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窦娥冤(节选》,欢迎阅读!
窦娥冤
教学目标 1、分析窦娥性格的典型意义, 解剖人物悲剧命运的成因,深入探讨作品的主题。 2、欣赏本色的语言和浪漫主义的手法,赏析悲剧艺术的美。
课时:1课时
教学流程: 1、 导入:
中国古代作家灿若星辰,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的为数不多,关汉卿是其中之一; 中国古典戏剧作品浩如烟海,被誉为世界十大悲剧的只有一部——《窦娥冤》; 直到今天。人们遇到难以诉说的冤屈时,还常说一句话“简直比窦娥还冤”。
关汉卿,号已斋叟,金末元初大都(现北京)人。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也是我国戏剧史上最早也最伟大的戏剧作家。他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齐名,被称为“元曲四大家”。元代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关汉卿不满社会现实,不仅写作剧本,有时还登台演唱,借杂剧来揭露黑暗现实,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他一生创作杂剧有60多部,但大都散失,现仅存15部。《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等流传很广。其中的《窦娥冤》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1956年,他的名字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列。
2、 梳理情节:
《窦娥冤》全剧共四折,开头有一个楔子,由蔡婆婆独白开始。四折的内容分别构成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课文节选的是剧本第三折,是全剧矛盾冲突的高潮。
阅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了解《窦娥冤》剧情,并梳理本折发生的主要剧情。 明确:
第一部分:(开头——“哎,只落得两泪涟涟”)—— 押赴刑场 第二部分:(“(刽子云)快行动些”——“不明不暗,负屈衔冤”)—— 婆媳诀别
第三部分:(“(刽子喝科,云)兀那婆子靠后”)——结束)——三桩誓愿
3、 分析人物形象,剖析戏剧主题
窦娥可谓一生命运多舛——“葫芦提当罪愆”,“身首不完全”,“从前以往干家缘”,“少爷无娘”,面对其冤屈悲剧的一生,窦娥表现出了怎样的态度?从中又可看出窦娥怎样的人物形象?
预设 :
1)反抗、批判的态度 :集中表现在[滚绣球]一曲和三桩誓愿上。(学生分角色朗读)
窦娥不仅呼天,她还骂天,对人人敬畏的天地进行了愤怒的抨击。对神权的大胆谴责,实质上是对封建统治的强烈控诉和根本否定。它已经超出了为个人鸣冤的层次,上升到对社会、对封建秩序的反抗。
三愿层层深入。一愿希望在场的人了解冤情,二愿表现她的清白,三愿不仅证明自己的冤屈,而且希望上天惩治邪恶,斗争锋芒直指贪赃枉法的昏官污吏。从监斩官的反应(“依你”-“胡说”-“打嘴”)也可见出层次性。
这一段不是弱者临死前的哀叹呻吟,而是无辜百姓对罪恶社会的愤怒吼声。 对于黑暗社会的无情揭示与批判,对自我清白的坚持,体现了窦娥的坚强与不屈,是一个弱女子在暗无天际的社会之中的抗争与斗争。
2)忍耐、无奈:体现在对待婆婆的态度上。(学生分角色朗读) 蔡婆的糊涂是导致窦娥陷于悲剧的一个因素,因此,不得不说窦娥的惨剧蔡婆有责任。窦娥孝顺的特殊性,在于她非但不埋怨,不记恨,生命行将终结时,想得最多的却还是婆婆。甚至大闹公堂的她害怕牵累婆婆,才屈打成招,承认罪行。直到第四折,化作鬼魂的窦娥还央求父亲收留无依无靠的蔡婆,这种以德报怨的孝顺凸现了窦娥的善良无辜。 (若学生不能理解,可设想窦娥是否可以不死?假如她不承认罪行,供出婆婆就不会死,但是她的善良不允许;假如她遇到一个清官,就不会死,但从“这都是官吏们无心正法”看出,吏治黑暗,清官难寻;假如她当初同意嫁给张驴儿,她就不会死,但作为贞节的女子,她恪守的封建孝道不允许;假如她深谙官府规矩,贿赂官吏,就不会死,但她深信官府能主持正义,单纯的良民不会这样做)
总结:窦娥本是一个善良、单纯、孝顺的弱女子,却被黑暗的社会一步步逼至死地,她内心深处的刚毅顽强让她最终由冤生恨、生怨,以三桩誓愿证明自己,反抗这个腐朽的世界。窦娥性格的发展中,我们也感受到了作者寄寓的深意——当一个社会将如此纯良的少女逼入如此的境地,其黑白颠倒,是非不分已至极致,窦娥蒙受的千古奇冤,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统治阶级的昏庸残暴,歌颂了窦娥的美好心灵和反抗精神。窦娥的形象壮美动人。她的悲剧性格,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强烈的感染力量。
4、 质疑:
1)窦娥最后的反抗与斗争,关汉卿是以一种浪漫主义的手法来表现的,对于一部揭露现实黑暗的现实主义作品来说,浪漫主义色彩的结尾是否会削弱作品的主题?
