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先争优 杨善洲

2024-03-11 21:40:19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创先争优 杨善洲》,欢迎阅读!
创先,杨善洲
河南省委创先争优活动领导小组关于开展向杨善洲同志学习活动的通知

杨善洲同志简历

杨善洲,男,汉族,19271月生,云南保山施甸人。19515月参加工作195211入党,原任保山地委书记,1988年退休,20101010日因病逝世。

杨善洲同志几十年如一日,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无论是在职期间还是退休以后,他始终把党和群众的利益放在个人利益前面,始终淡泊名利、地位,

始终公而忘私、廉洁奉公。1988年退休后,他主动放弃城市优越的生活条件,带领家人和群众扎根大亮山义务植树造林20多年,逐步建成了占地面积约5.6万亩的

大亮山林场。20094月,他将活立木蓄积量价值超过3亿元的大亮山林场经营管理权无偿移交给国家。

杨善洲同志的先进事迹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的充分肯定,赢得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他先后多次被评为“全国老干部先进个人”“全省老有所为先进个 人”、省市“优秀共产党员”、被授予“全国十大绿化标兵提名奖”“环境保护杰出贡献奖”等荣誉称号。

杨善洲一辈子固守的习惯

云南省原保山地委书记杨善洲,一辈子固守着下乡和出差自己交伙食费、公车不私用、不用权力为亲朋办事的习惯。这些习惯看似平凡,却清清楚楚地记录下 共产党员的作风账和领导干部的纪律账。这些“账”,经得住考验。 较真结伙食账

杨善洲下乡、出差,碰上饭点,大伙吃什么,他吃什么,吃完结账,绝无例外。他不允许别人为自己付伙食费。曾在杨善洲身边工作多年的一位秘书,永远难忘 老书记让他拦班车去补交伙食费的经历。

1986年,这位秘书随杨善洲到龙陵县调研。结束时,在县委机关食堂吃了一顿饭:一碗白菜,一碗蒜苗,一碗酸菜炒肉,外加一碗萝卜汤,费用一共6.5元 。秘书去结账,县委书记推辞:“菜很简单,我用我的伙食费去冲抵就行了。 回保山路上,杨善洲突然问起吃饭是否结账,这位秘书如实相告。

“停车,你立刻搭班车回去结账!”杨善洲口气不容商量。

秘书只好下车,拦了一辆公共汽车,回去结了那6.5元的伙食费,可他在路上来回的车票、住宿却花了33.5元。这位秘书一路都在想,这就好像用一只鸡去换一个鸡蛋。 回到保山,一连几天,秘书想着最后全部由老书记掏钱结的这笔花费,忍不住对老书记说:“为了6块多,你又花上33块多,值不值?”

杨善洲接口道:“账不能这样算!我们机关干部下乡,这里吃一顿、那里吃一顿,拍拍屁股就走,剩下的账谁去付?最后还不是摊到老百姓身上!

不仅在职时,退休后到家乡施甸县领办大亮山林场,杨善洲还是坚持自己交伙食费,次出差都是大家伙平摊吃饭钱。作为大亮山林场指挥长,22年间,他在林场没开过一 张发票,没报过一张单子。

也许,有人会说,杨善洲太过于较真。但他的较真下,藏着一颗真正的公仆心,这颗公仆心饱含着对人民群众的体恤之情。对于那些习惯于挥霍浪费公款的人来说,杨善洲是 一面镜子。

公车不私用

私事不用公车,是杨善洲的又一习惯。 他的家在保山施甸县姚关镇大柳水村,离保山城区有100多公里。时任地委书记的杨


善洲,回家都是自己买车票坐班车到施甸县城,往下的路当时不通车,他就徒步走回大 柳水村。他的理由很简单:“回家是私事,不能用公车!

杨善洲下乡、出差,经常会让人搭乘他的顺风车,唯独自己的亲人例外。他的三女儿有一次从姚关老家到保山读书,正巧杨善洲办完公事也要回保山。她想:“这回爸爸肯定 会让我搭顺风车了。”没想到,杨善洲还是不让女儿坐自己的车。他掏出钱,让孩子去买车票,坐班车回到了保山。

和杨善洲在大亮山林场共事多年的周波,曾做过7年的林场会计。他清楚地记得,杨善洲的老伴因外出看病,坐过4次林场的吉普车,事后杨善洲向林场交了370元。 对于自己的这一习惯,杨善洲这样对人解释:“车子是办公用的,不是接送家属子女的。我当领导有小车用,那些买不起车、买不起摩托车的人怎么办呢?想想这些,我觉得当 个领导已经够‘特殊’的了,还想多占点其他的便宜,就太不应该了。

对人民群众怀有谦卑与敬重,自重、自省、自警,使杨善洲不愿公车私用,不愿因公车私用这一看似平常的小节问题脱离了人民群众。 公车私用等假公济私的不良现象,说起来是小节问题,却是群众意见大的事。杨善洲“公车不私用”的习惯表明,加强党性修养,对人民群众怀有深厚的感情,是杜绝假公济私的 思想基础,这与制度建设同样重要。

“后门紧闭,前门敞开”

每逢有亲朋请杨善洲办私事,他总是说:“我手中是有权,但它只能老老实实用来办公事,在我这里没有‘后门’这回事” 杨善洲的大女儿辍学回家务农,乡卫生所、供销社让她去工作杨善洲不同意。他的二女儿初中毕业后想去参加县上招工考试但由于户口是农村的,不能报考,就请父亲找找人 帮她转成城市户口,杨善洲不同意。后来,二女儿到乡下做了代课教师,通过考试转正,至今一直在施甸乡下小学教书。 1993年,杨善洲的孙子杨福李到大亮山林场打工,后因受不了山上的艰苦想去外地。按当初他和林场的签约,干不满5年违约要交罚金。林场的人找到杨善洲,为他孙子说情, “孩子年少,罚金就算了。”他不同意,硬是盯着场里罚了他孙子300元违约金。

对自己和家人严上加严的杨善洲,帮助干部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充满热情,从不马虎。 1982年,他下乡了解到瓦马小学校长杨盈昌在不通公路不通电的乡下工作了20多年,妻子和两个孩子都还在农村,家里生活很困难,他沉默了。回去后,他向地委提出,要 关心农村教师的生活,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不久,当地政府为杨盈昌等一批农村骨干教师的家属办理了“农转非”

2007年,一位市民被人打瞎一只眼睛,迟迟得不到合理的救助赔偿,找到杨善洲诉说心中的委屈。“把人眼睛打瞎了还能不管?”已是八十高龄的杨善洲多方奔走,帮助这位 市民讨回了7万元的医药费和伤害赔偿。受助人想请杨善洲吃饭,送他一点礼,他坚决不接受。

群众说:“老书记‘后门’上的那把锁是没有钥匙的,但是他帮助干部群众解决困难的钥匙却揣了一大串!”在杨善洲心中,权力是人民的,他只是为人民来行使权力。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7b601bc46137ee06eff91874.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