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高中地理 第3章 防灾与减灾 3.1 中国防灾减灾的主要手段、成就和对策素材 中图版选修5-中图版高》,欢迎阅读!
word
第三章 防灾与减灾
3.1 中国防灾减灾的主要手段、成就和对策
相关素材
自然灾害破坏了人与其生活环境间的生态平衡,形成了传染病易于流行的条件,因而,控制传染病便成为抗灾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自然灾害后,随着旧的生态平衡的破坏和新的平衡的建立,灾害条件所引起的传染病流行条件的改变还将存在一个时期,这种灾害的“后效应〞使灾害条件下的传染病控制与其他的抗灾工作不同的一个重要特征。当自然灾害的直接后果被基本消除之后,消除其“后效应〞将成为工作的重点,而且这种工作实际上将成为灾害条件下传染病控制的主要工作。
对于不同类型的自然灾害,传染病控制工作也具有不同的特征。在这个意义上,可将灾害划分为突发性灾害,包括水灾,地震、火山喷发、海啸、台风等在短时期内造成重大损害的自然灾害;渐进性灾害,包括旱灾和现在已罕见的虫灾引起的饥荒等。后一类灾害由于没有对人类基本生活条件形成突然冲击,传染病防治工作可以更未有组织的展开。
一、自然灾害对传染病流行机制的影响 〔1〕饮用水供应系统被破坏
绝大多数的自然灾害都可能造成饮用水供应系统的破坏,这将使灾害发生后首当其冲的问题,常在灾害后早期引起大规模的肠道传染病的爆发和流行。
在水灾发生时,原来安全的饮用水源被淹没、被破坏或被淤塞,人们被迫利用地表水最为饮用水源。这些水往往被上游的人畜排泄物、人畜尸体以及被破坏的建筑中的污物所污染,特别是在低洼内涝地区,灾民被洪水较长时间的围困,更已引起水源性疾病的暴发流行。孟加拉国水灾时曾因此造成大量的人群死亡。
在地震时,建筑物的破坏也会涉及供水系统,使居民的正常供水中断,这对于城市居民的影响较为严重,而且由于管道的破坏,残存的水源极易遭到污染。海啸与风灾也可能造成这种情况。
灾害时,由于许多饮用水源枯竭,造成饮用水源集中。在一些易于受灾的缺水地区,居民往往需要到很远的地方去取的饮用水。一旦这些水源受到污染,将会造成疾病的暴发流行。如某某巴塘曾因旱灾而发生过极为严重的细菌性痢疾流行。
在一些低洼盐碱地区,水旱灾害还会造成地下水位的改变,从而影响饮用水中的含盐量和PH值。当水中的PH值与含盐量升高时,有利于霍乱弧菌的增殖,因而在一些霍乱疫区,常会因水旱灾害而造成霍乱的再发,并且能延长较长时间。 〔二〕食物短缺
- 1 - / 3
word
尽管向灾区输送食物已成为救灾的第一任务,但当规模较大,涉及地域广阔的自然灾害发生时,局部的食物仍然难以完全避免。加之基本生活条件的破坏,人们被迫在恶劣条件下储存食品,很容易造成食品的霉变和腐败,从而造成食物中毒以及食源性肠道传染病流行。
水灾常伴随阴雨天气,这时的粮食极易霉变。最近发生的中国南方数省的一次大规模水灾过程中,就曾发生多起霉变中毒事件。当灾害发生在天气炎热的季节时,食物的腐败变质极易发生。由于腌制食品较易保存,在大规模灾害期间副食品供应中断时,腌制食品往往成为居民仅有的副食,而这也为嗜盐菌中毒提供了条件。
食物短缺还会造成人们的身体素质普遍下降,从而使各种疾病易于发生和流行。 〔三〕燃料短缺
在大规模的自然灾害中,燃料短缺也是常见的现象,在被洪水围困的灾民中更是如此。
燃料短缺首先是迫使灾民和生水,进食生冷食物,从而导致肠道污染病的发生与蔓延。
在严重的自然灾害后短期内难以恢复燃料供应时,燃料短缺可能造成居民个人卫生水平的下降。特别是进入冬季,人群仍然处于居住拥挤状态,可能导致体表寄生虫的孳生和蔓延,从而导致一些本来已处于控制状态的传染病〔如流行性斑疹、伤寒等〕重新流行。
〔四〕水体污染
洪水往往造成水体的污染,造成一些经水传播的传染病大规模流行,如血吸虫病,钩端螺旋体病等。但洪水对于水体污染的作用是两方面的。在大规模的洪水灾害中,特别是在行期间,由于洪水的稀释作用,这类疾病的发病并无明显上升的迹象,但是,当洪水开始回落,在内涝区域留下许多小的水体,如果这些小的水体遭到污染,那么极易造成这类疾病的爆发和流行。 〔五〕居住条件被破坏
水灾、地震、火山喷发和海啸等,都会对居住条件造成大规模的破坏。在开始阶段,人们被迫露宿,然后可能在简陋的棚屋中居住相当长的时间,造成人口集中和居住拥挤。某某地震时,在某某、某某等大城市中,简易棚屋绵延数十里,最长时间的居住到一年以上。即使迁回原居之后,由于大量的房屋被破坏,部分居住拥挤状态仍将持续很长时间。
露宿使人们易于受到吸血节肢动物的袭击。在这一阶段,虫媒传染病的发病率可能会增加,如疟疾、乙型脑炎和流行性出血热等;人口居住的拥挤状态,有利于一些通过人与人之间密切接触传播的疾病流行,如肝炎、红眼病等。如果这种状态持续到冬季,那么呼吸道传染病将成为严重问题,如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
- 2 - / 3
word
〔六〕人口迁徙
自然灾害往往造成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某某地震时,伤员运送直达位于我国西南腹地的某某和某某。在城市重建期间,以投亲靠友的形式疏散出来的人口,几乎遍布整个中国。而今现在的经济条件下,灾区居民外出并从事劳务活动,几乎成了生产自救活动中最重要的形式。
人口的大规模迁徙,首先是给一些地方病的蔓延造成了条件,并使一些疾病大流行,如中世纪的黑死病,中国某某历史上最近一次鼠疫大流行,就是从人口流动开始的。 人口流动造成了两个方面的问题。其一当灾区的人口外流时,可能将灾区的地方性疾病传播到为受灾的地区。更重要的是,当灾区开始重建,人口陆续还乡时,又会将各地的地方性传染病带回灾区。如果受灾地区具备疾病流行的条件,就有可能造成新的地方病区。
人口流动到来的第二个重大问题,是它干扰了一些主要依靠免疫来控制疾病的人群的免疫状态,造成局部无免疫人群,从而为这些疾病的流行创造了条件。
在我国,计划免疫已开展相当广泛,脊髓灰质炎、麻疹的控制已大见成效;伤寒、结核病和甲、乙型肝炎的发病率已开始下降。由于灾害的干扰,使计划免疫工作难以正常进行,人群流动使部分儿童漏种疫苗,这种情况均有可能使这类疾病的发病率升高。
一些在儿童和青年中多发的疾病,人群的自然免疫状态的疾病的流行中起着重要作用。无论是灾区的人口外流,还是灾区重建时人口还乡,都会使一些无免疫人口暴露在一个低水平自然流行的人群之中,从而造成这些疾病的发病率上升。
- 3 - / 3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798ae5c3baf3f90f76c66137ee06eff9aef849f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