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荀子

2022-07-31 23:11:15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读荀子》,欢迎阅读!
荀子


读《荀子》有感

审计061 唐娟娟

荀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开创的儒家思想,出现了“至荀卿而儒家壁垒始又一新”的局面,其儒家思想具有了一些新的特点。荀子在人性论主“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建立了新的理论增长点;荀子在天人观上主“制天命而用之”,提高了人的价值,增强了人认识世界的主动性;荀子在政治上主“隆礼”、“重法”,丰富了儒家的政治理论;荀子在治国原则上主“王霸兼采”,深化了治国原则;荀子的正名论,从逻辑上完善了儒家正名学说。荀子是儒学的极大继承者和发扬者,博学深思,其思想学说以儒家为本,兼采道、法、名、墨诸家之长。他以孔子、仲弓的继承者自居,维护儒家的传统,痛斥子张氏、子夏氏、子游氏之儒为“贱儒”,对子思、孟子一派批评甚烈。由于荀子处在战国末期的时代,诸子各派的思想学说均已出现,这使得他不仅能采纳诸子思想,又可以进行批判和比较,所以荀子的思想非常丰富。

一,人性论

在人性论方面,荀子提出了与孟子“性善”论截然相反的“性恶”论的观点。他认为,人性是与生俱来的、质朴的一种自然属性,“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 (《荀子性恶》),表现为“铠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 (《荀子性恶》),所以人性就是“生而有好利焉”,“生而有疾恶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 《荀子性恶》而人性的“善”则是后天人为(即“伪”)的,“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荀子性恶》)。“善”是后天环境和教化学习的结果,“礼义者,圣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也……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才,谓之伪” 《荀子性恶》)。先天赋予的“性”和后天学事的“伪”是一对矛盾,要解决矛盾通过“化性起伪”,就是通过学、事而改变“性”。“性”和“伪”是对立统一的,

1




“无性则伪无所加,无伪则性不能自美”,只有做到“性伪合,然后圣人之名一” (《荀子礼论》)。荀子的“性恶”论与孟子的“性善”论有极大的区别,但就通过所谓的“圣王之教”来教育感化民众这一目的而言,他们又是一致的。

二,天人观。

荀子认为的天是自然的,大自然的规律是固有的,它不会为尧而存在,也不会因为有桀而灭亡,用合理的方法去应对它就吉利,用混乱的措施去应对它就会凶险,人们按照自然的规律去做事就能趋利而避害。这里需要明白的是荀子所说的“天人之分”,并不是不去管天或不去管人,而是说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运作没有伦理上的必然联系,天人没有意志上的交流,但人要顺应规律是无可置疑的。由孔孟的天人观到荀子的天人观,人之为人的自由度增加了。

荀子有关于天的专门论述,也有关于人的专门论述。荀子说:

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人何以能群?曰:分。分何以能行?曰:义。故义以分则和,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故宫室可得而居也。故序四时,载万物,兼利天下,无它故焉,得之分义也。(《荀子·王制》)

从天是物质性的、自然性的方面来理解,则天包含了水火、草木、禽兽,然而人有气、有生命、有知觉而且讲礼义,所以是天下最尊贵的,可见荀子认为人是高贵于天的,也是其更关注伦理社会生活的表现,即儒家传统的重人世的思想,在这一意义上的我们来理解荀子“唯圣人为不求知天”这句话也许更为确切。

三,、“隆礼”“重法”的社会政治理论

人之为人的角度来论述“礼”,认为“礼”将人与禽兽区别开来是儒家的一贯立场,“然而,荀子在礼的起源和必要性方面的论证,实与孔子、孟子都

2




不同。荀子论理是以礼为外作,而孟子论理则有理由内生之义。孟子讲理的根据主要放在心性之上,而荀子讲理的根据放在外天地自然与社会上。当然,这并非是说孟子不讲天地自然,只是孟子讲的天地自然有伦理的属性,而与人的心性是相通的,荀子讲天地自然则没有这种伦理的意义。”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荀子与孔、孟关于礼的论述的差别。然而荀子与孔孟政治理论的更大差别却是其“重法”的观念。根据荀子所认为的“贵贱有等”的社会秩序来看,礼乐可以规范的是由士以上的贵者,他们有较强的自觉性,而为数大大多于“由士以上”的人的百姓这种自觉性则少,于是需要礼义进一步发展为强制性的法,因为百姓的人数最多,称为“众庶百姓”,而“由士以上”则多为管理者,所以用法对“众庶百姓”的管理则是政治意义上的治,进一步荀子说“法者,治之端也”,即法制是治理国家的开端。荀子又有“理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荀子·劝学》)的说法,理是法的根本。“在荀子的理论结构中, ‘礼’是高于‘法’的。这表明了荀子是在儒家立场上吸取了法家的某些观念来提出法治问题的,它以法治充实礼治,以礼治统摄法治的政治思想,是对战国末期以来地主阶级发展封建制和建立中央集权专政的自觉适应,又是对他继承和坚守儒家基本立场的自觉表现。”

荀子处在战国末期的时代,当时的天下出现了大一统的趋势,荀子根据时代的变化继承和进一步发展了儒家思想,使其更具有现实性。其人性论、天人观、社政治理论及正名的思想与孔孟相比有了很大的变化,但其精神实质和追求仍是儒家的传统价值理念。荀子丰富和发展了儒家的思想理论“孟子以后,儒家无杰出之士,至荀卿而儒家壁垒始又一新”

3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7cde4f35fc0a79563c1ec5da50e2524de518d0fd.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