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高考诗歌常见意象分析》,欢迎阅读!
高考诗歌常见意象分析
一、荒原
和这类似的还有荒野、野岭、荒郊等。如2011年新课标卷周朴《春日秦国怀古》“荒郊一望欲消魂,泾水萦纡傍远村。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这个意象常见于三个方面:
1.借古讽今 讽刺统治者或感慨昔盛今衰,多与古碑、古道等意象连用。 2.衬托 以哀景写哀情,多为萧索、寂寥之意
3.批判揭露“人为” 写现状,批战争,如曹操的《蒿里行》“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二、桃李
1.少女容颜 青春 如 刘希夷的《代悲白头翁》“洛阳城东桃李花, 飞来飞去落谁家?洛阳女儿惜颜色, 行逢落花长叹息。今年落花颜色改, 明年花开复谁在?……”曹植诗“南国有佳人,容华充(如)桃李”
2.春天(借代),喻指时光易逝 作为古诗中的乐景,如2011江西卷黄庭坚《清明》中的“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芜自生愁。”
3.喻趋炎附势的小人 如李白的《赠书侍御黄裳》“……桃李卖阳艳,路人行且迷。春光扫地尽,碧叶成黄泥。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受屈不改心,然后知君子。”
2009年宁夏、海南卷辛弃疾的《鹧鸪天·代人赋》“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类似于此,词人用“桃李”对比赞“荠菜”以言志。2012《木芙蓉》
三、酒
2011全国卷周邦彦的《关河令》里有“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1.愁 如曹操《短歌行》中“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2.祝福 如王维的《 少年行 》 “新丰美酒斗十千, 咸阳游侠多少年。 相逢意气为君饮, 系马高楼垂柳边。”
3.表示飘逸、闲适、洒脱或无奈的情怀,如诗人的出世情怀 4.时光流转 5.孤寂
四、边塞诗意象
1.乐器:画角(边角、角声) 羌笛 胡笳 琵琶 胡埙 胡琴 芦管(如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2.地名:渔阳 朔方 龙城 辽西 雁门 云中 楼兰 轮台 葱岭 天山 关河 秦X汉X 这里多为汉代地名,以汉地名代唐代边关。就像唐时早已没有了匈奴,但一讲到边塞战争,总是以“匈奴”代指唐代边敌
3.相关意象:关(山) 塞 雁 辕门 单于 鞍马 长城
边塞意象的作用:1.写战场的壮阔 悲凉,这些意象起到渲染作用2.豪情3.反战4.思乡5.闺怨 闺怨常和边塞诗合在一起,如唐·陈陶《陇西行》四首之一:“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哀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相关联的意象常是捣衣 暮砧 如李白的《子夜吴歌》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五、月
“月”所代表的情感,主要是寂寞(孤身),因月之圆想到己之缺。如2011上海卷《明月何皎皎》。
1
六、凤凰 鹓鸾 鲲鹏 松 竹 燕雀 斥安鸟 草
此类意象多写不得志,以君子或有才人与小人、庸人相比 七、流水
流水有三个自然属性:奔腾、不绝、 量大。诗中用到时大多是由这三个自然属性引出的社会属性。
1.时光易逝 人生长恨水长东
2.愁绪绵长 秦观《江城子》 孟浩然的诗 八、潇湘 汨罗
别离之苦 谪戍之愁,如不被理解,被排挤等 九、猿
因猿啼声似小孩子哭,所以多喻悲惨凄凉之情 十、燕
2010辽宁卷陈与义《雨》里有“燕子经年梦,梧桐昨暮非” 表达的感情多在三个方面:
1.早春 如《钱塘江春行》“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2.昔盛今衰 刘《乌衣巷》 3.小人(或小人物) 十一、红袖 1.少女
2.知音 情人 十二、竹 1.傲骨 2.虚心
3.清濯之景 雅致 十三、梧桐
1.良好的政治环境 燕雀栖梧桐 凤栖梧 2.良材 人才(多与琴相连) 3.愁绪
十四、沙鸥
1.飘零 杜甫《旅夜抒怀》“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2.机心 2012年 重庆卷(金)《鹧鸪天》“吾老矣,久忘机,沙鸥相对不惊飞。柳溪父老应怜我,荒却溪南旧钓矶。”出自庄子“海人有机心,鸥鸟舞而不下。”
十五、邯郸道 长安道 咸阳道 求取功名之路 十六、露
“露”的自然属性有三种:一是白(如“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二是寒,三是易逝。白,比如古时写蝉,常用“餐风饮露”喻其高洁。(骆宾王《在狱咏蝉》)寒,因露多在秋季夜晚,诗人多用其写孤寂。易逝,喻时光易逝。如汉乐府《长歌行》“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十七、山
1.不移 反衬 对比 时光流转,如“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2.阻拦 拟人手法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3.边塞诗里: 肃杀萧索 豪迈壮阔 4.山水诗里:灵秀 奇峻
2
5.写景诗里:飘逸 神秘(多见于隐士之诗) 6.田园诗里:冲淡
十八、逆旅 驿站 传舍
喻客途羁旅 漂泊无依 乡愁 仕途不顺 有人生无寄之感 十九、黍离(废墟上麦苗青青)
哀家国之悲 多出现在魏晋、南宋 姜夔《扬州慢》 二十、无衣 击鼓
诗经里主要是写战友情,以后也用于夫妻情 二十一、黄金台
源自燕昭王事典 多喻明主(如李贺《雁门太守行》“报君黄金台上意”),或贤人无处用(如李白《行路难》“昭王白骨萦蔓草,谁人更扫黄金台?”)
3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783d949e534de518964bcf84b9d528ea80c72f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