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2023-05-06 17:22:15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欢迎阅读!
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古希腊“第一科学”的概念及其特征分析,近代科学的概念及其特征分析 古希腊的科学即逻各斯,又称形而上学,理学之后,超越表象世界。如尼门尼德的存在、真理之路,苏格拉底的至善,柏拉图的理念,区别于“主观意见”。希腊人的“理论心态”——穿越“流变”表象,达到永恒不变“真理”古希腊的科学就是哲学包括在哲学之内。 特征分析:

1.古希腊最早产生的是自然哲学,希望寻找一种具体的、有形的物质,如水、火、数,来认识世界的本质,当然这本身也是种隐喻

2.从苏格拉底开始,人们把目光转向了自身,认识你自己,知识即德性

3.柏拉图《理想国》中的洞穴之喻:告诉人们,唯有科学真理抓住的不是幻觉和影子,而是真实的现象或实在。

4.亚里士多德强调了理性和学科观念

近代科学是从神学、宗教中孕育出来的,中世纪的人们认为通向上帝有两条路,一条是研习圣经,一条是研究自然界,因为世界是上帝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世界这一作品,能浮现上帝的意志和痕迹

近代自然科学又是人文主义的女儿,起始来自“通神论”。后来人们愈发倾向于通过研究然界来认识上帝,因而为科学的开启提供了可能性,近代科学的发展,离不开第一个伟大工具,概念,这是在亚里士多德那里继承而来的,第二个伟大工具,即理性实验,从文艺复兴开始,经过伽利略的引入,到通过培根得以实现。

特征分析:近代的“科学中产生了科学工作的第二个伟大工具即理性实验,采用实验方法研究自然,这种实验是一种可靠的可控实验手段。真正的我们现在意义上的科学”是从这个时期开始的。强调理性实验,采用实证、实验的研究方法。 .培根“知识就是力量”的评论。 这是科学“实践”目的,也是强调控制自然的科学价值观,甚至,只有以控制自然为目的,才有对自然的科学认识。培根所强调的是:知识不能通神,知识就是力量。他批判了中世纪以来,人们认为通过研究大自然能认识上帝的观念。知识是无法达到认识本质的作用的,知识至少可以控制自然。

培根相信他指出了科学的新途径,建立了与亚里士多德工具论相反的《新工具》。通过科学实验所获得的对事物的认识,以此来达到控制自然的目的。

后人提出伊卡罗斯问题,批评培根。指出科学技术的双刃剑问题;法兰克福学派将其引入社会批判理论社会的技术主义统治问题。关于伊卡洛斯的隐喻,人们若是过分使用科学技术,去控制自然,这造成了人与自然的对立关系,自然则会报复人类,在现代社会中,日益凸显的生态问题,环境问题已经是足以让人警醒了。

人们过分推崇技术、崇拜科学陷入了科学主义的陷阱,人们过分依赖于科学技术,现代社会,我们称之为科技时代,科学技术无孔不入,就拿我们的手机来说,智能手机的发展,一方面带给了我们生活更多的便利,另一方面,人们越来越离不开手机、甚至严重依赖手机,成了手机的奴隶,人类发明了科技反倒被科技所控制,人类发明了手机,反倒被手机给俘虏。科学技术统治了人类社会,人的地位,人的价值和尊严,摆放在哪儿呢? .实证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基本特征。

1.拒斥形而上学。现象背后的超验的“本体”.“存在”领域也许存在,但不是认识的任务,更不是科学的任务。

2.经验论和工具论的语言.概念。随之带来科学使用的概念革命,有意义的叙述所用的概念,


不需要以形而上学为基础去建构。

3.自然科学方法至上:自然科学是所有科学的典范。只有自然科学才能界定知识的意义。 4.自然现象主义:“对象”作为客观的现实能够被还原为可观察的单元或自然现象 5.经验主义:科学的“经验”主要来自“观察”。实证科学完全以经验为基础,以那些能够被观察和检验的事物为基础。

6.价值中立。割断科学研究方法中与精神.道德.价值.人生意义的“关联”坚持事实与价值的二元论,价值不能由事实推论得出。科学真理是独立于道德和个人主观因素的。科学研究此对研究对象不作价值评价,是独立于社会和道德价值的中立活动。

7.工具性知识。科学研究目的就是工具性.技术性的知识,达到控制和占有对象。而不是如形而上学那样关切事物存在的意义。

8.意识形态性质。技术性知识的理解掩盖了实证主义的政治本质。——A,控制;B,理性动物人;C“权力意志”D,虚无主义。 .解释学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基本特征。

1.明确时代的“意义危机”之拯救在于科学方法论问题。伽达默尔明确解释学是人文科学法论。

2.超越实证主义。寻求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科学性”,达到比实证主义更源始的基础。这是胡塞尔现象学.海德格尔存在论的明确的理论使命。 3.主体间性。反对抽象的主客二分的非解释学基础的“客观主义”科学与对象之间存在主体间性的意义理解(精神文化)基础关系。 4.超越“实在论”的“建构实在论”。反对还原主义;主张“建构实在论”,即“实在”关联人的生存意义理解。如迪尔凯姆的还原主义的社会现象”与韦伯的关涉文化意义的“个体行为”.“理想类型”

5.语言学的转向。逻辑实证主义的逻辑工具语言观与解释学的本体论意义上的语言观。发展为“语言建构论”,即社会现实与实践.自然客体是借助语言和意义建构起来。 6.人学(人性论)的转向。实证主义的无意义能动性的“抽象主体”,到解释学的理解世界的“意义主体”。前者是“认识或观察”,后者是“理解或领会”;前者是“占有或控制”,后者是“存在或生存”(有意义的生存) 7.局限:“价值中立”。只是“理解”.“解释”世界,而无对于世界的“批判”——文化.会批判。引发哈贝马斯的“批判解释学” 8.局限:理性主义的“意义真理论。脱离现实的生活世界;“改变世界”.“人的解放”不作为解释的“意义真理”的绝对标准。 .马克思社会科学方法论的特征分析。 1.马克思的“哲学,同时对实证主义和解释学都具有挑战性。 2.反对实证主义。认为其“物质”“敌视人”,世界被机械.数量化.反对世界的总体性的质变。表现在对霍布斯的唯物主义的批判,以及古典政治经济学方法论的人学与历史批判。 3.反对“只是解释世界”的传统哲学。认为“作为哲学哲学”用“本体”.“绝对真理”来“解释世界”,使一个苦难的.需要改变的世界具有了“真理性”和“依据”,是使苦难的.存的世界合法化.附魅。集中表现在对黑格尔唯心哲学的批判.对整个哲学的意识形态性质的批判。

4.两种哲学——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背离了哲学的责任:“改变世界”“新哲学的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要实现的目标是“人类社会不是“市民社会哲学“实践转向”引发哲学的“历史转向”,即“历史科学

5.两种哲学没有真正找到现代世界及其事物的本质.来源和归宿。这被“形而上学”哲学关切的人类与世界“存在意义”的真正解决道路在于:历史。英国唯物主义只是为近代经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7a4e76150812a21614791711cc7931b765ce7b04.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