嵊州是中国越剧之乡

2022-03-27 01:42:14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嵊州是中国越剧之乡》,欢迎阅读!
嵊州,中国,剧之乡


越剧有全国第二大剧种之称,为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而越剧的诞生地,就在嵊州。嵊州与我们上虞是山水相连,同属绍兴市。

嵊州的地方不大,以前我在义乌小商品市场做生意,来来往往经常奔走于嵊州,当年嵊州的领带可是独领风骚。但我的印象中,嵊州是中国越剧之乡。

我的母亲是个越剧迷,年轻时曾在上海工作,业余经常登台演出,最拿手的是《盘夫索夫》在文革中每当生产队开大会她总要露一手。我是从小听着母亲的越剧戏曲长大的,有时候也会哼几句,来上一段越剧,有着浓重的越剧情结。

我很早就听母亲说过:越剧演员中有三花(赵瑞花、施银花、王杏花)不如一娟(姚水娟,后封越剧皇后);一娟不如一桂(筱丹桂)的传言。筱丹桂文武兼长,扮相俊美,眼睛传神。旦角戏和女扮男装均很出彩。

我还听母亲讲过:袁雪芬、筱丹桂、尹桂芳、范瑞娟、傅全香、徐玉兰、竺水招、徐天红、张桂凤、吴小楼是什么越剧十姐妹。并看过她们的照片,这些照片我母亲以前当宝贝一样地收藏着。

因此,我每次到了嵊州就会对越剧之乡颇感兴趣。

嵊州,在秦汉时就建县称剡,唐初曾设嵊州,北宋年间始名嵊县,至今已有2150多年历史。19958月,撤嵊县设嵊州市。

嵊州四面青山环抱,中间盘地宽广,剡溪九曲悠悠。嵊州因山而秀因水而名,四明山、西白山横贯东西,天姥山、峙大山遥望南北。山中泉水清澈、幽谷深秀,断崖峭壁、龙潭飞瀑,处处千奇百怪。素有东南山水越为最,越地风光剡领先之美誉。

书圣王羲之爱慕剡中山水而晚年隐居终老金庭,谢灵运、李白、杜甫、朱熹、陆游、戴逵等历代文人墨客名流贤士,多次来嵊游历,留下了不少咏剡佳句和访剡遗迹。

处于唐诗之路上的嵊州,由于中原文化的注入,民间学诗填词、善歌能唱者众多,人们借用佛曲、宣卷的曲调,即兴编词,见物唱物,见人唱人,见事唱事。到19世纪初,逐渐成为嵊州独特的地域文化

嵊州民间多才多艺的农民,就是越剧艺术的原始创造者。大约在清咸丰年间(公元18511861年)前后,嵊州甘霖镇(原嵊县剡北乡)马塘村农民金其炳用田头说唱、山歌小调唱出了一种新的曲调,非常清新优美流畅,很快就流传开来。由于这种曲调每句后都有四工合上尺作衬字,人们就叫它为四工合调,它成为越剧曲调的基础。 清同治年间(公元18621874年),嵊州连年旱涝,经济萧条,清政府捐赋日增。为谋生计,有些贫困的农民,开始唱着四工合调以乞讨形式去沿门卖唱以求施舍,用来弥补生计。 后来又从站立人家门口沿门唱书逐渐变为在厅堂、茶楼内演唱,成了落地唱书。随着唱书艺人不断增多,唱书地域扩展到宁波、绍兴、金华等地,唱书方式也从地上走向台上,成为走台书。

这段时间,落地唱书、沿门唱书、走台书各种形式并存,它的流行为越剧艺术诞生打下了基础。

清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327(农历三月初三),嵊州唱书艺人李世泉、李茂正和高炳火、袁福生等相聚在甘霖镇东王村,经过精心准备,把说唱改为演戏,首次在用四只稻桶和门板组成的舞台上成功演出大戏《双金花》当婉转美丽的曲调、悠扬深沉的唱腔袅袅流淌时,掌声和喝彩几乎响彻了整个山村,轰动剡溪两岸。


这次有本子、有角色、有把场师傅、有服装、有化妆、有伴奏、有伴唱的演出在一个普通的小山村里拉开帷幕,标志着越剧的正式诞生。

此后,人们纷纷效仿,不到一年时间,嵊州的所有艺人几乎都合班上台表演,正式组成戏班。剡溪两岸涌现出了300多个戏班,时称小歌班,别称的笃班。

张云标、支维永、王永春、卫梅朵、白玉梅、一枝梅等大批民间艺人相继出现,并形成大量剧目,像《梁山伯与祝英台》《碧玉簪》《孟丽君》《赖婚记》《珍珠塔》《箍桶记》等,更是成为越剧压箱底的经典之作。

小歌班的出现,虽然在艺术上还比较粗糙、简单。唱腔也没有丝弦伴奏,只有尺板、笃板和金刚腿,其过门和配音还是人声帮腔。但一个新的剧种就这样诞生了!

