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兰教育的理念及特色

2022-10-06 16:53:41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芬兰教育的理念及特色》,欢迎阅读!
芬兰,念及,特色,教育
芬兰教育的理念及特色

芬兰,一个北欧小国,通过高质量的教育,近几十年来,造就了高素质的人才,并因此提升了国家竞争力,据达沃斯经济论坛公布的《2006-2007年全球竞争力报告芬兰在全球125个国家和地区中名列第二,而此前连续三年排名第一。在反映教育质量的“国际学生评估计划PISA)①评估报告中,芬兰学生在阅读、解决问题能力上名列榜首,数学、自然科学等项目,也不居人后。全球各地的教育机构和教育专家纷纷造访芬兰,探寻这个北欧小国教育成功的奥秘。

芬兰的教育方针由国民会议制定,政府的教育部及其下属的全国教育委员会负责贯彻执行。芬兰在教育上的投资是全球最慷慨的。多年来,教育投入占GDP的比重都在6%以上,教育开支在政府预算中位列第二,仅次于社会福利支出。2008年为例,芬兰教育部的预算达到69亿欧元,占政府总预算的16%。②芬兰各类正规教育全部免学费,国民基础教育阶段,除了学费全免,文具费、课本费、教材费也全免,还要免费提供在校日午餐及交通。中央政府对各类教育的投资比例,大致而言,基础教育40%,职业教育20%,高等教育15%,成人教育其它教育25%。③为了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和合理布局,中央政府根据各地经济发展和财政收入情况,把全国划分为10类地区,按照“贫困地区多助,富裕地区寡助”的原则予以资助。

一、芬兰教育的理念

(一)人是最宝贵的财富。芬兰是一个自然资源缺乏、人口稀少的小国,他们深知自己没有资本浪费任何一个孩子,体现在教育上就是“不让一人掉队”No Child Left Behind, 不论是家长、老师,还是社会各界,都付出超常的耐心和努力,通过各种方法,让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孩子也获得课本和生活知识,建立起自尊和自信。芬兰人总是说:“我们尊重每个独立自主的个体,因为我们非常需要各种不同的人才”。在芬兰,没有所谓朽木不可雕的“差生”,他们不会早早地对孩子进行筛选,贴上优劣不同的标签,他们不鼓励也不强调学生从小就与人竞争,在压力下学习,而是耐心启发、协助每个孩子找到自己的生命价值,建立起可以受用终生的积极学习心态。

(二)教育是最好的投资。长期在强国的夹缝中求生存的芬兰人,深切地体会到唯有通过教育培养人才,才能延续民族的生命!芬兰在17世纪的典章中就



1


定下规矩,凡是将结婚的年轻人,都必须学会识字,才能步入教堂。这种半强迫半鼓励的方式,提高了国民的识字率,也在芬兰人心中埋下了热爱阅读、重视教育的种子。芬兰虽是人口小国,却是科技大国,在信息科学、生命科学能源再生能源科学、新材料、空间科学、海洋科学、环境科学以及管理科学等领域,都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并且在很多领域拥有尖端技术,这就是长期投资教育科研的回报。

(三)每一个人都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利。平等的受教权是芬兰教育最核心、最基本的理念。不论城乡、不论族裔、不论性别、不论财富地位,每一个芬兰人都享有国家提供的无差别的基础教育。学生在1516岁之前没有所谓的淘汰或选择系统,所有学童皆享有同等的教育机会,接受质量一致的教育强调教育等的结果是,芬兰是全球教育落差最小的国家。

(四)教育要充分体现尊重和信任。芬兰人在教育中不采用“防制”的管理法则,而是选择相互尊重和相互信任的“自我管理”作为教育的开始。一方面是对学生的尊重和信任。他们认为,教育是按照孩子们的意愿和禀赋,循序渐进,而不是按照老师、家长的要求揠苗助长。另一方面是对学校和老师的信任和尊重。中央政府制定的教育大纲只提供不同科目的教学目标和内容的大方向,学校有权在国家课程与政策框架下,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设计自己的发展计划和实施策略。老师拥有充分的教学自由度和课程自主权,可以自行决定教材、教学内容、教育方式和教学进度。学校及教师在教育上所拥有的自由度、自主权不仅没有影响芬兰基础教育的质量,相反,却激发了学校和老师的责任感、积极性、创造性,使得芬兰的教育可以随时根据个体需求和社会需求的变化灵活调整。

(五)知识要应用于生活。芬兰学生在PISA 测试中的杰出表现,其中一个原因是芬兰的教育方针与PISA测验的强调重点不谋而合,即重视学生运用知识于生活的能力。教育不光是看学生已经学到了什么,更要看学生可以用学到的东西做什么。芬兰从小学开始,就有“教育与职业辅导课”,逐步为学生介绍各种不同的职业类别,鼓励学生观察和了解周边所出现的各种行业,认识各职业工作的概况及技能要求,以便让学生在初中毕业后能清楚地选择是要进入普通高中是职业技术学校。

