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浅析传统国画教材《芥子园画谱》教学理念》,欢迎阅读!
浅析传统国画教材《芥子园画谱》教学理念
作者:张宇虹
来源:《美术界》 2010年第7期
TEXT / 张宇虹
前言
中国的书画艺术可谓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它的传承与发展是适应中国传统文化的这片沃土而生根开花、世代繁荣的。中国画作为中国传统美术中的一块瑰宝,它通常是以自学或师徒相承的教育方式传承和发展的,临摹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美术教育最常用的方法。书法有字帖,绘画有谱式,临摹画谱成为绘画初学者的必经之路,如宋代的《梅花喜神谱》、元代的《画竹》、《墨竹》等。都是关于绘画基本规律与内容的范本,这可谓古代美术教育的标准教材。然而真正把中国画分门别谱按体系规范化的教材,应推始刊于康熙年间的《芥子园画谱》。
《芥子园画谱》又称《画传》,诞生于清代。清代著名文学家李渔,曾在南京营造庭院芥子园,并支持其婿沈心友及王氏三兄弟编绘画谱,故成书出版时,就以此园来命名为《芥子园画谱》。它分为初集及续篇之二、三集,分别为山水、兰竹梅菊、草虫翎毛花卉。总结了古代中国画教育的基本规律和基础内容,其选择前人经典的范例及精辟的法诀,编排井然有序,摹刻精良,而且流传极广,所以说是近代中国美术教育史上最重要、影响最大的绘画教材。
《芥子园画谱》的理论基础和教育思想《芥子园画谱》初集分为四卷,分别是树谱、山石谱、人物屋宇谱、名家山水画谱。卷一树谱中的“画学浅说”将前人的画学的理论精华总结在一起,分画法概要和设色各法两部分。画法概要依次是:六法、六要、六长、三病、十二忌、三品、分宗、重品、成家、能变、计皴、释名、用笔、用墨、重润渲染、天地位置、破邪、去俗。
“画学浅说”可以说概括了全书的理论中心及作者的教学思路。清代提到学画,就是力图模仿古人,即师古。“画师古法,古人谓之学画之捷径。”《画谱》就是这样一本力图引领初学者,在师前人的基础上,可以很快的掌握国画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画学浅说”中一开始就提出了自己明确的观点:“或贵有法,或贵无法,无法非也,终于有法更非也,唯先矩度森严,而后超神尽变,有法之极归于无法。”学习中国画之初,必须有一定章法来循规蹈矩的练习,就像我们学习任何绘画一样,起初的基础知识,绘画材料的基本性能、用法,都必须掌握了,有了一定的绘画能力和基础后,方能在不变中求万变,才具备了创作的能力和基础。这就是《芥子园画谱》最基本的教育立意原则,它是一本关于中国画的最基础的入门教材。
1.解析《芥子园画谱》中的画学理论
《画谱》中最核心的理论就是初集中的“画学浅说”,它强调了“欲无法必先有法”,这个“法则”就是后面一一列举出的“六法、六要、六长……”等。作者将前人的画学理论精华凝结于一处,其中首推谢赫“六法”。南齐画家谢赫,在其《古画品录》中提到了“六法”,这是对绘画的社会功能以及艺术价值品评的标准。“六法,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写形、随类赋色、经营位置、传移模写。”这六个步骤如果将顺序反过来,那么它就是学习绘画,完成一幅作品的一个做画的过程。后观《画谱》教学内容的安排,其实就是与此如出一辙,接着“六法”之后是“六要、六长”。这是宋代的刘道醇在《圣朝名画评》中总结的识画之诀。这“六要、六长”可谓是在“六法”之上提出更加细微的品评画品优劣的更高标准了。“三病”、
“十二忌”分别出自宋代理论家郭若虚的《国画见闻志·论用笔得失》篇和元代画家饶自然的《绘宗十二忌》,它们强调的是用笔和布局章法。其后,“三品”道出了古人评判好的绘画作品的标准。“分宗”,讲出了我国至唐以来山水画就有了南北两宗之分,简要地将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历史概括了出来。其后的诸法都是前人画学理论的精华。