参考阅读:
原作结局:窦娥的父亲窦天章中状元后。作为巡吏,到地方查案,窦娥鬼魂
显灵,最后洗雪了冤情。
明代人叶宪祖把《窦娥冤》改编成《金锁记》,窦娥的丈夫并没有夭折,而是赴京赶考途中落水被救。三年后又入京参加科举考试,一举状元及第。而窦娥也在行刑时,因天降大雪,提刑官惊骇,急令刀下留人,得以不死。最后窦天章平反冤狱,窦娥得以昭雪获释,与丈夫舟中相遇,父女夫妻欢庆团圆。正是“翁做高官婿状元,夫妻母子重相会”。
分析:原作并非出现了一个清官,主动查清了案子。窦娥最终依靠鬼魂显灵,使她的冤情在父亲的手里获得了洗雪,这恰恰是对官吏、对社会的绝望,更揭示出社会的黑暗。至于作家说“与天子分忧”“王家法不使民冤”的颂词,是其时代局限性。而浪漫主义的叙事结尾是我国文学的传统写法之一,在《促织》、《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中出现了类似的手法。作者一方面是给予作品人物在现实中不可能圆满的结局,是对主人公们的赞颂与同情,也满足了读者善恶果报的心理;一方面恰恰又以“不可能”的浪漫主义进一步了抨击了现实的无情与黑暗。
2)窦娥在第三折初上场时就说道:“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然而最终她仍然是依靠“天”、“地”了了她的三桩誓愿,且冤魂显灵,终报其仇,这是否矛盾?
(学生自由讨论) 在封建社会,人民不仅在人身权利及政治经济上受压迫,而且在思想上受毒害。按当时观念,天地鬼神明察世上是非,主持人间公道。封建官吏为了愚民,也每每以青天自比。窦娥开始也受神权思想影响,相信“青天大老爷”能主持正义,赏善罚恶。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她觉醒过来,看清了“衙门自古向南开,就中无个不冤哉”的社会真相。在《滚绣球》一曲中,她猛烈地指责天地鬼神不分清浊,混淆是非,致使恶人横行,良善衔冤。窦娥对神权的大胆谴责,实质上是对封建统治的强烈控诉和根本否定。她那似岩浆迸射如山洪决堤般的愤激之词,反映了女主人公的觉醒意识和反抗精神,也折射出当时广大人民的反抗精神。
至于窦娥临刑前的三桩誓愿,正是作家世界观矛盾的一种反映。一方面关汉卿关心民情,洞察现实,通过窦娥指斥天地、发下的三桩誓愿应验等情节表明自己对封建官吏的憎恨,对被压迫人民的同情,反映人民仇视封建统治,要求变革现实的时代精神。另一方面,作者毕竟是封建时代的剧作家,他尽管关心人民的疾苦,却不能意识到人民自身的力量;他虽然憎恶封建统治,却又找不到变革现实的出路,所以最终还是让天地动容清官平冤来解决问题,这也反映了作家的阶级局限和历史局限。当然,上天被窦娥感动,也说明窦娥冤大恨深。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788d0b81ef3a87c24028915f804d2b160b4e86d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