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案例-动物的家》,欢迎阅读!
观察案例——动物的家
青青紫荆幼儿园 姚俊
背景资料:
《纲要》指出:艺术是幼儿“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情感的重要方式”,要让幼儿“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从而使幼儿体验到以自己独特的个性化的方式感受美、表现美和创作美的自由和快乐。在开展主题活动《动物王国》时,孩子们带来了许多关于动物的书,他们讨论着动物的习性、居住特点,相互交流着自己对动物的认识。一次散步,一名孩子抬头看到高大的梧桐树上有一个鸟窝,他兴奋地叫起来:“快看!树上有一个鸟窝。”孩子们叽叽喳喳“小鸟的家是树枝、树叶做的”“动物园的动物住的是房子”“小动物都有自己的家……”。孩子们回去后纷纷翻开有关的动物书,告诉我谁住在树上,谁住在洞里。活动区中,孩子们用彩笔画出动物的房子,有的孩子尝试着用不同材料建造自己心中动物的家,于是,一场关于“制作动物家”的活动开始了。 观察时间:早餐后区域活动8:10~8:50 观察地点:大班教室美工区
观察对象:小双 大双 谢逸豪 李俊贤 熊念 观察目的:了解幼儿制作过程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观察实录:
早餐后,几名孩子先后来到美工区。小双手里拿着一本《动物大世界》,他翻开书,对其他孩子说: “你们看,这是蚂蚁的家。这是燕子的家”,男孩们围拢过来,小双提议:“我们来做动物的家吧?”,谢逸豪摸摸头说:“用什么做动物的家呢?”大双脱口而出:“可以用盒子。”孩子们拖出“百宝箱”,他们找出大大小小的盒子,三三两两地设计并制作“小动物的家”来。
小双把牛奶箱的盖子剪掉,又找来活动区的塑料草垫,放在盒内作草坪。陈子杨捡起盒盖,在盒盖内面画了一些蓝色线条,说“这是池塘”,接着,他用绿色皱纹纸剪了一些圆形,我问他“这是什么”“这是荷叶呀”。
忽然,大双着急地说:“我们没有小动物呀?”谢逸豪不在乎地答道:“那就画呗”。“好吧”大双拿出纸和笔,他们俩开始画动物。
小双此时麻利地用纸筒做了几棵树,还催促说:“快点,我的家快做好了,就差动物进家门了。” 见孩子们认真地画着动物,我感觉要画完时间太长。就随机提议:“小双等不及了,能不能用其它的东西代替动物呢?”李俊贤一拍脑袋:“有了!”一会儿,只见他从“超市”活动区拿来了几个动物玩具。大家忙挑着自己要的动物往“家”里塞,可“家”太小容纳不下。熊念思考了一下说:“这不行,除非一个盒子当一个动物的家”。陈子杨反问道:“哪来那么多大纸盒?”“算了吧,还是画吧”看到孩子们抓耳挠腮,我不经意地说:“你们到其他活动区找找看,看还有没有其他方法。”小双终于在“益智区”找到了动物卡片,他兴奋地告诉同伴们“卡片动物小一些,剪下来就可以了。”
1
孩子们又开始忙碌起来,有的剪动物卡片;有的用彩纸做小河、树叶;还有的把剪好的动物粘在各自的家里。谢逸豪想用硬纸板做成拱形桥,但他折了纸板后,纸板又慢慢还原了,试了几次都没成功。他疑惑地问我:“老师,怎么把纸板固定成拱形呢?”“多想一想,实在不行,问问同伴有没有好办法?”我笑着鼓励道。谢逸豪自己又试了试,没成功,他回头找到熊念,两人一起合作,最后,熊念用透明胶把纸板两头固定在纸盒上,中间让它拱起来,看起来真像一座小桥。
我看到孩子们把剪好的小动物平贴在动物家里,就启发道:“能让小动物站立起来吗?”谢逸豪抢着说:“我可以。”说完他就用透明胶粘在小动物反面,可小动物马上就倒了。大双忙拿来一块积木衬在后面,小动物终于立起来了。小双又找来一块长条形硬纸板,一对折,粘在另一个小动物后面,小动物也站起来了。
这一下,孩子们兴致更高了,他们把不同动物的家有序地布置在一起,还制作了标志牌,写上了门牌号码,并取名“动物家园”。
观察分析与措施:
一、抓住兴趣,创设宽松的环境,满足孩子的需要
《纲要》中指出:“要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由此可见兴趣是幼儿认知、学习的动力。在这次自发性的活动之前,我的纸盒就放在美工区,但没有孩子去关注,而一次关于鸟窝的谈话,幼儿很自然地想到要做动物的家。有了目的,有了动机,活动顺理成章地开始了。此次关于制作“动物的家”是孩子们散步后自发生成的活动。活动中,我提供的书籍、图片让孩子们找到自己感兴趣的相关知识。当他们在制作“动物的家”时,百宝箱以及活动区的各种材料他们都可以取之而用,没有禁忌。活动中,幼儿表现积极踊跃,注意力集中,他们自己商量用哪些材料,做什么小动物的家,做什么样子,都由孩子们自己说了算。教师必须了解幼儿的需要,尽可能地提供给孩子们充分的活动条件和发展空间,让孩子们在活动区中能有所动,有所想,有所思,有所悟。只有这样,孩子们探索的欲望才会获得满足。
二、仔细观察,寻找时机,巧妙引导
