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读后感2000字左右

2022-04-18 23:09:11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红楼梦读后感2000字左右》,欢迎阅读!
红楼梦,读后感,左右,2000
红楼梦读后感2000字左右



不知道谁说过:悲剧的魅力在于把美好的事物捧到你面前,然后一点点摔碎给你看。 每个阶段读红楼都有不同的感受,以前看红楼总有一种“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式惆怅落寞的感觉。总是在金陵十二衩的身上看别人故事,对于人物的看法也是人云亦云。

我的老师经常跟我说,在我这个年纪是很难把红楼梦读出深度的。她说红楼包罗万象,你的经验和眼界决定了你看能出多少境界,境界一直在那里,世人井底之蛙难登大堂,反倒埋汰起书的不是来。 我不是诸如她之类的红迷。

但正如一千个人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红楼梦的人心里的红楼自然也是不同的。我很感谢这些年的这些成长,现在我看红楼不再是只关注宝黛之间的爱情或者贾府里谁对谁好,谁对谁不好,哪个人的遭遇是罪有应得,哪个人是死不足惜,哪个人是原应叹息。 黛玉虽为"主子姑娘",却又被称为"小鸡肚肠",但她除了一颗痴心外别无其他。她是不谙人情,是恃才傲物,但"芙蓉吹断秋风狠",不要过份指责她的"多心",那实则不为她之过,周遭使她不得不多多考虑。

大观园本来就是一场梦,梦里的很多东西是警醒现实的,拘泥于梦中就是作茧自缚了。小时候,我们总会为这样那样的故事可惜。黛玉死了会哭,简单地认为那些拆散宝黛的都是坏人;王熙凤尤其是个毒妇,活生生逼死了尤二姐;薛宝钗是个坏女人,简直伪善……后来上课的时候老师告诉我们,王熙凤其实很可怜,她是受压迫之后转变成为了压迫别人的工具,薛宝钗其实很聪明能干,才情也不输林黛玉,贾宝玉辜负更多的人是她……分析到最后,得出一个结论—这都是社会的问题。

面前说都都是前八十回,然后四十回我觉得正好相反。从其中有很多的漏洞,例如贾稀玉在前八十回的一回中已经暗中示意到其是一悲剧人物,而到高鄂的笔下它又成了一个乐于学习又加入考试而考取举人,从一个顽童到一个好学之人,这半中腰几乎没有啥子相连,是很令人不可思议的。并且在最终又丢下已经怀胎的宝钗出家为僧。并且据闻高鄂是由于一个前一任官吏的赞助,取续写红楼的,我觉得一个最初的心愿就不那末纯洁的人,况且也没有道理解到曹雪芹的写的《红楼梦》。是没有办法写好的。再说假想曹雪芹同样的来塑造人物是十分难的,不是容易达到的。我看见还不如留下这四十回不写,给人以遐想的空间,仍然听美妙的。

我发现从小到大好多课本的文章主旨分析到最后都可以用这么一句话概括—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怎么样的结果是必然的,怎么样的结果是不可能的。评价一个人或者一件事


情的确是不能脱离当时的社会背景,但是也不能把所有的问题都归结到社会上吧?即使都归结到社会层面上来又有什么意义呢?

就好像现在有很多人会在一些不良的社会事件报道出来后大肆渲染,大肆抨击,文章评论分析到最后,得出一个“是体制问题”的结论。这并不具有异议,但与其如此大张旗鼓地得出这么简单粗暴的结论还不如真的做点实事去改变体制问题。也许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但坚持下去,量变到了一定程度一定会产生质变的。有时候,我们缺的只是一颗纯真坚持的心。

社会背景固然是扼杀红楼一梦的凶手,但却不是充分条件。事物的衰败本来就是大自然的普遍规律。千里搭长棚没有个不散的筵席,没有谁是不会老不会死的,区别是怎么死,而这个死法往往是自己选择的。我小时候总觉得林黛玉是被大观园的那群七大姑八大姨逼死的,后来我才知道外部环境从不会在心里就把人逼死。因为外部环境到你的内心世界有着一座桥,而这座桥是你自己控制的—改变不了外部世界就可以去改变自己。

