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人口流动分析

2022-05-02 08:20:20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农村人口流动分析》,欢迎阅读!
流动,人口,农村,分析
农村人口流动分析 一、背景分析

中国城市化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解放出来。

早期的中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大国,缺少外资的投入,资本积累只能依靠本国剥夺农业剩余来完成资本的原始积累。这一切决定了农村和农业都将不可避免地承载起工业化发展的重负。为了保障农村的生产,国家在1958年实行“户口登记条例”,加上粮油供应、劳动用工、社会福利等制度和政策形成了严格的城乡分隔。

改革开放后,农村普遍实行以均分土地为特点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人多地少造成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涌现。中国实行以重工业和城市为中心的非均衡发展战略。城市化进程快速提高,城市社会经济的繁荣形成了庞大的外来劳动力市场,吸引了农村剩余的劳动力集中到城市中来。1985年公安部发布了《关于城镇暂住人口的暂行规定》,为农村人口流入城市并在城市进行活动提供了相应的法规依据。 二、流动人口的趋势 1.流动人口规模不断增长

中国流动人口的规模在改革开放后的30多年中持续增长,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增长速度明显加快,1982年的657万人增长到2010年的2.2亿人(1),占全国总人口的17%左右。据调查,上海、广州和北京等城市的当地常住居民中,40%是流动人口。大部分流动人口是从农村流动到城市的年轻劳动力,2010年全国流动人口中约有1.5亿人来自农村,省内流动人口中有54%来自农村,跨省流动人口中则有近82%来自农村。迄今为止流动人口规模仍继续增长,2012年,全国流动人口约为2.36亿人。






2.流动人口的流向分析

沿海发达地区对流动人口的吸引力大幅度上升。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前期,珠三角地区吸引了全国大量劳动力流入。90年代以后,长三角地区(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对流入人口的吸引力逐渐增强,与珠三角和京津冀共同成为流入人口集中的三大都市圈。

1982 年到2005 年,广东省流动人口占全国的比重从5.23 %上升到了22.37 %,而长三角地区的上海、江苏、浙江的流动人口比例总和从11.27 %上升到了20.58 %

2010年的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流入人口更为集中在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三大都市圈。2000-2010年流入人口规模增长最快的几个城市是上海、北京、天津和苏州,人口流入重心已从珠三角北移到长三角地区。天津和福建对流入劳动力吸引力也显著增强,显然与近年来滨海新区和闽台经济区的发展密切相关。

3.流动人口的年龄结构

以上海2010年人口形势为例(2)2039岁年龄组外来人口数量远远超过户籍人口。外来人口所带来的优势不仅在于数量,更是年龄优势。并且从图表中可见,上海市外来人口集中在20-30岁年龄段间,从30岁以上呈逐渐递减趋势。




三、构建农村人口有序流动的机制

1.合理确定大城市落户条件,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抑制农村人口的流

越来越多的外来人口涌向城市,导致城市资源承载和运行保障压力不断加大。 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通过调查统计后发现,打算在上海等大城市永久居住的流动人口占30.8%,打算非永久居住的占29.4%,尚无居留意愿的占39.8%。在开放户籍制度的假设条件下,流动人口获得城市户口后,打算永久居留的流动人口占样本总数的比例为52.9%; 打算非永久居住的流动人口比例为18.7%尚未有居留意愿的流动人口占总量的28.5%。说明城市户口放开对流动人口的居留产生显著的影响作用

2. 配合产业转移,全面放开小城镇、小城市的落户,引导农村人口二次流动。

农村人口外出打工带来了如“空心村”等社会问题。流动人口在30岁左右会有一个家庭稳定的需求。资料显示,上海外来人口在35岁以下的占总外来人口的84.15%73%的来沪常住流动人口已婚,41.55%的人是已经组建家庭的。

放开小城镇、小城市的落户条件,使农民能够享受到相应的社会保障。小城市拥有土地资源、人力成本等优势,应引导大城市部分产业转移。只有小城市的产业发展起来了,农村人口才有可能转移。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7886244879563c1ec5da7185.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