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浮士德与围城》

2024-03-03 09:42:28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论文《浮士德与围城》》,欢迎阅读!
浮士德,围城,论文
《浮士德》与《围城》中知识分子形象比较



内容摘要:《浮士德》是一部伟大的作品,而《围城》被称为近代的“新儒林外史”两部都是描写知识分子精神探索的书,但由于所除时代和国别的不同,各有其特点。本文浅要分析了其中的浮士德也方鸿渐的形象,借此来比较两部作品。 关键词:浮士德 围城 知识分子



一、《浮士德》与《围城》简介

歌德是德国伟大的诗人、文学家、哲学家和思想家。被称为近代人的圣经,《浮士德》是他经过六十年的辛勤劳动和不断探索的思想和艺术总结

《浮士德》是一部长达一万两千一百一十行的诗剧,第一部二十五场,不分幕。第二部分五幕,二十七场。全剧没有首尾连贯的情节,而是以浮士德思想的发展变化为线索。这部不朽的诗剧以德国民间传说为题材,以文艺复兴以来的德国和欧洲社会背景,写一个新兴资产阶级先进知识分子不满现实,竭力探索人生意义和社会理想生活道路。是一部现实主义和烂漫主义结合得十分完好的诗剧。

《围城》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一部风格独特的讽刺小说,被称作20世纪40年代的“新儒林外史传”。作者钱钟书,江苏无锡人,1933毕业于清华大学外文系,后留学英、法,学贯中西,所以作者以自己独特的文化背景来写《围城》《围城》动笔于1944年,完稿于1946年,其时,作者正蛰居上海,耳闻身受日本侵略者的蛮横,“两年里忧世伤生”,同时又坚韧地“锱铢积累地”把自己对人生、对学术的感悟与思考付诸笔端,完成了小说《围城》

作者在《围城》出版序言里曾自述创作意图说:“我想写现代的某一部分,某一类人物。1参照小说内容,可以看到,作者着意表现的是现代中国上层知识分子的众生相。通过主人公方鸿渐与几位知识女性的情感、婚恋纠葛,通过方鸿渐由上海到内地的一路遭遇,《围城》以喜剧性讽刺笔调,刻画了抗战环境下中国一部分知识分子的彷徨和空虚。作者借小说人物之口解释“围城”的题意说:这是从法国的一句成语中引申而来的,即“被围困的城堡”“城堡外的人想冲进来,城里的人想逃出去”。小说的整个情节,是知识界青年男女在爱情纠葛中的围困与逃离,而在更深层次上,则是表现一部分知识者陷入精神“围城”的遭遇。而这,正是《围城》主题的深刻之处。


二、知识分子定义

1 、西方概念

按照西方的标准,“知识分子”一词是具有特殊含义的,它并不泛指一切有“知识”的人。知识分子首先且必须是以某种知识技能为专业的人,他可以是教士、新闻工作者、律师、艺术家、文学家、科学家等任何行业中的脑力劳动者,但是如果他的兴趣仅限于本专业范围,那么他仍然不具有成为“知识分子”的资格。依据西方学术界的一般观点,知识分子“除了献身于专业工作以外,同时还必须深切地关怀着国家、社会、以至世界上一切有关公共利害之事,而且这种关怀又必须是超越个人(包括个人所属的小团体)的私利之上的。所以有人指出,‘知识分子’事实上具有一种宗教承当精神”2

2 、我国界定

中国古代虽然没有产生真正意义上的现代知识分子,但是,“士”作为知识分子的原型居于四民(士农工商)之首。孔子所言的“士志于道”便已规定了“士”是基本价值的维系者。“士”虽然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前身,但却远不是现代意义上的知识分子,更谈不上是一个自立自明的阶层。中国现代意义上的知识分子是伴随着列强入侵、民族救亡等一系列痛苦而无奈的现代性进程而生成的。从封建宗法体制的崩溃到现代民族国家的成立,从科举制度的废除到现代教育体系的建立„„这一系列具体的现代化实践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面貌,标志着中国社会由古代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过渡。在这一过程中,知识分子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可以说,首先是知识分子自身实现了这种转型,然后将之投诸整个社会,引发了整个社会的巨变。

、浮士德与方鸿渐的比较

(一)共同点

哲学层面上,都体现了文明的危机和人生的困境。浮士德在经历知识悲剧,爱情悲剧,事业悲剧,婚姻悲剧和社会悲剧后,也就是从一座围城不断走向另一座围城,不断追求与奋斗,不断有新的希望和失望。这即体现了他的奋斗与追求,失望与无奈,表现出普通的人生困境和生存意义的哲理思考。除此之外,在任务形象上,浮士德与方鸿渐都不是完美的高大全的人物形象,他们都有着人性的普遍弱点,浮士德的贪图享受贪婪,方鸿渐的懦弱无能等。而方鸿渐为了“光耀门楣”“好比前清代花钱捐了个官”为了父母面子和家族名望,而不是追求知识,进入了知识的围城,却学无所成,买了一张假博士文凭;回国后,在岳父照顾下,进了“点金银行”挂名做临时工作,由于他的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7a5f338c8762caaedd33d4e7.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