉开窗门,随手拿起准备好的扫帚,小心地挂在窗台下面的钉子上。”
这是《挺进报》中,陈然被捕前的一个晚上,“急忙地赶印”《挺进报》直到早晨五点钟。“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使他“立刻明白了”危险的到来,于是他“轻轻地关上灯”,将准备好的扫帚“小心地挂在窗台下的钉子上”。“关”“拉”“拿”“挂”等动词,让读者看到是陈然处乱不惊,从容自如,舍己为人的个性品质。
3.反映性格特点
例:“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
“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 这是孔乙己取钱时的两个动作,一为“排”,一为“摸”,简单的动作描写便将孔乙己的性格特点揭示无遗。“排”活画出他虽然穷困潦倒,却很是自视清高,以此显摆给人看的猥琐性格。“摸”则将其落魄之窘态揭露得淋漓尽致。
四、语言简洁,以一当十。文章会因动词的巧妙运用,会使语言简练而有表现力。如张晓凤的《不朽的失眠》:“江水睡了,船睡了,船家睡了,岸上的人也睡了。唯有他,张继,醒着,夜愈深,愈清醒……”这里连用四个动词“睡”和“醒”对比,极简省地反衬了一个落魂学士放肆他的忧伤,反衬了唐代诗人张继因失眠而成就他脍炙人口的《枫桥夜泊》。 鲁迅在《孔乙己》中这样描写孔乙己:“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手里,见他满手是
泥,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一个“摸”字,节省了笔墨,写出他临近末路的尴尬,活画出他的穷困和窘态,也暗示他悲惨的结局。
大文学家鲁迅先生十分重视动词的提炼,如《少年闰土》开头一段:“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地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这段文字语言虽不多,但却相当简练、生动、形象。原因就在于文中有两个动词用得十分精妙:“一轮金黄的圆月”高高地“挂”在天空,换个“吊”字行不行呢?不行。因为“挂”与“吊”尽管都是指物体高悬的意思,但是“,挂”的东西往往比较珍贵或优美,如“挂着国旗”、“挂着锦旗”、“挂着地图”等;而“吊”呢,很随便。如“树上吊着绳子”“墙上吊着一个篮子”等。还有一个“扭”字,试比较一下:“扭”和“转”意思相近,但“扭”更能表现出猹的灵活、小巧。这恰恰证明作者用词准确、贴切。有人把动词比作语言中的“宝石”,同学们通过以上的例子赏析,一定知道“宝石”的重要性了,希望你们在自己的习作中也能很好地运用。
描写场面,身临其境。我们很多学生写作文,特别是写有关活动的作文,如跳绳比赛、足球比赛、跳高跳远比赛等等,感觉活动写描写缺少了那么一点“刺激”的味道。究其原因,主要是作者缺乏观察描写活动的真功夫,难以把生动的活动场面展示在读者面前,无法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好的活动场面描写应当细心观察场面中的人物动作,并巧用动词,这样才能抓住读者的心。下面两个活动场面的描写就较好地突出了人物动作,读起来就感觉非常过瘾。如一篇写足球比赛的片断:一开始,对方8号中锋刘宁带球猛攻,一转眼,就蹿到了我方的门前。只见他虚晃一枪,灵活地躲过了我方队员的封堵。不等足球落地,他就一个180度的急转身,凌空抽射,球像离弦的箭一样夹带着风声飞向我方大门。啊——我们班观战的同学不由地惊叫起来。说时迟,那时快,只见我方守门员付绍春像只压紧的弹簧突然弹起,一个鱼跃侧扑,将球稳稳地抱在怀里。顿时,我班观众纷纷跳了起来,场上随着爆发出雷鸣般的欢呼。
这段文字写得真是精彩,短短的文字中先后用了13个动词,把足球比赛写得紧张激烈,扣人心弦。再配上三个形象的比喻句,把飞向球门的足球比喻成箭,把我方守门员扑球的动作比作压紧的弹簧,把场上的欢呼声比作雷鸣,使文章更加引人入胜。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小作者能够有重点的观察人物表现也是场面描写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譬如小作者观察了对方8号中锋、我方守门员、我方观众,这种“立体”的观察描写更能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由上可见,语有动词自精彩,文有动词自生辉。当你忧心于笔下的语言干瘪苍白,文字缺乏表现力之时,不妨认真琢磨如何选准每一个动词,用好每一个动词,让动词契合于你的思想,洋溢出你的情思,鲜活你笔下的景物与形象吧!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7d1fe11c64ec102de2bd960590c69ec3d5bbdb3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