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文字是文化的载体和艺术的一个支系》,欢迎阅读!
文字是文化的载体和艺术的一个支系
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
这有两种情况:其一,由于文字与语言相比,它有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优越性,它可以把有关的历史现象记载下来,保留,传至后世。在这一点上,汉、英、法、德、日等各种文字的功用都是一样的。事实就是这样,世界上如果只有语言而没有文字,世界古代的历史文化没有用文字记录下来,那么今天的人知道古代文化情况的,定然是很少的了。王凤阳在
[13]
他的《汉字学》中说:“文字只是文化的工具,不是文化本身。”他说的“工具”也就是“载体”。这是对的,但他说文字“不是文化本身”,这可不对,文字当然是一种文化,而且是很高的文化。应该说文字本身是文化,它又是文化的载体。其二,许多字本身除能表词义之外,还能表象形特殊的文化义。这一点,汉字是最具特点的。下面举几个例子说明: ...........
刀:筷;箸——“刀”的词义同英文的“knife”;“筷”和“箸”词义同英文的“chopsticks”。但这三个字除表其词义外,还载着中国的有关饮食文化。“刀”字,甲骨文作“ ”、金文作“ ”,
小篆作“ ”。很象中国菜刀的形状,中国菜刀主要是两形状:
、 。“筷”和“箸”是同义词,是中国人吃饭
挟菜用的餐具名,形状像这样: 。“筷”最早是用竹做的,
今天杭州还有著名的“天竺筷”。“筷”属北方方言,现为普通话语词,也叫“筷子”。“箸”字多见于古汉语和今天南方的吴语、闽语等方言。两个都是形声字,“竹”是形,“快”、“者”是声。后来的筷、箸有木、银、象牙、塑料等制。刀、筷、箸可以反映中国的文化特点和文化饮食的一个标志。中国地处温带以种植大米为主,菜蔬种类多,肉食上古以猪、犬为主,现在除少数地方的人还有爱吃狗肉的习惯外大都不吃了。猪、犬骨头没有牛、马
骨大,硬度也不如牛、马骨强,故用“ ”、“ ”不
太厚重的刀便可肉菜斩切自如。西方人肉食以牛、羊等为主,解牛要用斧或厚重的刀砍,尖刀剜析。西方气温一般比较寒,菜蔬
相对要少些,因此刀具也不同,家中使用的菜刀是“ ”
形的居多。从汉字“刀”就可以看出它不是像西方菜刀形的。中国早就讲究饮食烹调技术了,菜谱繁多,任君品尝。肉菜从大块大块的吃转为吃碎块、颗粒、线条状食物。中国人古来又重家庭聚食,又提倡谦让、礼节、斯文。于是逐步改刀切抓食为用筷子搛食。这种风气在战国以前已形成。战国时已经有用筷子作比喻的,如《荀子·解蔽》说:“从山下望木者,十仞之木若箸。”吃热气腾腾的面条、粉丝等,筷子有独特的作用,用西方人的刀叉,印度等地人的手抓食都无能为力。像上面这类文化内容英美人等国用英文knife和chopstcks是无法反映出来的。
家——初义是指家庭住所,英文词同home,以后才有引伸义 等。“家”是会字,“宀”表示房屋;“豕”是“猪”。甲骨文写作: ,
金文作 。中国最早的屋顶大都是“人”字形的圆顶,房
屋也有点像蒙古包,椭圆的,考古发现6000多年前的半坡村遗址房屋就是这种形状。顶下用柱子承重,不是墙壁承重。后来建成方形,就是中国宫殿式房屋的雏形。“家”字为什么房屋里不是“人”
而是“豕(猪)呢?很有道理。如果写作“ ”,“人”是泛称,
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集体,或者是开会的地方(半坡村遗址中就有开会的房屋,比普通住屋大,形状和普通住房差不多),不一定是夫妻子女一室的地方,词义不稳定。“豕”是重要家畜,中国汉族人发源于黄河、长江流域,水稻、大豆、高梁等谷物和蔬菜多,适合猪食。放牧牛、羊等是其次。人长大成家养“豕”是习俗,“豕”可以长肉供吃,粪尿可以肥田地,又容易养。这种习俗相延数千年,至今中国有的农村农民还养呢。“豕”如果不是人管养在屋里,它就会在屋外乱跑。因此,屋里有“豕”能成为专称,词义稳定。我们可以从今天的“家”字看到中国几千年前的建筑情况和习俗。英文用home能看得出其古代的房屋是什么模样,其家庭有什么特点吗?汉字改用拼音文字 “jiā”能看得出来吗?不能。
舟——就是船。最早叫“舟”,英文词义同boat;ship。甲
骨文写作 金文 。
这是象形字。它非常像平底船的样子。平底船是中国创造的,从甲骨文看,它在商朝已经普
[14]
通使用。这里借(瑞典)林西莉著《汉字王国》中所拍的两幅船照示意。见图(1)、图(2):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7b69f46d7cd184254b3535e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