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传播学概论总结》,欢迎阅读!
0642 - 传播学概论
(前三章样本,完整版10页)
笔记依据教材
《传播学概论》 吴文虎主编 武汉大学出版社
笔记依据目录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植根于人类社会生活的传播现象 第二节 传播学的研究范围和研究对象 第三节 传播学和大众传播学 第四节 学习传播学的现实意义 第二章 传播学的兴起与学术源流 第一节 传播学在西方产生和发展 第二节 多科性边缘学科的特色 第三节 奠基人对创立传播学的贡献 第四节 传播学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第三章 有关传播过程的理论和传播模式 第一节 从传播过程考察传播现象 第二节 传播理论与模式、方法的关系 第三节 传播过程基本模式述略 第四章 传播学研究方法 第一节 传播学研究的一般方法论 第二节 抽样调查法 第三节 问卷调查法 第四节 内容分析法 第五节 控制实验法 第五章 传播的社会功能
第一节 传播功能研究的缘起的概况 第二节 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的一般性功能 第三节 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 第四节 传播的功能和功能失调 第五节 传播功能研究的发展及其式微 第六章 传播的控制研究 第一节 控制研究的含义及内容 第二节 把关与把关人 第三节 深层的控制 第四节 控制的形态 第七章 内容分析和信息交流 第一节 内容分析和被分析的内容 第二节 信息的含义和信息科学的渗入 第三节 信息的分类及新闻与信息 第四节 控制信息流量的辩证关系 第五节 符号制作与符号交流 第八章 传播媒介与有关理论
第一节 人类传播活动及传播媒介的发展 第二节 各类大众传播媒介的主要特点和现状 第三节 麦克卢汉与英尼斯的媒介理论 第四节 梅罗维茨的媒介理论 第九章 受传者研究 第一节 受传者与受众 第二节 关于受众的理论
第三节 受众的选择性因素及理论解释 第四节 反馈与受众调查 第五节 我国受众调查 第十章 传播效果研究(上) 第一节 传播效果研究的基本课题 第二节 传播效果研究的历史与发展 第三节 传播效果的产生过程和制约因素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根植于人类生活的传播现象 一、概念:
一书中第一次提出了“大众传播科学”。 一个传播研究所。
传播学是本世纪40年代以来跨学科研究的产物。讯社。对大众传播媒介的利用和研究,就成为美传播学诞于美国,美国学者分别从不同角度探索国各界的急近而重大的课题。
传播规律,形成了多种传播模式,运用不同理论从政治角度看,报纸的作用愈来愈大。 两大学派:以美国为中心的传统学派,以西欧为播大量经济信息,特别是广告。一方面,为各种
企业服务的媒介本身也变成了一种企业。 从社会角度看,媒介一方面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和
2.大众传播具有什么特点
1.1964年,拉扎斯菲尔德在《宣传、传播与舆论》分析传播。在国际范围内,传播学研究大体分为从经济角度看,媒介的作用主要有:一方面,传2.1947年,施拉姆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成立了第中心的批判学派。
3.传播:传播原来含义较广,如交流,通讯,交大众传播:是指传播组织通过现代化的传播媒介工作,充实了人们的余暇。一方面使色情、煽情际,交往等等,基本意思是“与他人建立共同的——报纸、广播、电视、电影、杂志、图书等,性信息的大肆泛滥。这就逼迫学术界给出正确认意识”。在传播学中,传播被定义为:“带有社会对极其广泛的受众所进行的信息传播活动。“大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案。 性的,共同性的人类信息交流的行为与活动。 美国人最早、最强烈地感受到“传播”的莫大威众”,是指分布广泛、互不相识的广大受众。 二、问答:
1.人类社会的传播现象是怎样产生与发展的?
