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冬至节气的习俗有哪些,冬至吃什么》,欢迎阅读!
冬至节气的习俗有哪些,冬至吃什么
冬至,是我国二十四节气之一,冬至过后,一年中最寒冷的天气就要来到。立冬不算冬,冬至到来,才有冬天的感觉。
不同的节日一般都有不同的吃俗。一说到吃,历史就十分悠久。冬至吃什么?各地风俗不同,吃的也不一样,为什么要吃这些,说来都颇有渊源。 北方:饺子和馄饨
在北京,有句谚语叫“冬至馄饨夏至面”。对于有着“好吃不如饺子”习俗的北方人来说,也普遍有冬至吃饺子和馄饨的风俗。吃“捏冻耳朵”是河南人冬至吃饺子的俗称,据说是吃后可让人们在寒冷的冬天里,不会被冻掉耳朵。
不过不同地方的人们对馄饨的称法不一样,广东人把馄饨称为“云吞”,湖北人则称之为“包面”,江西人称其“清汤”,四川人称“抄手”。 江南:汤圆
民间有“吃了汤圆大一岁”的说法。冬至吃汤圆,是我国的传统习俗,在江南尤为盛行。汤圆也称“汤团”,冬至吃汤团又叫“冬至团”。“冬至团”可以用来祭祖,也可用于互赠亲朋。旧时上海人最讲究吃汤团。他们在家宴上尝新酿的甜白酒、花糕和糯米粉圆,然后用肉块垒于盘中祭祖。 宁夏:“头脑”
银川有个习俗,冬至这一天喝粉汤、吃羊肉粉汤饺子。不过在冬至这一天,羊肉粉汤不叫羊肉粉汤,而叫另一个古怪的名字——“头脑”。
五更天当家的早早地忙活起来,把松山上的紫蘑菇洗净、熬汤,熬好后将蘑菇捞出;羊肉丁下锅烹炒,入味后将切好的蘑菇加在肉丁上再炒一下,然后用醋一腌。这锅汤红有辣椒,黄有黄花菜,绿有蒜苗、香菜,白有粉块、粉条,黑有蘑菇、木耳,红黄绿白黑五色俱全,香气扑鼻,让人垂涎欲滴。
浙江:荞麦面
浙江等地每逢冬至这天,全家男女老少都要集齐,嫁出去的女儿也要赶回婆家。家家户户要做荞麦面吃。习俗认为,冬至吃了荞麦,可以清除肠胃中的猪毛、鸡毛。
东北师范大学农村教育研究所和中国农村教育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今天联合发布了《中国农村教育发展报告2015》。这份报告综合利用国家统计数据和东北师范大学农村教育研究所在全国27个省份的调研数据,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实施的第5个年头作为时间节点,为农村教育的发展情况作了一份中期评估。
报告肯定了这5年来农村教育取得的成就,同时也没有回避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农村教育发展还面临许多极为严峻的挑战,对农村教育发展给出专业建议。 学前教育政策农村受益最大,但乡村的贡献率低
报告显示,学前教育占我国教育经费总投入的比例由2009年的1.48%增加到2013年的5.79%。全国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占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比例从2009年的1.36%提高到2013年的3.52%,打破了十余年来学前教育财政性经费占教育财政性经费比例一直低于1.5%的局面,实现了重大的历史性突破。其中,农村学前教育受益远大于城市。
“入园难”是《规划纲要》颁布之初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报告说,2009年我国学前三年毛入园率只有50.9%,到2014年猛增到70.5%,提前6年实现了“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70%,在园人数达到4000万人”的2020目标。
同时,学前教育的城镇化也快速发展。从5年来的增长速度上看,学前三年毛入园率的增长要高出学前教育城镇化率8.5个百分点。“新增加的入学机会大多惠及乡村幼儿。”东北师范大学农村教育研究所所长邬志辉说。
不仅如此,学前教育的各项政策都在向农村倾斜。但不容回避的是,农村地区特别是老少边穷岛地区的教育发展还比较滞后。报告指出:虽然学前教育规模持续增长,但乡村学前教育的贡献率却很低:从2009年到2014年新增的7.17万所幼儿园中,乡村仅有6217所,
占8.67%。
为什么学前教育政策农村受益最大,乡村的学前教育贡献率却很低?邬志辉解释,在制定第一个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时,各方人士在论证资金投入方向时有争议。乡村学校,无论学前教育还是义务教育规模都不大,为了让更多人从政府的投入中受益,加上城镇化运动的重心在镇区,很多地方政府选择把有
台湾:九层糕
在我国台湾,还保存着冬至用九层糕祭祖的传统。用糯米粉捏成鸡、鸭、龟、猪、牛、羊等象征吉祥如意和福禄寿的动物,然后用蒸笼分层蒸熟,用以祭祖,以示不忘老祖宗。同姓同宗者于冬至或前后约定之日,集中到祖祠中,照长幼之序一一祭拜祖先,俗称“祭祖”。祭典之后,还会大摆宴席招待前来祭祖的宗亲们。 福建:搓丸
“冬至霜,月娘光;柏叶红,丸子捧。”这是关于冬至的一首儿歌。《八闽通志》载:“前期糯米为丸,是日早熟,而荐之于祖考。”这就是冬至暝搓丸子和冬至早以熟的“甜丸子”祭祖的民俗。
“搓丸”手艺细巧,晋江深沪、石狮祥芝、惠安崇武的渔村妇女,搓丸速度快、质量好,粒粒小如鱼目珠子,令人赞叹不已。在搓冬节丸的同时,还用米丸料捏做一些小巧玲珑的瓜果动物和金锭银宝,以象征兴旺吉祥有财气,俗称“做鸡母狗仔”。 贵州:狗肉
冬至吃狗肉的习俗据说是从汉代开始的。相传,汉高祖刘邦在冬至这一天吃了樊哙煮的狗肉,觉得味道特别鲜美,赞不绝口。从此在民间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习俗。民间也有“冬至吃狗肉,明春打老虎”之说。现在北方,贵州等地区人们纷纷在冬至这一天,吃狗肉、羊肉以及各种滋补食品,因为冬至过后天气进入最冷的时期,中医认为羊肉狗肉都有壮阳补体有功效,民间至今有冬至有进补的习俗。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7b87e0e474eeaeaad1f34693daef5ef7ba0d12e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