黛玉最后死了,就是因为她不愿意去改变自己,她为自己的信仰和心气而活着,没有了那些她所相信的东西,她宁愿去死,所以焚稿后她就死了—火里烧的不是诗稿,是相信。 林黛玉生性猜忌,多愁善感,可贾宝玉偏偏就是喜欢她,她身子弱,老祖宗看不上她,便骗贾宝玉与薛宝钗成亲,林黛玉闻讯气死,而当贾宝玉揭开喜帕发现并非林黛玉,而林黛玉又身亡,悲痛欲绝,出家当了和尚。

宝钗能在贾府如鱼得水,是因为她适应这个环境。人对于环境的适应都是在后天中慢慢锻炼出来的,能不能去适应环境不仅是一种选择,而且是一种能力。宝钗所处的家庭背景赋予了她锻炼这种能力的条件,她又选择要成为贾府少奶奶,所以她能跟贾宝玉成婚,从某种意义上赢过了黛玉。

宝黛能够相爱相惜在于他们都有一个突出的特质—“叛逆”。这种叛逆不是现在说的狭义上的叛逆。他们所携带着一种反抗精神,在贾府这个压抑封建的笼子里不断挣扎。虽然注定他们最后不可能成功。但我很佩服他们,追求真理的过程远比追求到的结果重要,何况在那种亭台楼阁游园遛鸟的生活中还保有一颗本心本身就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 有压抑的地方就会有反抗,如果没有反抗爆发出来,压抑下的人性就会扭曲变形。贾府越是三纲五常人伦道德,就越是有类似于扒灰通奸之类的事情出现。控制本身并不是一件坏事,但演变为专制就很可怕了。

现在有很多讨论说我们在现在这个社会中是要选择成为黛玉还是宝钗。不管你是要成为黛玉还是宝钗,这些话题的本身并没有意义,只有你去选择了成为怎么样的一个人,脚踏实地付诸实践那这个话题才有意义。我最怕成为的是“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空黑黄”式的“螃蟹”人物。


虽然绝大部分时间我却都在摇摆,都在迷茫,而并不知道怎么样去开展有目的有计划的行动。“我是谁?我要去干什么?将来我要在社会中承担怎样的责任?处于怎样的地位?”这个年纪的我们没有办法解决好自我统一性的问题,想不清这些问题的答案。我看《麦田里的守望者》的时候感到了关于这部分强烈的共鸣,这是一种每个人都必须经历的痛苦过程,但是用文字又很难丰满地描绘出那种迷惘。成长本身就是个诉不尽的母题。

我们会成长,我们或者正在或者将要经历一些苦难。我发现我曾经同情的一些遭遇发生在了我的身上。看到那些薄命司的批命,作为一个看客,我同情过很多大观园里的女孩。迎春很懦弱,也没有出众的才情,最后惶惶而死;探春再怎么要强终归就是个庶出,最后远走他乡。但现实是,我也没有出众的才情,我也很好强并汲汲在追求一些可能现在我的能力还拿不到的东西。

爸爸说他年轻的时候把梦想藏起来了打算以后再实现,但是后来有了妈妈、有了我、有了弟弟有了生活他都快忘记梦想是什么了。我好担心有一天我也忘记了我的梦想是什么。 贾母看似慈善,对刘姥姥施恩有加,实则自吹自擂,不过是出"携蝗不嚼"的闹剧,在"上层"人物中最吃得香的秦氏,拍马手段,黛玉视之,指出那些是"贫嘴贱舌"。极善奉承迎合旁人的王熙凤,在黛玉看来,不过是"放诞""无礼"。自命清高的"槛外人"妙玉,黛玉也一眼识破了她卸却红妆的虚伪。就连被王夫人认为"识大体"的袭人,蒙得过湘云,却也逃不过黛玉的眼睛。黛玉一语点破她的本质——"我只拿你当嫂嫂待。"于是,黛玉被认"小性,多心,心窄",没有大家闺秀风范,不能入选"宝二奶奶",终成了"世外仙姝寂寞林"

这不,贾宝玉和林黛玉就是因此而要承受阴阳相隔,想而见不着的痛楚。还要让贾宝玉受这样的欺骗。唉,就是石头心肠的人也会被他俩的真情所感动的。

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7aede4167a3e0912a21614791711cc7930b77867.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