大众传播的特点和一般人际传播不同。
力,因而率先萌生了对其追根究底的愿望。
①它需要借助特定的传播媒介传递信息,这些媒②学科背景
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的美国,在多种因素的作传播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和人类文化史,社会介的特性不相同,统称为大众传播工具。
发展史并存的,传播是一种社会行为,它的产生②大众传播所传递的信息是公开的、面向社会的;用下,成为当时世界上最适宜开展科学研究的沃与发展是由来已久的。
2.传播的定义大致分为哪三种类型: ①强调传播是信息的共享
受众则是大量的、匿名的、各不相干的。
土。世界各地的优秀人才纷至沓来。这里培育出
③大众传播基本上是信息的单向流动,受众是不一大批新思想、新学科。由此奠定了传播学的学
知其名的,来自受众的住处反馈也是有限的、滞科基础。
第二节 多科性边缘学科的特色 这是指通过传播共同享有一则信息、一种思想或后的。
态度,目的在于建立彼此之间认知的共同性。施④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一、问答
⑤大1.简述传播学的形成和学术渊源 拉姆认为:“今天我们可以给传播下一个简单的定大众传播的信息传递更为快捷与广泛。义,它即是对一组告知性符号采取同一意向。” ②强调传播是意图地施加影响
众传播的内容多半是由组织(传播机构)和职业较确切地说,传播学是19世纪末以来逐步形成传播者所发布的,而不是由个人发出的。
的,在20世纪40年代粗具规模。这克服了其他说法的不足:
①新闻学可视作传播学的前身。引起人们对“传
这是指甲方传递信息给乙方时,希望或要求乙方此外,大众传播还具有强烈的选择性。
相信、接受并采取同一态度,而乙方原先并没有第三节 传播学和大众传播学
播”高度重视的契机,是新闻事业即大众传播媒这种意向。美国实验心理学家霍夫兰等认为,传一、概念
播是“某个人(传播者)传递刺激(通常是语言大众传播学:是传播学的一个分支,是一门研究介的发展。 的)以影响另一些人(接受者)行为的过程”。 ③强调传播是信息交流的互动过程
大众传播事业产生,发展,及其与社会关系,研②众多相关学科为传播学奠定了理论基础。
学术渊源: 究大众传播的内容,过程,功能与效果的学问
①行为科学——社会学、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政治学、宣传学、新闻学、人类学、语言学、符
美国传播学者贝雷尔森等认为,“运用符号——词问答:
语、画片、数字、图表等,来传递信息、思想、1.传播学和大众传播有何联系和区别?
感情、技术以及其他内容,这种传递的行为或过广义地说,这是两门不同的学科;狭义地说,传号学等。
程通常称作传播”。 播学即是指大众传播学。从理论构架来看,传播②信息科学——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数学、3.传播活动的演变过程。 学是研究人类一切传播行为和规律的学问,它可统计学等。 ①传播活动是随着人类社会生活与信息交流的推以有许多分支学科。传播学是大概念,大众传播2.如何理解传播学具有的多学科边缘性学科的
特点 进而不断发展与完善的; 学是小概念。 ②人类社会的传播方式虽然简单,但是却是多通传播学的研究领域要比大众传播学更为宽广。传①从学科分类上看,传播学既是社会学科,又受道,多样化的。
4.怎样看待传播与生产力,生产关系的关系?
播学提供的是总体理论框架;大众传播学则是传自然学科渗透。
播理论的延伸,并有其相对的独立性。大众传播②传播学跨学科性质,来源于众多相关学科的兴
生产力,生产关系是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与推动学在整体传播理论中至今仍然是一枝独秀,研究起,也来源于传播现象,传播活动本身“无处不
力量,传播主要围绕生产力,生产关系进行的信工作处于前沿的位置。我们在继续研究大众传播在,无处不有”的特点。 息交流,沟通,扩散。
第二节 传播学的研究范围和研究对象 一、概念
学的同时,应当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拓展传播学③与传播学最密切的学科是:行为科学,信息科的其他领域。
2.传播学和新闻学有何区别和联系?