相对于传统的教学,给了区域活动很大的灵活性,利于教师掌握,教师很自然的在此过程去完成角色的转变意识。最突显出来的是教师从指挥者的角色转换成为观察者,记录者,启发者,引导者等多个角色。很多时候老师都处在观察者、记录者的状态,同时判断自己是否需要去帮助幼儿,而不是强行介入到幼儿活动中去。幼儿的表象思维单一,探索思维往往缺乏深度,当他们因为没有小动物而在纸上画动物时,没有意识到这样需要很长时间,而我的提示让孩子们改变了习惯思维,找到了动物玩具。但新问题又出现,动物玩具过大,无法安置在他们制作的家中,当孩子们有的硬塞,有的一筹莫展时,我再次提示他们,孩子们知道再去寻找合适的替代品,终于他们寻求到动物卡片,卡片上的小动物大小适中,问题得到顺利解决。孩子们看问题时往往不深入,遇到问题卡壳就有些动摇,如果这样,孩子探究性无
2
法获得满足,好好地活动会因此丧失其价值。虽然此时的老师只是个旁观者,但我却是孩子活动的支持者和引导者,我的关注和引导对幼儿的活动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问题得到解决,孩子们才会更有兴趣地继续探究活动。在区域活动中,幼儿是自主的学习,通常是运用已有经验去尝试操作,看是否能够独立的解决问题。同时幼儿有了很多直接面对困难和独立解决难题的机会。作为教师就应引导幼儿尝试一些新的方法,但决不是包办代替幼儿一切思维与想法。老师的建议幼儿可以选择采纳也可以不采纳。而且老师只是引导幼儿尝试一些新的思路,帮助幼儿从新的角度去考虑问题,或者将幼儿从弯路上拉回来一点,解决问题的过程仍旧是以幼儿为主体的。
三、发挥幼儿主体性,让他们互相启发,互相学习
在区域活动中,教师的“教”与幼儿的“学”是一个互动的过程。这个过程是教师与幼儿产生对话,双方相互努力,共同建构的学习过程。在区域活动中,幼儿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在学习的过程中,幼儿不光自己独立的思考学习,可以与身边的同伴相互学习产生互动、与老师产生互动、与周围的事物产生互动,进一步发挥主动性与能动性。在同一区域活动的孩子一般具有共同的或相似的兴趣爱好和发展需求,在活动中每个幼儿都在有意无意地关注同伴的一言一行,通过区域中同伴之间的互动与相互模仿学习,进一步的加强社会性的发展。受经验、能力的制约,幼儿活动往往无法对事物进行深入研究。当他们急于完成作品,把动物平贴在盒子里时,我帮助他们发现问题所在,激发他们进一步探索的兴趣——让动物们站立。孩子们兴味盎然,各尽其能,用身边的材料帮助动物站立起来。而当孩子为了桥面能拱起向我求救时,我请他请教同伴,同伴间的互帮互助不仅增进了感情,更使幼儿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得到改善。而事实证明,孩子有能力解决问题。他们不仅体验到了动手动脑成功的乐趣,还感受到合作的快乐,更重要的是孩子们在活动中把探究的兴趣点推向了一定的深度。
整个活动中孩子们始终是主体,幼儿活动越投入,表明幼儿通过操作过程学习到越多的东西,往往在活动过程中能够有许多创意性的想法,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很好的培养,自主性得到更大的发挥。而老师则是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为孩子们随时提供物质上的帮助和思想上的启发。当孩子们的初次尝试遇到困难时,我想直接告诉他们,免得孩子走弯路费时,但又一想,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何不让他们自己摸索呢?事实胜于雄辩。孩子们的才智潜能不能低估,他们不仅让动物站立,还不断完善动物的家,做了标志牌,写上了门牌号码,分别作出了海洋动物的家,河里动物的家,野兽的家,家畜的家等。活动中孩子们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仅得到了提高,协作能力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锻炼。
孩子的兴趣需要激发和保持,各项能力在失败和胜利的反复中才能获得锻炼和提高,活动中老师既要抓兴趣的激发点,又要作孩子们物质和精神的坚定支持者,这样孩子们才会主动积极活动,愿意思考探究。这次活动,如果能和孩子们讨论自然界中动物是用什么材料做成家或抓住时机,渗透环保教育,让孩子们知道保护自然资源对动物的益处,加深幼儿的环保意识,这不仅会发展良好的师生互动,还能激发幼儿对主题活动进一步探究的兴趣,延续下一步活动的开展。
3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79c1fab9960590c69ec376f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