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蝴蝶》漫谈课例

2022-04-01 14:36:27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永远的蝴蝶》漫谈课例》,欢迎阅读!
漫谈,蝴蝶,永远
漫谈一堂小小说语言艺术品味课

一次偶然的机会,听到我所执教的班级在早读《永远的蝴蝶》。她们在齐声朗读这一篇课文,一如

朗读《文艺随笔两篇》或《拿来主义》这般生硬,对我产生非常大的触动。

《永远的蝴蝶》是语文(基础模块)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三篇课文,是台湾作家陈启佑的代表作品.它以第一人称的口吻讲述一个下雨的晚上,未婚妻樱子帮男主人公过马路去寄信而遭遇了车祸,让男主人公陷入深深的悲痛、悔恨和思念。尽管它只有451个字,但字字跫音,扣人心扉,这样一篇文质兼美的课文怎么被学生读成这样?

(一)与教材一起探求与采撷

于是,作为语文教师,我开始了一个艰辛的探求过程。在我看来,任何一篇文学作品的文字,甚至标点符号都是带有作者的体温的,然而如果我们不去品味、不去揣摩,这些文字终究是冷冰冰的,所以需要教师及时介入,在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和课堂教学的客体——文本之间,充当一个主导——一个能够把作者的体温传给学生的导体,这是阅读教学的意义所在。

翻开第五单元第五单元的导读部分,可以很清晰地看到编者的提示:“本单元阅读和欣赏的学习重点是把握不同的文体特点。文章是有体式的,不同体式的文章有不同的艺术特点„„阅读和欣赏小说,重在把握人物、情节和环境,从中了解社会生活。”这篇小小说与小说存在很大的区别,人物只有两个,情节和环境都是很单一的,还能不能结合小说三要素去解读这篇课文?学生会不会喜欢这样的文本解读方式,这样的文本解读方式能不能助益于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提升?这些困惑,久久萦绕在我的心头。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修订)给我不少的启发:“注重阅读中的情感体验,感受教材中文学品的思想情感和艺术魅力,学会初步欣赏文学作品。就作品中感兴趣的内容进行讨论,说出自己的理解、体验或感悟。

尽管这是一篇小小说,但它反映的主题并不小,透过唯美的语言,折射的是人世间最美好、最真挚的情感,为何不从学生自己的阅读情感体验出发,让学生畅所欲言?是的,但也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学生的现有水平是怎么样的?通过我的课堂教学,学生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又是怎么样的?从认知的角度来说,财会专业的学生基本上以女生为主,综合分析和概括能力比较强,但往往只关注故事情节,对语言的细微之美缺乏敏感度;从情感的角度来看,她们比较喜欢读小说,但缺乏品味语言的耐心和信心。面对这样一篇经典的美文,引导学生主动关注细节,体味人物情感之美成为重中之重;而且这些怀着纯真而美好情怀的少女们,通过课文去关注社会生活的的点点滴滴,体味现实世界的真善美,树立正确而健康的爱情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至于从品味小小说语言的细微之美扩展到对生活中一切美好事物的追求。

(二)与学生一起采撷与分享

在课堂上,找到学生阅读感受的共鸣点是关键,那学生的共鸣点在哪里?得让她们自己说。我让他们寻找“能表现男主人公情感的语言的一个字,一句话,一段文字一个细节”及其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学生找到诸如“我缓缓睁开眼,我茫然站在骑楼下,眼里裹着滚烫的泪水”“为什么呢?只带一把雨伞?”“没有人知道那躺在街面的,是我的,蝴蝶。 “其实,雨下得并不大,却是我一生一世中最大的一场雨”这类句子。然而在谈到阅读感受的时候,学生往往描述为“男主人公失去爱人时的悲伤,无助,



1


体现了男主人公的无奈,不知所措;男主人公吐露了自己极度的后悔和悲痛等等,这些描述非常笼统的,主要基于学生品味语言不够深入和全面。那教师是否要面面俱到,把以上所有学生找到的句子都重新分析一遍呢?这就涉及到“采撷”的问题。

对于《永远的蝴蝶》这样的经典美文,可以品味的字词句实在太多,教师也就只能割爱,在学生“采撷”学习内容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采撷,这符合教与学的规律,符合讲授和习得的习惯。在我看来,阅教学是师生共同对于课文的第二次艺术性改造。在这堂课上,我和学生分享了其中的三句话。

①随着一声凄厉的煞车声,樱子的一生轻轻地飞起来,缓缓地,飘落在湿冷的街头,好像一只夜晚的蝴蝶。

在这里,看不到车祸现场的血肉模糊,而是通过男主人公的眼睛细致地再现樱子被汽车撞飞的一刹那,这般空灵,这般唯美!男主人公不相信樱子已经凄惨地死去,这是情到深处的外化。我让学生搜索自己的生活记忆,思考车祸瞬间会有这样的景象吗?如果没有,那么请写一段话,描绘车祸瞬间可能的景象。我欣喜地看到学生拿起笔,饶有兴趣地写起来。