二、芬兰教育的特点

2


不同的观察者总是以自身为参照系,凸显出被观察对象的特点。以中国教育现状作背景,芬兰教育呈现以下特点:

(一)重视基础教育在大多数国家,高等教育学生平均分配到的经费最多,但在芬兰,投资在基础教育尤其是投资基础教育年级学生(相当于我国的初中生)的经费是最高的(每人平均达8200美元)。④芬兰人研究发现这阶段的小孩正处于发展自己的学习方法阶段,需要最多的资源,投资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报酬率最高。芬兰地广人稀,为了满足国民义务教育的需求,国家在基础教育慷慨投入,500多万人口的国家,却有近5000所基础学校,每个学校平均人数不到150人,每个班级不超过20人。一些处于偏远地带的学校,如北极圈内的学校,常常只有3050人,但再小的学校,师资质量、教学设施都没什么差别,因为芬兰人坚信,只有基础稳固,才能建高楼大厦。

(二)均衡的基础教育。芬兰的基尼系数是全世界最低的,芬兰的基础教育也是全世界最均衡的,PISA测验中,芬兰校际差距全球第二小,不到5(仅次于人口仅30万的冰岛),只有1%的学生测试中不合格(全球最低),芬兰中学生成绩高低落差只有4.7%而美英等国都超过20%⑤芬兰人不推崇精英教育(尤其在基础教育阶段),相反,他们给“弱势”孩子提供更多的关照和资源。芬兰人的观点是:教育体系,特别是基础教育,提供的是全体适用的资源分配,资质好的学生自然会有自动学习自我提升的能力,相反,弱势者应得到更多的关照,才能使基于先天不平等可能衍生的社会不公现象,降到最低。

(三)低压力的教育。首先,芬兰的教育鼓励孩子自己和自己比,每一次自我超越都是一次成功的体验,当然感觉快乐。其次,芬兰的教育很少评比和考核。学校不对学生进行优劣排名,也不对老师做无谓的评比和考核。1999年新的基教育法废除所有具有排名性质或竞争性学习评价方式。为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好奇心,小学阶段禁止考试日常对学生进行的学习表现的评价,禁止使用分数,只能用描述性评估和反馈。没有了评比和考核的压力,教育反而回归其本质,学校和老师都乐意尝试各种创新和改革,只要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三是课时少、作业少、考试少。学时短而假期长,一年上课190天,小学生每天最多上课5小时,中学生最多7小时。学生没有作业,节假日不补课,平时很少考试

3


(四)优质师资、优质教材。在芬兰,教师拥有崇高的地位,是芬兰最受欢迎和最受尊重的职业。芬兰的各级教育对教师的要求也很高,小学教师必须具备硕士学位,幼儿园教师必须具备学士学位。每年申请进入大学教育系的学生,录取率不到10%,只有最优秀的人才能入读教育系,在未来成为一名教师。芬兰基础教育的教材实行“一纲多本”全国教育委员会编写制订的全国核心课程纲,各家出版商再依据大纲里所规定的各科目内容,委由各领域的教师、专家与特殊教育人才,共同编著完成教科书。教育机构可自由选择他们认为合适的教材。这一政策使得芬兰的教科书因为竞争激烈而不断提高质量。即便是一向低调谦逊的芬兰人,也禁不住自豪地说:“芬兰教科书是全世界最好、质量最高的。

(六)重视阅读。芬兰学生的阅读能力一直为世人称道。在最近两次PISA中芬兰学生的阅读能力又蝉连冠军。如此优秀的成绩背后,是整个社会所营造的浓厚的阅读氛围,包括学校与家庭提供有益学习的环境、老师及家长的鼓励和以身作则、对孩子阅读兴趣的培养、阅读策略与闲暇活动的设计整体学习网络构建等等。

三、芬兰教育的启示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的教育传统和独特教育理念的国家,近代以来,西风东渐,废科举兴学堂,参照英美模式建立起现代教育体系。1949年后,又仿照苏联模式,对刚刚成型的教育体系进行肢解。改革开放后,教育改革在社会大变革背景下展开,然而至今没有形成一套有效的机制,教育成为制约中国未来发展的瓶颈。芬兰的教育至少能给我们以下启示:

(一)构建均衡的基础教育体系。教育可以改变个人的命运,教育的公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打破原有的社会等级界限,弥合因各种外在因素导致的社会化。当前,越来越严重的城乡差异、地区差距和贫富分化,使得各种利益冲突和社会矛盾急剧增长,决策层也看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开始强调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在国家财力有限的情况下,保证教育的投入应放在首位;在整个教育经费的分配上,保证基础教育的公平又应占首位。

