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敦煌古墓群》,欢迎阅读!
敦煌古墓群
龙转
凤转
敦煌古墓主要集中在三个地方,分别是位于市区东面的佛爷庙墓群、市区以西的祁家湾墓群和位于市区以南70公里的南湖墓群。
祁家湾墓群,在市区以西的党河古河道附近,在南北长达2300米的范围内,考古学家先后发掘了117座古墓。这样集中大量的发掘,在国内非常罕见。从墓葬的时代来说,最早有汉代的,然后就是魏晋南北朝,一直延续到隋唐时期。如此大规模的发掘,收获当然也很丰厚。祁家湾墓群出土了大量的随葬品,如陶器、铜器、铁器、银器、铅器、漆器、木器、骨器以及画像砖,还有丝、麻、苇等编织物残片,总数达数件。这些文物有很多已成为敦煌市博物馆的藏品。
通过墓葬,让我们了解的不光是一个地方的葬俗,还有政治环境、经济状况、宗教信仰、文化特征等重要内容。祁家湾墓群大多是斜坡墓道洞室墓,就是依照一定方向先挖出一个长长的斜坡墓道,然后顺着墓道底端掏挖甬道、洞室,有些墓分为前室、后室和耳室等。祁家湾墓群一般不用砖砌,直接用土洞作为墓室。因为,考古专家认为,这些墓基本都是普通百姓的墓葬,所以显得比较简陋。
祁家湾墓群值得给大家详细介绍的是它的尸床、尸罩和斗瓶。就是说这里古代的风俗是先要在墓洞里修一个尸床,作为停放尸体的地方,多用砖或土坯砌成,也有用沙和泥堆筑而成的,一般位于墓室的左右墙壁下。死者的尸体就放在尸床上,然后用尸罩把尸体保护起来。尸罩用木板做成,罩在尸体上,有点像棺材,但没有底。只有侧板、两端的挡板和盖板组合而成,这和内地普遍使用的棺材有很大的不同。从墓群的组合形式来看,这里流行“聚族而葬”的风俗,就是同一个家族的成员都葬在一个用砂砾堆积围绕而成的方形茔圈内。
不论大小墓葬,都流行随葬“斗瓶”。斗瓶多为罐形陶器,也有用泥做的,高4到9厘米。瓶里装有粟、面粉、云母片等,瓶身上用朱笔写着“镇墓文”。斗瓶大多成对出现,一个放在墓主人的头部,一个放在脚的旁边。斗瓶上的镇墓文字数不一,少的只有4个字,多的可达百余字。大家一定会感到好奇,这镇墓文都写些什么呀?镇墓文一般都要写明年号、日期,死者的乡里、姓名,还要写上一些慰籍性的语言,为死者祈福、解罚,或者用来约束亡灵。有意思的是最后还仿照官府文书,写上“急急如律令”一句,也算是增强镇墓文字的“权威性”吧!
祁家湾墓葬“斗瓶”上的“镇墓文”基本都有年号,这就为研究这些墓葬提供了明确的年代。祁家湾墓群所反映的河西地区的葬俗,是中原地区少见的。
南湖墓群,位于敦煌市以南。2000年9月,敦煌市博物馆为配合阳关旅游景点开发基本建设工程,对所建阳关军事博物馆涉及的南湖乡墩墩山北侧戈壁进行了调查勘探,并抢救发掘了一座东汉墓葬。这座墓也是一座土洞墓,由斜坡式墓道、甬道、墓室组成,这一点和敦煌其他地方的墓葬没有多大区别。在这座汉墓中,共出土了随葬品19件,其中陶器10件,铜器3件,货币6枚。在出土文物中,最为引人瞩目的是有铜车、铜牛各一件。铜牛、铜车,形制结构规整,保存完好,在敦煌地区同期墓葬中属于首次发现,引起有关专家的注重和兴趣。专家认为,这座墓葬的年代大致在东汉晚期,墓主人的地位并不高,应为庶民百姓。这座墓虽然很小,形制简单,但出土的铜牛、铜车价值极高。因为,过去河西地区乃至敦煌出土的牛车,大都是木制的,出土时都已腐朽,很难长久保存。而这里出土的铜牛、铜车,从大的结构到细微末节,仿照真牛、真车的十分之一制作,而且制作精细,一丝不苟,结构完整齐全,形象逼真,显示了当时工匠们高超的铸造工艺水平。 新店台墓群,位于市区以东的佛爷庙。墓群东西长20公里,南北宽5公里,占地面积达100公里。在这里先后发掘清理了170多座古墓,是敦煌三处古墓中最大的。在这些发掘的墓葬中,同样出土了大量的随葬品,如陶器、铜器、铁器等,和祁家湾墓群一样,出土的“斗瓶”上有“永平”、“永安”、“建兴”、“建元”等纪年文字,这为搞清墓葬年代提供了可靠依据。1992年发掘的两座墓葬,一座为“前凉家族墓”(公元327年);一座为“晋末期墓”(公元300年)。这两座墓规模较大,而且都出土了非常精美的壁画。前凉家族墓为三室两龛的砖砌墓,共有壁画67幅,内容分为天上、人间、地下三个境界。晋末期墓为二室一龛砖砌墓,照壁上的壁画砖共有九层,绘有伏羲、女娲、伯牙、子期、力士以及飞鸟、走兽等画面。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7cb31fc1561810a6f524ccbff121dd36a32dc4b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