学;
第三节 奠基人对传播学的贡献
1.传播学:是一门研究人类一切传播行为和传播国内外对传播学与新闻学的关系有着不同的观一、概念
,一种认为并传播学的四大奠基人:哈罗德·拉斯韦尔,库尔过程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传播与人和社会的关点,一种认为他们存在“血缘关系”
“血缘关系”。我们认为,从两者关系来看,特·卢因,保罗·拉扎斯菲尔德,卡尔·霍夫兰,系的学问;是研究人类如何运用符号进行信息交不存在
尽管大众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报刊、广播、韦尔伯·施拉姆。 流的社会学科。 2.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电视、图书等大众传播媒介,而新闻学研究的也二、问答
第一,按信息传、受的范围大小,传播学可分为主要是其中的报纸、广播、电视,但传播学和新1.简述传播学的四大奠基人及施拉姆对传播学发
展的主要贡献是什么? 五个研究层次,即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闻各自独立,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彼此取代。
不同之处: 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 传播学的四大奠基人:哈罗德·拉斯韦尔,库尔第二,按传播学自身的结构可分为三个研究层次:①传播学重视理论研究,新闻学重视业务研究。 特·卢因,保罗·拉扎斯菲尔德,卡尔·霍夫兰,②研究方法上:新闻学沿用传播人文学科的思辩韦尔伯·施拉姆。 理论,模式,研究方法(定量、定性)。
传播学采用实验型的宣分析法。 拉斯韦尔主要贡献是:理论特点1.对政治传播进第三,按不同领域划分纵向或横向的研究层次和型定性分析方法;
研究重点。纵向研究主要有:古代传播思想的整③研究对象:新闻学研究新闻传播的内容制作和行研究;2.对整个人类传播进行研究;贡献:1.
理与分析,近现代传播事业的演变等。横向研究传播者;传播学研究则遍及传播媒介、受众和传提出传播的五W模式;2.倡导“内容分析法”,
有:信息系统——研究与信息处理有关的理论和播的全过程。 3.提出社会传播概念;主要著作《世界大战时期
传播学和新闻学虽有一定的联系,但各自独立。 第十一章 传播效果研究(下) 技术性问题等。 的宣传技巧》《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
第一节 大众传播与环境认知——“议程设置功第四,还可分为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两个层次。 卢因主要贡献是:1.首创“群体动力学”和“场
第二章 传播学的兴起学术源流
能”假说 论”;2.培养一批横跨传播学,社会心理学的弟子;3.自我传播:体内传播或人的内向交流,是每一
第一节 传播学在西方的产生和发展
第二节 大众传播、社会心理与舆论——“沉默的个人本身的自我信息沟通。 3.提出“把关人”理论;
概念:
螺旋”假说 拉扎斯菲尔德主要贡献是:1.创建“二级传播理4.人际传播:狭义指个人与个人之间面对面的信
1.构成独立学科的必要条件:自觉性、一般性、
第三节 大众传播潜移默化的效果——“培养”理息交流。广义包括群体传播和组织传播在内。 论”,破除“魔弹论”;2.创导“实地调查法”。主
系统性、科学性。 论 要著作《人民的选择》《个人影响力:人在大众传
5.群体传播:即团体传播,指人们在“群体”范
2.传播研究:广义说,凡是对传播现象,传播活播中的作用》 第四节 大众传播与信息社会中的阶层分化——
围内进行的信息交流活动。
