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朱熹在武夷山文化足迹》,欢迎阅读!
朱熹在武夷山的道教情缘简述
13中文2班 20134062050 阮宏晖
武夷山自古以来人文荟萃,在两宋时期,儒、释、道三教在此合一,思想家在武夷山这块宝地上进行了激烈的交流与碰撞,这才得以使武夷山有“道南理窟”的尊崇称号。儒学自两宋以来,在武夷山地区亦是十分兴盛,东南三贤(吕祖谦、张栻、朱熹)均在此流连活动,尤其是集理学之大成的朱熹,更是在武夷山度过了大半生。“道南理窟”至少包含了两个方面的赞誉:一是全真道南宗在此蓬勃发展,辐射四方;二是宋代理学自游酢、杨时、胡安国等大儒完成南移之任后,最终由朱熹集其大成,在此发展、成熟而建立了大本营,声名日重。武夷山自古以来的文化底蕴都脱离不开朱熹这位大家。
朱熹因幼年丧父,投靠其父挚友,拜师李桐,遂定居武夷山。将武夷山作为自己的“后花园”,自然论咏武夷山的诗文甚多。其中尤淳熙十一年(1184年)所作的《九曲棹歌》最为深入人心。这首棹歌不但对九曲溪各曲最特色的风景作出描绘,而且还揭示出山林之奥秘。朱熹在武夷山的遗迹很多,据献记载讲学处有武夷精舍、冲佑观、水帘洞、金谷洞等四处。
淳熙三年(1176年),朱熹向朝廷一再请求担任武夷山冲佑观提举的职务,终获批准,从而得以具体管理第十六洞天的道教事务。虽然奉祠官员只领半俸,是个无人理睬的闲职,但就朱熹来说,奉祠得以批准,却是大大满足了他的诸多心愿:一是清净的生活,二是治学的便利,而最主要的,则是得以更好地吸纳一些道教的思想资料,密切与道流的交往。因此,在这一时期内,朱熹写下了诸多反映道教活动的诗文。
《武夷七咏·丹灶》 仙人推卦节,炼火守金丹。一上烟宵路,千年亦不还。 朱熹这时对道教满腔热血,虽还不是一个全职的道教管事,但已然熟识道教文化。从道教中更加明确一种怡然自乐的生活状态,希望在精神世界里能够摆脱世俗上的羁绊与束缚,他转而追求心达远旷的思想境界追求。
《宿武夷观妙堂》 清晨叩高殿,缓歩绕虚廊。斋心启真秘,焚香散十方。
出门恋仙境,仰首云峰苍。踌躇野水际,顿将尘虑忘。
淳熙十年(1183年),朱熹奏劾唐仲友受挫后,便动工构筑精舍,当年初具规模。从设计的方方面面来看,足见朱熹对于道教的关怀。朱熹一面讲学论道,一面泛舟九曲,畅游诸峰,时而刻石纪念,时而题诗唱和,已把文人的雅逸,道流的清净和自己对武夷山的热爱,发挥到了淋漓尽致的状态。建阳芦山云谷晦庵,是朱熹著述讲学的又一个重要处所。他与当地道人也有密切往来。每到云谷,众道人或中途迎接,或早早准备茶点等候朱熹的到来。途中有一休庵,朱熹曾留宿于此,并赋诗称赞一陈姓道士“有道气”。还有一次朱熹亦曾患有足疾,幸得另一程道士针灸治愈,朱熹也为此专门作诗表示感谢。从这些记载的小事上,都足见朱熹与闽北民风和谐相处,当然也会存在儒道两家思想上的分歧异变,但彼此的交融汇通却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朱熹在武夷山有着根深蒂固的思想凝聚力,他是伟大的思想家,在思想上的高度深如潜不到底的大海,对他的探讨研究也将不断进行下去。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7b8211cd1eb91a37f0115c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