农民工子女的教育是当前教育不平等的集中体现。虽然,像深圳等城市已经取消了非户籍人口的借读费,但因学位紧缺,很大一部分的外来劳务工子女没有办法进当地的公立学校就读,只能选择民办学校,民办学校一般靠学费运作,个学期的学杂费就是千元以上,加上午餐、交通、校服等费用,教育支出成为劳



4


务工家庭的沉重负担。因承担不了城市的高学费,只得把孩子送回老家读书,离父母的“留守孩子”引发的家庭问题、社会问题已经向我们敲响了警钟。为解决这一问题,在配置更多的公立学校的同时,鼓励民间办学,对民办基础教育行补贴,可参考芬兰的做法,中央政府依照地区人均GDP划分等级,不同等级给与不同比例的资助,贫困地区多补,富裕地区少补,并通过建立类似公费医疗的专门账户,中央下发的教育补贴随人口的流动而流动,其余部分强制当地政府承担。基础教育的均等化,不仅体现在城乡一致的九年免费义务教育还应在师资、教学设施、图书信息数据的获得、交通、甚至关系青少年体质的营养午餐等方面都做到基本一致。总之,应尽快建立起全国统一的基础教育体系,让每一个孩子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从根本上遏制社会进一步分化。

(二)教育要摒弃急功近利的思想。“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在任何时候都是一项长期战略,是一个民族未来的希望所在。衡量教育的绩效,一不能看眼前,培养了多少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发了多少篇论文,有多少人考上名校;二不能用经济指标来衡量,搞所谓“教育产业化”。教育的真正绩效在于提高国民素质,推动全方位的社会文明进步。

(三)要把学生和老师从考核、评比的重压下解放出来。钱学森一再问:“为什么我们的大学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教育管理行政化,功近利,不是教育家办教育而是行政官僚办教育不是按教育本身的规律办教育,而是按官场潜规则办教育形形色色的评比考核,教育管理行政化的集中体现,在分数和名次的追逐中,学校成了名利场,学生和老师成了行政官员提升政绩的工具,教育根本的目的已经模糊,教和学的理想、乐趣、创意、热情都在评比和考核中消失殆尽。教育主管部门依然是居高临下的“管”,而不是基于尊重信任的“服务”,让学校、老师、学生各自承担起责任,激发内在的热情和创意,让教育在自由宽松的空气中蓬勃生长。要改变这一点,可借鉴芬兰的做法,废除所有具有排名性质或竞争性学习评价方式,给予学校和教师充分的自主权。

(四)基础教育阶段不应强调精英教育1977年恢复高考后,实行重点学校制度,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从师资、经费乃至生源,各级政府对重点学校给予了极大的政策倾斜。2003年国家正式提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均衡发展的理念,2006年修订后的《义务教育法》进一步明确规定,适龄儿童、少年应在户籍所在地就近入学并禁止将学校分为重点和非重点。但由于不同学校之间教育资源



5


严重失衡的局面已经形成, 强校愈强, 弱校愈弱,择校成风,择校背后是家长财力、权力、人脉关系的大比拼,极大地助长了教育领域的不公和腐败。

芬兰的教育专家通过长期的教育实践观察到,凸显优秀学生,推动精英教育并不会对整体教育带来最好的结果,相反,鼓励资质优异的学生来帮助落后的学生,反而有助于他们自身素质的提升和整体教育水平的发展。反观中国,孩子从四五岁开始就进入了竞技场。班级分重点、学校分重点,幼儿园也分优劣。孩子们小小年纪就被贴上标签,分类处理。很多孩子,他们的潜能还没展示出来就被社会和师长放弃了,很多孩子由于没有受到重视和激励而自暴自弃。急功近利的 “赢在起跑线”的思维不知道扼杀了多少有资质、有特长的孩子,未来的社会为这种短视的教育付出高昂的代价。

(五)大力发展职业教育1999年起高校扩招,中国高等教育超常规发展,随之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社会焦点。与此同时,随着中国制造业的高歌猛进,类技术工人,尤其是高级技工,严重不足。即便如此,上职高、上技校的人还是远远比不上读大学的人。究其原因,一是由于整个教育体制的行政化倾向,民间办学限制大、门坎高,人才的培养和供给与市场需求脱节。二是职业教育层级低。目前的职业教育基本都属于中专或大专教育不论家长还是孩子,总觉得上职业学校低人一等。1990年代以前,芬兰的职业教育也属于中等教育,之后随着技术进步日新月异,对技术工人的需求越来越大,要求越来越高,芬兰改革职业教育,国家成立技术学院,培养高级技术人员,隶属于高等教育。职高毕业的学生可以进入技术学院继续深造,大学毕业生也可以申请到技术学院就读,以掌握实践技能。在职人员同样可以申请入学通过各种类型的培训更新自己的技能。对我国劳动力需求现状,与其搞低层次的高等教育不如推动高层次的职业教育为“中国制造”的高端化,为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提供人力资源的保障。



6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79f87062cc84b9d528ea81c758f5f61fb636285b.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