动的关注和探索。狭义说:传播学等同于成熟部霍夫兰主要贡献是:1,由微观入手,研究传播技“知识沟”理论
6.组织传播:一种有组织、有领导、有计划、有
分的传播研究。 第五节 传播效果研究的发展趋势和新课题 巧;2,采用心理学的“控制试验法”研究。主要
一定规模的信息交流活动。
问答: 第十二章 传播学的批判学派 著作《传播与说服》《耶鲁大学关于态度和传播研
7.大众传播:是指传播组织通过现代化的传播媒
1.传播学为什么首先诞生在美国? 第一节 历史描述 究丛书》
介——报纸、广播、电视、电影、杂志、图书等,
第二节 内涵透视 现代西方各国中,美国为最发达。在传播和传播施拉姆的主要贡献是:他是集大成者——将他人
对极其广泛的受众所进行的信息传播活动。
第三节 差异比较 研究领域也不例外。理所当然地成为传播学的诞的贡献集中起来,进行整理,使之完善化、系统
“大众”,是指分布广泛、互不相识的广大受众。
化、最终使其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崛起于“学第十三章 高新科技对传播的影响 生地。
二、问答 术的殿堂”。他是第一个具有创建“传播学”这样第一节 高新科技与数字化时代 ①媒介背景 第二节 信息高新科技对大众传播的冲击 第三节 信息高新科技对传播理论的影响
传播机构或媒介,最初是以报纸的面目出现的。一个独立学科的明确意识并为之奋斗终生的人。
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一切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发由此实现了新闻性传播活动的独立化、职业化。他建立了4个专门传播研究机构,编辑、出版了生、发展的规律以及传播与人和社会的关系的学17世纪末,美国出现报纸;20世纪后,创立了最近30部著述,其中的《大众传播学》、《大众传播问。 早的广播电台。它拥有美联社、合众社等著名通的过程和效果》最为著名。 1.简述西方传播学的起源、发展与流派。
第四节 传播学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一、概念
传播过程即传播现象的结构、要素和各个要互之不足:是它具有直线性和孤立性。直线性即传播间的关系。传播学的主要任务,如施拉姆所说,被表述为一种直线型、单向型的过程。看不到受
1.传播学的经验学派:研究注重经验和实证。但是研究传播的过程和效果。美国学者戴维。伯洛者的反馈,也看不到其他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作它①过分偏重微观研究;②过分依赖定量方法;透彻分析了传播过程,主要论点是:①传播是一用。孤立性即丝毫不涉及传播过程和社会过程的
个动态的过程,无始无终,没有界限;②传播过联系。 ③很多人站在维护现行体制的立场上。
2.传播学批判学派:注重从宏观上研究传播和社程是一组复杂的结构,应将其中的多元关系作为2.控制论模式的主要优缺点
,会制度、政治经济结构的关系,对资本主义体制研究的基本单位;③传播过程的本质是变动,即控制论模式变“单向直线性”为“双向循环性”下的政府和传播持严厉的批判态度。 二、问答
各种关系的相互相互影响和变化。他提出引入了“反馈”的机制,从而更客观、更准确地
“S-M-C-R”(讯息来源-讯息-渠道-受者)的传播反映了现实的传播过程。
问题:①容易使人产生错觉,似乎各“传播单位”之间传、受的地位、机会完全平等。
②循环性的表述,也会引起误解。钱性模式的缺陷只改正了一半。
3.为何说社会控制论是传播学模式研究中的第三次飞跃?
