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泰戈尔《榕树》赏析》,欢迎阅读!
;
《榕树》
喂,你站在池边的蓬头的榕树,你可会忘记那小小的孩子, 就像那在你的枝上筑巢(cháo)又离开了你的鸟儿似的孩子? 你不记得是他怎样坐在窗内,
诧异地望着你深入地下的纠缠的树根么? 妇人们常到池边,汲了满罐的水去,
你的大黑影便在水面上摇动,好象睡着的人挣扎着要醒来似的。
日光在微波上跳舞,好像不停不息的小梭在织着金色的花毡(zhān)。 两只鸭子挨着芦苇,在芦苇影子上游来游去, 孩子静静地坐在那里想着。
他想作风,吹过你的萧萧的枝杈;
想做你的影子,在水面上,随了日光而俱长; 想做一只鸟儿,栖息在你的最高枝上;
还想做那两只鸭,在芦苇与阴影中间游来游去。
在这首诗中,榕树成了那孩子的朋友。诗人运用第二人称,生动描写那孩子对一棵高大的榕树的沉思和幻想。
“站在池边的蓬头的榕树”,“池边”是写榕树生长的位置,为下文进一步对话伏笔。“蓬头”是状榕树的形态。榕树,常绿乔木,树干分枝多,有气根,树冠大。它生长在热带地方,在印度是一种常见乔木。在文学作品中,榕树往往是故乡的象征。所以,诗人把榕树想像成孩子的朋友,便于抒发思乡怀母的感情。“就像那在你的枝上的鸟儿似的孩子”,诗人在这里把那孩子比作小鸟,以引起“榕树”的回忆。
“地下的纠缠的树根”本是看不见的,但从儿童的眼光来看,它是看得见的。“树根”在这里语带双关,含有“寻根不忘本”的意思。
接着描写了三个日常生活画面:妇人汲水,日光跳舞,鸭子游涞游去。这些生活画面都能勾起“榕树”对孩子的回忆。
最后,诗人把孩子想象成“风”“影子”“鸭”与榕树须臾不离。
榕树是故乡的化身,是妈妈的化身。那孩子面对榕树的沉思与幻想,是思念故乡、思念妈妈的表现。诗中对榕树的描写,则使我们联想到妈妈的性格和形象。(二)像一篇充满着幻想
而有着瑰丽色彩的童话,像一幅让人长久伫立而引起无限遐思的风俗画,像一首反来璞归真的田园牧歌。这就是《榕树》这首诗给人的感觉、印象。
泰戈尔的诗,好像没有刻意求工的追求,没有惨淡经营的刀斧痕迹,简直自然得很,自然得就像青山绿水一样,线条是那么简洁;自然得像一个八九岁的农村小姑娘,纯真而没有任何修饰;自然得像生活本身一样。然而在自然之中,我们体味到了它的清新淡远,它的丰富归之于单纯,绚丽凝练为朴素的风格。
《榕树》是写一个人长大以后,对于自己在孩提时代朝夕与之共处的榕树的亲切的絮语,这种絮语,表现了孩子对周围生活景象的观察,对生活的奇特的幻想。是诗人自己对儿童时代生活的一种甜蜜的回忆。
诗歌以榕树为中心展开了画。诗的开头,诗人好像在微风中,在黄昏中与那已经人格化了的榕树在絮语:“喂,你站在池边的蓬头榕树,你可曾忘记了那小小的孩子,就像那在你的枝上筑巢又离开了你的鸟儿似的孩子?”开始诗人就对榕树、榕树与孩子的关系作了说明。榕树恐怕已生长了多年,因为生活在它身边的孩子已经长大。榕树是蓬头的,它有着华美的树冠。
’.
;
榕树不孤零零的,它靠着池塘,它可以在水面上婆娑弄影。孩子就像筑巢于树的鸟儿,可见孩子是与榕树朝夕共处,在它的身旁嬉戏悠游而长大的。
接着诗人用带有感情色彩的语言,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
第一幅,孩子坐在窗内,望着盘根错节的大榕树根,在作着孩子的幻想。画面是相当生动的,一面有饱经自然与人世沧桑的高大的榕树爷爷,一面是充满天真幻想的孩子。树木根深叶茂,老干虬枝,苍劲有力;小孩如小鸟依人,托腮默想,像解迷一样地思考着大榕树。 第二幅,妇人们到池边汲水,水镜浮动。在孩子的眼中,榕树的黑影在水中摇动,像巨人从睡意朦胧中挣扎着醒来,日光照着塘水,在波上跳舞,好像编织金色的花毡。诗人把孩子的想象和当时的景象融为一体,创造了一幅童话般的跃动着的画面。
第三幅,两只鸭子游弋觅食嬉戏于芦影之中,孩子坐在榕树的身旁作着各种遐想。但孩子的梦是以榕树为中心的:想变成风,吹过榕树萧萧的树杈;想作树影,随日光俱长;想作鸟儿,栖息于树之高枝;相作鸭,游于榕树投影的池塘苇丛之中。
这三幅画面是连续的,诗人把这棵大榕树引发的孩子的想象用优美的诗句叙述出来了。记得清代画家朱若极曾经说过,诗中出画,乃来自真性情也。诗所以出画,乃诗人真识与诗人造境相合。这说明泰戈尔的诗能够为我们展现如此生动活泼的画面,一方面是诗人的想象结合起来的结果。
《榕树》所以给我们以田园诗的反璞归真的感觉,也是和诗中所描绘的景物分不开的。诗人在选取景物时,看似随意实则也是经过了提炼选择的。这些景物聚在一起似乎没有人工的雕琢,是那样的和谐、均称:榕树用瓦罐汲塘水的妇女、池塘、树影,阳光、芦苇、鸭子、幻想的孩子。这些景物的组合,就构成了一幅自然的农村生活的画图,给人一种静谧、恬淡、平和、自然的感觉。
诗中描写孩子的想象,完全切合孩子或者说一个农村孩子的年龄特点,既幼稚单纯,又奇特诡谲。像“诧异地望着你那深入地下的纠缠的树根”完全符合孩子求知的好奇心理;像榕树的影子在水面摇动,孩子把它想像成“睡着的人挣扎着要醒来似的”;像日光照耀动荡的塘水,孩子想像成“日光在微波上跳舞,好像不停不息的小梭在织着金色的花毡”;像孩子想变作风,变作影子,变作鸟儿,变作鸭子等等,这些想象都是孩子所特有的,幼稚的,天真的,因此也富有感染力。
’.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789bccff1b2e453610661ed9ad51f01dc38157c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