我看到其中一个学生这么仿写:随着一声凄厉的煞车声,樱子的身体被重重地撞飞,很快又跌落在湿冷的街头,血流染红了街面。我立即把这段话抄在黑板上,让学生们一起比较这句话与原文的区别。学生经过一一对应,认为这个片段很直白,很血腥,很凄惨,冷冰冰的,似乎还可以听到樱子的身体砰的一声被撞飞又掉落在地的声响。而原句,是一种虚写,像慢镜头定格了车祸瞬间,像在梦境里一般虚幻而美丽。这样,就把读与写结合起来,把艺术的真实和生活的真实结合起来,学生在比较阅读中感悟到凄美和凄惨的差异。

为什么在男主人公看来,樱子的死像一只蝴蝶的飘零?蝴蝶在这里具有怎样的寓意?显然小提琴协奏曲《梁祝》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感知的美,如泣如诉的音乐声,空灵而幽怨,因此从语言层面去品味男主人公对樱子的爱和思念不再是难点。在课后交上来的作业中,有一个学生写得很好,她说“听着梁祝的音乐我的思绪也随之飞舞起来,我俨然看到樱子化作蝴蝶飞走了,只留下男主人公孤孤单单。秋意更深了,而男主人公孑然于愈加苍茫的暮色之中„„”

②没有人知道那躺在街面的,是我的,蝴蝶。

标点是一篇课文再小不过的组成部分,然而在这句话中两个标点符号的运用,恰恰是解读男主人公内心情感的一把钥匙。我给学生一个改动后的句子:没有人知道那躺在街面的是我的蝴蝶。思考这两句话的语音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情感表达效果又有什么不同?

比较阅读的妙处,在于让学生能迅速找到差异,体会出语音上不同的表达效果,进而联想到男主人公哽咽的,泣不成声的情感世界,同时直观地认识到:巧用标点、形成连续的短句可以表达含蓄而强烈的感情。至此,把语言表达和情感表达的关系也很自然衔接起来。

③我又看到樱子穿着白色的风衣„„

副词,是学生很容易忽视的一类词。我问学生:当时男主人公看到樱子穿着白色的风衣过马路了吗?为什么说又看到的?能否把这个又字去掉?事实上,这个“又”字写出了男主人公对樱子思念之深,一次又一次地思念,思念之极而生幻觉,这样就把这句话与标题“永远的蝴蝶”中“永远”这一词形成呼应。

作为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体验这些美,更要启发让他们主动去关注生活中的美,记录美,并升华这些美,这也涉及到采撷问题,即用你最深情的语言再现一个你所认为最美的人的美丽瞬间。学生很有兴趣



2


写这些,有的同学写了自己的妈妈,有的同学写了自己的同学,更有人写到了社会上所广为传诵的最美妈妈吴鞠萍、最美战士高连成、最美司机吴斌等等,确实,这些人因为美丽瞬间而谱写了人生的华美乐章。由此,从分析语言之美,很自然地过渡到情感之美,从情感之美升华到价值观的思考和构建,有效地达成了本堂课的教学目标。



(三)与课堂一起成长与回味

其实,几年前我就上过这篇课文,只是那时更多地在应付琐事,并没有很用心地去钻研教材,分析学情,为上这篇课文而上这篇课文。记得当时我曾经有过很这些念头,如是否该讲讲这篇小小说的悲剧性呢?或者是去分析雨在情节发展过程中的寓意和作用。

如今,我越来越深刻地意识到:在课堂上,学生都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他们应该有自己的阅读感受,有自己的言语表达方式,更有自己的人生体验和生活积累。况且,建筑班的男生与财会班的女生学习这篇课文有不同的期待,85后和95后的学生学习这篇课文更应该有不同的要求。然而不变的是,“就作品中感兴趣的内容进行讨论,说出自己的理解、体验或感悟。

显然,95后的学生在个性方面更显张扬,在兴趣爱好方面也更显时尚,由此我想到了微博。写微博已经越来越为年轻人与他人分享感受的一种途径。课后,学生纷纷替男主人公在班级微博上发表了一段话。其中有两个学生是这么写的:

我的默默点头,成了我们永远的别离;你的甜甜微笑,成了我们永远的回忆;我们的分离竟是这样,我的后悔该与何人说?——应银吉

缠绵的热烈,虽甜却短暂;怀念的悲苦,历久却弥新,不在乎千言万语,只在乎分秒都在想你;即使物是人非,却留下爱存在过的痕迹——施莹莹

看来,一旦把学生定位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课堂学习的主角,他们所迸发出来的潜能是无穷的,他们带给我们的更多的是惊喜。

小小说的教学,完全可以因材施教。小小说本身就是以特色而取胜的,因此小小说的课堂教学完全可以打破常规,突出其重点和特色。翻遍了语文(基础模块)上下册,再也没有找出一篇小小说。于是,我从上册第三单元课文选取《项链》佛来思节夫人道出假项链部分,重点引导学生马蒂尔德当时复杂的内心活动;从下册第三单元课文《边城》序言部分采撷了第一节,重点品味湘西边城的孤独感;从课文《林黛玉进贾府》选择宝黛初见时,重点品味贾宝玉摔玉时对男女平等的向往等等。

在我看来,把每堂小说语言艺术品味当作一种习惯,学生的收益是非常之大的。我们的学生需要一种整体感知文本的能力,更需要深入文本去探寻其中的情趣、理趣。当然,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他们才高一,更需要我们语文教师潜移默化的引导。

3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79f03555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302f378.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