从线性模式到控制论模式完成了传播结构认识史上的两次飞跃,基本解决了传播的要素问题,社会系统模式是第三次飞跃,解决传播的条件问题。J.赖利和M.赖利最早把传播过程明确描述为社会过程,他们的模式大致克服了传播现象的片面思考。马莱茨克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传播结构的四大要素并没有变,但各个要素之间的复杂互动关系被勾画出来了。社会系统模式的科学性和详尽程度,与最初的5W模式相比,有了云泥之别。 这反映了人类对传播现象的认识越来越全面、深刻。
4.简单描述马莱茨克的传播模式
传播结构的四大要素并没有变,但各个要素之间的复杂互动关系被勾画出来了,社会与传播之间的关系展开了。
传者方面,记者编辑都有主动性,反过来又承受着“讯息的压力”,媒介的压力。有三个层面的制约和影响:个人层面、组织层面、社会层面。 受者方面,与传者对应,也不能不对大量信息进行“内容选择”,受者同样受到“媒介压力”。“感
1.试述我国开展传播的成绩、存在的问题和未来过程模式,强调了“过程研究”的重要性和科学性。
的前景
“过程研究”的主要成果是模式:线性模式、控
(成绩)从四方面看:
制论模式、社会系统模式。拉斯韦尔把传播过程
著译:复旦大学新闻系率先译介传播学文本。
分解为传者、受者、信息、媒介、效果,即5W
会议:举行多次研究会。
模式。R.布雷多克添加了情境和动机两个环节,
教学:复旦大学首先开设传播学课程。
把它变成7W模式。
应用:传播学“实地调查法”广泛运用。
2、伯洛对传播过程的理论及其意义。
(问题)传播学是发源于美国的“舶来品”。过分
①传播是一个动态过程,无始无终,没有界限。
注重微观研究;过分依赖定量分析方法;传统学
②传播过程是一组复杂的结构,应当把其中多元
派的学者站在维护现有体制的立场上面。必须有
关系作为研究的基本单位。
分析、有批判地进行借鉴。紧密结合中国实际的
③传播的本质是变动的,即各种关系的相互影响
基础上,建立起来有中国特色的传播学理论体系。
和变化。
“特色”要求:①以中国的传播实际为材料;②
其意义是:强调了“传播过程研究”的重要性,
能切实为中国的传播事业服务;③能创造出新颖、
而且加强了“过程研究”的科学性,纠正了以往
独到的学术观点和理论构架,从而为世界传播学
认识中把传播看作是孤立的,静止的,简单的,
的理论宝库增添新的财富。
封闭的的过程的谬论。
(前景)我国的传播学研究已具备了良好的基础,
第二节 传播理论与模式、方法的关系
只要不断从深度和广度两方面开拓、进取,就一
一、概念
定能大有作为。
1.理论与模式的区别:理论指经过概括、系统化
2.传播学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的一组相互关系的命题和结论。模式指再现现实
传播学在20世纪50年的年代传入我国。
的一种理论性的、简化的形式。“理论”即对客观
1957年复旦大学新闻系的《新闻学译丛》首次刊
规律的表述,而“模式”则是一种简洁地表现“理
登传播学文章。现在传播学处于“初始阶段”,以
论”的手段。
介绍,评价,初步应用为主。
2.理论与方法的关系:传播学由两部分组成,以
著译:复旦大学新闻系率先译介传播学文本。
会议:1982年在北京召开第一次全国传播学研讨理论为主,方法为辅,以理论指导方法,方法为会;
教学:1980年复旦大学首开“传播学”课程。 应用:1982年北京开展“实地调查法”。
理论服务。 学模式。
觉和效果”是双向互动的过程。讯息作用于受者,
3.模式的类型:①文字模式,②图像模式,③数受者也反作用于讯息。与传者一样,受者也有复
杂的背景:个人层面、组织组织层面、社会层面。 传播模式研究分为三大类,也是三个阶段:线性
中国特色:①中国传播实际为材料;②为中国传4.传播学上的三大类基本模式:①线性模式,②5.简述传播学模式研究的发展阶段 播事业服务;③创造新颖的,独到的学术观点,控制论模式,③社会系统模式。 理论架构。
3.为什么60年代欧洲的批判学派会异军突起?
