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法墨三家思想之比较

2022-04-14 04:25:13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儒法墨三家思想之比较》,欢迎阅读!
三家,思想,比较,法墨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思想开放,百家争鸣;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诸侯争霸,生灵涂炭。 根据老师提示的线索,比较一下儒、墨、道、法家思想,再让我们看看那个思想爆炸的年代带给我们的启示。 儒家

毫无疑问孔子是老大,作为儒学的代表人物,他的思想主要体现在《论语》里,也就是“仁”,主要体现在人际关系上,“仁者,爱人也”。春秋末年那是一个“非礼”的年代,礼崩乐坏,社会动乱(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保其社稷,不可胜数),奴隶制的残酷极不珍视人的生命,陪殉者少则十来人,多则上百人。于是孔子站了出来,高呼复礼倡仁爱护百姓游说于列国之间著书立说。孔子是强调要秩序的,有等级的,相对于孟子爱一切人的“兼爱”来说,孔子的爱是一种“有等差”的爱,虽说兼爱从心理上为绝大多数人接受,不过从现实的角度出发,“有等差”的爱更符合现实。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又一儒学大师,他的核心思想是“仁政”,主要体现在政治上,不管是分田制禄还是民贵君轻,都是要求国君推行王道,反对霸道,孟子思想的根源就在性善论,也就形成了他气势浩然的文风和至大至刚的内在气质。他既反对兼爱又否认“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为我”,走的是一条中庸之道。

孟子之后还有荀子,如果说孟子继承了孔子的“仁义”学说的话,荀子就继承了孔子的“礼乐”学说,两人各执一端以立论,一个主张性善,一个主张性恶。因为性善,所以孟子专尚王道,因为性恶,所以荀子兼尚霸道。荀子认为人本性是恶的,因此仅仅用道德礼义的软约束是不够的,还需要一种强制的约束,故须施行赏罚,,这也是重法思想的最早来源吧。总的来说,荀子的学说是隆礼和重法兼行,也主要体现在政治上。 墨家

墨家创始人墨子原来也是学儒的,后另立门派,奉行大禹遗教,他的思想最核心的就是“十大纲领”,其中重要又是兼爱非攻,他认为“仁”就是爱一切人,要“无等差”的,他是反对有等级的。他的学派是一个有组织的社会团体,纪律严格,用老师的话说就相当于“黑手党”,电视里江湖门派一样,充满侠义精神,很富有平民色彩。另外墨家重质轻文,其论辩中的逻辑思辨色彩鲜明。 法家

法家的代表人物韩非曾拜师于荀子,因此他继承了荀子重法的思想,进一步发展成为刑名法术之学,同时也借鉴了老子的哲学思想,舍弃了老子的柔弱无为,对道赋予了法术的内涵,主张刚强有为。

从这三家学派的服务对象上来说,法儒都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先后被统治阶级推崇,而为全民服务的墨家,不符合诸侯争霸的时代趋势,受到排挤、冷遇,后沦落为游侠,“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却渐趋衰微,后来侠客也被官方围剿,结果不是隐逸山林就是沦落为朝廷鹰犬,多变了性质。这也反映出为国为民间的巨大矛盾。


儒法在政治上的影响在古代形成了一套内儒外法的治国理念。历代君主莫不如此,和平盛世,用儒来宣扬仁义粉饰太平,如有人胆敢危害其利益,立马拿出那套严刑峻法来铲除异己。不过前者要公开干,大张旗鼓,后者只能偷偷地进行,实在不行的话也要打着前者地旗帜去干,这一显一隐,无不显示出统治阶级地本质。



道家

在这几家学派稍前,还有一派影响很大,那就是老子领衔的道家,他的思想就有点诡秘了,探讨的都是些抽象的、形而上的问题,探索的是宇宙原始,追寻的是万物本源,说的都是些玄思,其关注的多是自然方面。老师曾经有一段很形象的比喻来概括老子和孔子:如果说孔子是行走于大地的象,那么老子就是翱翔于九霄云外的龙。老子在政治上的主张是“无为而治”,“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是也。

道家的另外一位重量人物就是庄子,他关注的多是人生,在老子的“无为”学说的基础上进而齐万物(天下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尚返真,追求主观精神上的恬淡逍遥,避世自得,形成了与儒墨诸家学派的对立与互补。这种绝对自由的逍遥境界在世人眼中看来多属放浪形骸,疯疯癫癫。与世俗隔得太远了,故道家多受冷遇虽然在朝代之初帝王多用道家得“自然无为”来进行休养生息,但始终无法取得和儒法一般的地位。

道家的影响对对于文人来说形成了一种隐逸、洒脱的精神气质,这也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文人一种独特气质吧。



总的来说,虽然学派之间有诸多差异,不过他们之间还是有联系的。比如孔子曾问礼于老聃,子、荀子分别发展了孔子的“仁义”和“礼乐”学说,墨子原来也是师儒的,其思想也是继承发展了儒家思想,还有韩非师荀子,发展了其重法思想。

如果归纳起来,从社会态度的角度来看,“儒法墨”可成一派,道家自成一派,前者强调入世,要积极地干预社会政治,后者强调出世,回避社会现实,说成回避而不是逃避是因为作为一种人生态度本来就难以分清对错,是否消极积极往往不可轻易盖棺定论。作为前者不管是“仁”还是“法”都是要求人们融入社会在世俗中改造人生关注生活,后者则是以一种亲近自然的态度去追求自由,不愿在世俗中受束缚,这种要求个性解放、张扬自我的态度往往在仕途中走不通,为什么许多有志之士、富有思想的年青人一进入官场就似乎沉沦了,一腔热情都被“案牍之劳形”给熄灭了,最后沦为平庸。这是因为有太多束缚,之前的理想都淹没在日复一日的重复劳作、年复一年的事业竞争勾心斗角中了,于是一种质朴、自由的隐逸生活多为向往。“大隐隐于市”,许多人也会在市井中享受他们安逸潇洒的人生。

老师也曾说过“以儒立业以道养身”,不过这种看似理想的处世原则似乎不太容易实现。另外,除了入世出世的不同外,两者还有相似之处,就是关注人生,不论入世出世都是对人生的关注,都是为了使人更好地生活,因人而异只是各人地人生态度不同而已。再有就使批判邪恶,“窃钩者诛,窃国者诸侯”,无论什么时代批判邪恶都是亘古不变地真理。“仁”、“法”是要恶不


仁之人,罚不法之人。道家地“无为”也是主张为政宽厚让百姓淳厚。这也让我们相信这个世界还是美好的。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7c5b18fdf705cc1755270989.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