之后,小歌班不断吸取姚滩、绍兴大班等剧种的营养,使自己在舞台表演、唱腔和剧目等方面不断丰富发展。

1910年小歌班进入杭州,1917年到达上海。1920年起,演出用丝弦伴奏,因板胡定弦15两音,称〔正宫调〕20年代初,剧种被称为绍兴文戏,绍兴文戏比小歌班在艺术上有了很大提高,演员演唱有丝弦伴奏,动作过门有锣鼓配音,演出配备专门乐队,舞台表演开始走向了程式化,演出的剧目也有了自己的特色。 19237月,在嵊县施家岙开办了第一个女班。1925年坤伶施银花在琴师王春荣的合作下,产生了63定弦的〔四工调〕,成为绍兴文戏时期的主腔。绍兴女子文戏因扮相俊美,嗓音甜润,唱调流畅,遂逐渐取代了男班在上海的地位。

30年代初,女班大批涌现。这时期,除男班、女班外,还有男女混合演出的形式。 1938年,女子绍兴文戏队伍不断扩大,影响不断加深,名伶姚水娟对越剧变革改良文戏。194210月,袁雪芬对女子绍兴文戏进一步改革,正式改称越剧。

越剧脚色行当分为小生、旦、老生、花脸4堂;小生堂有穷生、儒巾生、武小生;旦堂有小旦、老旦,小旦又分闺门旦、悲旦、花旦、正旦、泼旦;老生堂分为老生、老外;花脸堂分为小花脸、大花脸。其表演以唱为重,唱做结合,武戏文做。

1949年上海解放后,越剧得到了迅速发展,演剧团体之多,流动面之广,列全国之首,成为除京戏以外的全国第二个大剧种。

越剧历经了小歌班、绍兴文戏、女子越剧等几个阶段,以其真切细腻的表演、委婉动听的唱腔、美丽抒情的风格,从乡村一路唱进大都市,走红于上海,流行于全国,成为中华戏曲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越剧长于抒情,以唱为主,声腔清悠婉丽,优美动听,表演真切动人,极具江南地方色彩。

越剧的故乡嵊州是人才辈出,最闻名的有四工合调创始人金其炳,呤嗄调创始人金芝堂、相金堂。闻名旦角卫梅朵、白玉梅、金雪芳、费彩棠,闻名小生王永春、张志帆、支维永、张云标。被称为三花一娟的赵瑞花、施银花、王杏花、姚水娟。越剧十姐妹中的尹桂芳、袁雪芬、范瑞娟、傅全香、筱丹桂、竺水招。近年来,还涌现了黄美菊、裘巧芳、王桂萍、刘志霞等后起之秀。逐步形成了众多的越剧流派,使广大观众从不同的唱腔中获得了美的享受。 梦里江南越韵清,浅斟低唱醉中游。越剧诞生于嵊州,嵊州是越剧的发源地,越剧的根在嵊州。是嵊州的青山绿水滋养了她的柔和婉转,让她的音韵有如风弄秋叶,溪流涓涓。嵊州人的聪颖、智慧,造就了一大批越剧人才。 如今,嵊州建成了全国首家专业戏曲博物馆越剧博物馆,这是一座建筑面积达2253平方米的淡灰色仿古建筑。它坐落在嵊州市鹿胎山麓,城关镇百步街8号,与剡溪名胜溪山第一楼相邻,和誉有越剧艺术家摇篮的嵊州市越剧之家相连。

迈进越剧博物馆的大门,赫然在目的是一块硕大的岩石上,横着镌刻四个繁体红字:百年越剧。两座半身青铜塑像,令人肃然起敬。居中的是越剧艺术家尹桂芳半身青铜塑像,安置在质朴、本色的花岗岩碑座上。塑像下,花岗岩上书写庄重的楷体:尹桂芳,换行19192000


侧面碑文:清清白白做人,认认真真唱戏。背景为青青的茂林修竹。左侧为筱丹桂半身青铜塑像,同样安置于质朴、本色的花岗岩碑座上。塑像下,花岗岩上书写着庄重楷体:筱丹桂,另行:19201947

越剧博物馆藏有大量越剧文物珍品、史料,里面陈列着周招弟、施小桐、沈兴妹、马秋&&诸位大家曾经用过的戏服和物件。进门正中是拜师堂,藤条就是当时的教鞭,当年练得不好可是要打手心的啊。楼上是徒弟们的宿舍与梳妆房,简单的地铺,一张梳妆台,一个行头箱。简陋的条件,依稀可以感受到当年学戏的艰辛。

展览共分三厅一廊,140多个版面,758幅不同时代名人的生活照和剧照,327件实物,系统而详明地反映了越剧发展的面貌,展示了越剧在形成、发展中所经历的风风雨雨和不断改革创新走向繁荣的历程。第一展厅为落地唱书、小歌班、绍兴文戏男班三个时期;第二厅为绍兴文戏女班、女子越剧两个时期;第三厅为建国后繁荣发展时期;展廊则介绍了艺术流情况和唱腔艺术特色等。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7a56d5ecbcd126fff6050ba2.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