5.盛行的原因:1,这种方法适合于传播学领域。模式、控制论模式、社会系统模式。
2,这是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整体化”的结果; 1、拉斯韦尔的5W模式第一次比较详细、科学地分解了传播的过程。传统的线性模式有直线性和因为传统学派有很大的缺陷。批判学派注重从宏第三节 传播过程基本模式述略
孤立性的缺点。申农-韦弗模式也是一个著名的线观上研究传播和社会制度、政治经济结构的关系,一、概念 对资本主义体制下的政府和传播持严厉的批判态1.拉斯韦尔模式(传播过程中的5W):拉斯韦尔性模式,注意到传播和周围环境的关系全没从根
度。它认为传统学派①过分偏重微观研究;②过把传播过程分解为传者、受者、信息、媒介、效本上克服线性模式的局限性。
2、50年代初起,出现了一批以控制论为指导思分依赖定量方法;③很多人站在维护现行体制的果,即5W模式。
立场上。这确实击中传统学派的痛处。但批判学2.申农-韦弗模式:线性模式之一,把媒介分为三想的传播过程模式。变“单向直线性”为“双向
,引入了“反馈”的机制,从而更客观、派也有不足:过分轻视微观、中观研究和定 、实种,把讯息分为发出的和收到的,增加了噪音的循环性”
更准确地反映了现实的传播过程。 证方法。 因素。
传播结构认识史上的第三次飞跃是社会系统模4.简述传播与现代社会的互动关系(为何说传播3.传统线性模式:以拉斯韦尔和申农-韦弗模式为3、
式的完成,解决了传播和条件问题。反映了人类
学在信息社会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代表,传播被表述为一种直线型、单向型的过程。
对传播现象的认识越来越全面、深刻。
两者的互动关系,最值得注意的动向,即20世纪忽视了反馈和社会过程对传播过程的制约。
6、信息与讯息的区别。
70年代以来出现的所谓“信息革命”、“信息爆炸”4.控制论模式:以控制论为指导思想的传播过程
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现象。社会的发展、国家的建设越来越依赖于“传模式。变“单向直线性”为“双向循环性”,引入
讯息:即传播内容,是信息的物质载体。 播”,这是传播学发展的理由和背景,是人们普遍了“反馈”机制。
讯息是具体的,如,文电,通讯,消息,广告词学习、研究的最大意义所在。
5.反馈:传播过程中的受者对收到的信息所作出
等等。 美国学者J.贝尼格尔认为,工业革命使整个经济
的反应。
信息:消除事物的不确定性,而得到确知的讯息活动成百倍地加速动转,从而引发了严惩的控制
6.“传播单位”:每一个传播的参加者,无论个人或事物的确定状态。信息是抽象的,表明讯息的
危机。为克服这一危机,必须进行控制革命,即
还是团体,都可看做是“传播单位”,都兼有传者、实质内涵,其外延更广。
积极开发各种作为控制手段的先进的信息处理技
受者这两种身份。 7、控制论模式和社会系统模式相同与不同的是术。信息产业便获得大大扩张。
7.编码和译码(或解码):编码:认知-表述过程,
甚么? 各种社会信息事业中,大众传播事业的作用尤为
就是把看到、听到、想到的意思,化作符号。译
突出。而传播学的重点之一,就是探索大众媒介相同:1、有关传播要素是相同的;2、都具有循
码:表述-理解过程,就是把符号还原成意思。
的动作规律。 环性反馈性;
8.基本群体:也叫初级群众、首属群体,指家庭、 不同之处:1,控制论模式解决的是传播要素,即第三章 有关传播过程的理论和传播模式 第一节 从传播过程考察传播现象 一、概念 1.传播过程
邻里、亲密伙伴等。
内部结构问题。考查的是微观的单一的传播过程;9.参照群体:个人未必置身于其中,但以其为参不重视对传播以外的因素的考察;无法揭示社会照系而建立或改变自己的信念、态度和行为的群传播的总体面貌;2,社会系统模式解决的是条件,体。
即外部结构;把传播过程明确描述为社会过程之一,把传播过程置于总的社会过程中加以考察。
传播现象(内部和外部)的结构,要素(或者说二、问答
环节)和各要素(环节)之间的关系。如在拉斯1.简述传播过程线性模式的贡献及不足 韦尔的五W模式中,传播过程指从传播者开始,线性模式以拉斯韦尔和申农-韦弗模式为代表。 经过讯息,渠道,到达受传者那里,结果产生了贡献:
传播效果。对传播过程的研究,是传播学研究的一、在传播学史上,第一次比较详细、科学地分第一步,是宏观把握传播现象的必由之路。 二、问答
1.对传播过程应如何理解和分解?
解了传播的过程。
二、第一次为传播学搭建了一个比较完整、全面的理论构架,从而使传播学的最终确立成为可能。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7c33e23e6ddb6f1aff00bed5b9f3f90f76c64d7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