2.解读《芥子园画谱》中的教学思想
“画学浅说”中除了详细解说绘画技巧之诸法,而且还加入作者关于绘画中须注意的许多学习的经验与方法,和如何学“法”、用“法”、超越“法”的教学思想。
首先学“法”,在美术教育教学中讲到关于临摹古人的方法,分为先博后约和先约后博两种。①此处可见作者提倡先约后博,如“计皴”中写道:“学者必须潜心毕智,先功某一家皴,至所学既成,心手相应,然后可以杂采旁收,自出炉冶。陶冶诸家,自成一家,后则归于浑忘,而先实贵于不杂,约累计之。”作者认为初学者需静下心来,专心致志地去研学一家皴法,在学与练中,慢慢将古人之法融汇于心,游刃于手掌之间,方可再去学习其他的画法,取众家之所长,从而最终形成自己的风格。
还有在讲到学习“用笔”之法时,作者列举出诸家各自特色及用笔之怪、用笔之巧、用笔之妙,指出学习古法是一定要抓住重点来学习,即“用以作字、作诗、作文,俱要抓着古人痒处,即抓着自己痒处,若将此笔,作诗作文与作字画,俱成一不痛不痒,世界会须早断此臂,有何用哉。”这样总结经验告诉学画者一个道理,不仅仅是作画,无论是作诗作文,都要在学习前人或他人时,抓住要害之处,即他人的长处与独到之处,方可找到自己的特点,并结合自己的优势,来发挥创造出更好的作品来。
其次用“法”时,要学会“能变”,这又是在重申“师古而不泥于古”的道理,即师古人主要是在对前人优秀作品的临摹练习中,掌握笔法、墨法等形式规范,而这些都是基础,绘画最终必须有自己的体会与心得,有自己的创新,才能成为大家。
最后,要学会超越“法”。《画谱》中一直是以文人画为趣旨,所以它一再强调“重品”、“去俗”。画的好坏亦意趣为先,而意趣从何而来呢?董其昌指出,学画必须“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成立甄鄂,随手写生,皆为山水传神矣”②这些都告诉我们,画的意趣来自于画家本人整体的综合素养,因此,古人论画多以画品视为人品,即人的道德境界、文化修养、生活阅历等多方面的综合反映。《画谱》就传达给我们崇尚写意、追求画品这样一个学画的终极目标。中国的传统绘画,就是在诗、书、画、印的完美结合与统一中,向人们传达一种超乎自然的意境。这种意境是渗透着老子哲学思想的一种超越具体物像而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获得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因此一个画家内在的修为更为重要,它包括画家的品格、学识、气质、修养等各方面素质的培养。这种教育观点跟流行于美国80 年代的DBAE教育思想,有着相似之处,DBAE(Thediscipline—based art education)的缩写,中心词discipline 汉译为“修养”。其宗旨是克服以往绘画教育的实用、制作为中心的局限,构造了包含美学、美术制作、美术批评、美术史四个方面内容的学科中心主义的美术教育的框架,这就是现代美术教育的理念,强调审美,注重学养。由此可见,《芥子园画谱》中渗透的教育思想是具有科学理性主义的特征,是中国最早的“DBAE”。
小结
《芥子园画谱》问世百年来,直到今天对于中国画的初学者,它依然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入门教材,可见它的教育价值和教学思想还是具有前瞻性和科学性的。今天,我们浅析这本教材的价值,从美术教育的角度入手,就是希望从中可以得到一些对于如何继承和发扬中国画教育的启示。
①尹少淳:《美术及其教育》,湖南美术出版社,1995 年6 月版,第33 页
②董其昌:《画禅室随笔》
【张宇虹,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艺术信息系】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7cbe1f92ba4ae45c3b3567ec102de2bd9705def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