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登岳阳楼》杜甫唐诗鉴赏》,欢迎阅读!
《登岳阳楼》杜甫唐诗鉴赏
登岳阳楼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杜甫诗鉴赏大历三年(768)春天,杜甫从成都流浪到夔州(今四川省奉节县),又出蜀东下,经湖北江陵、等地,于冬天辗转入湘,到了岳州(今岳阳市)。《登岳阳楼》就是此期的登楼抒怀之作。这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是一组工对严整的句子。岳阳楼久负
盛名,杜甫早 “闻 ”其名而未曾一见,今日不但见了,而且 “上 ”了。那种欣喜之情就不由倾泻于诗句之中。 “昔闻 ”说明他渴望、向往之久, “今上 ”点出他如愿以偿之喜。一般来说,五律的首联不必对仗。诗人之所以要运用对偶句,就是因为通过这种严整的对仗,强烈地把自己今昔的心情作对照,强调登楼时的喜悦。从结构上说,这一联切入诗题,引起全篇的写景和抒情。登上岳阳楼,是为了观赏洞庭壮景。颔联紧承首联的 “上 ”,
写登楼后所见。洞庭湖的气象万千,风光无限,而诗人抓住洞庭湖最显著、最典型的特征 — — 雄伟壮阔来加以描绘。 “坼 ”字,诗人下得有力,仿佛洞庭万顷波涛、千层巨浪,把吴、楚两地的广袤区域冲开、分裂,显示出洞庭湖的磅礴气势。而 “浮 ”字,具有十分鲜明的动态感,在诗人的笔下,洞庭几乎包容了整个天地万物,并且主宰着它们的沉浮,日月星辰都随着湖水的波动而漂荡起落,一派壮阔的图景展现在读者眼前。这两句描绘洞
庭气象的诗,成了千古绝唱,为历代诗人和诗论家叹服。宋代刘须溪说: “气压百代,为五言雄浑之绝 ”(杨伦《杜诗镜铨》)。明代王嗣奭则认为这两句 “已尽大观,后来诗人,何处措手 ”(《杜臆》卷十)。对此二句的推崇,可谓至极。孟浩然也曾以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的诗句来描写洞庭湖的壮阔。清代诗论家沈德潜比较这两联诗句说: “孟襄阳(指孟浩然)三四语实写洞庭,此只用虚写 ”(《唐诗别裁集》卷十),从 “实 ”和 “虚 ”
的手法上指出了这两联诗写景的差异。孟浩然的诗句是他不过是借写洞庭湖景来表达个人 “欲济无舟楫 ”,想做官而无人引荐的心情,总还不免拘限于个人的仕宦得失。而杜甫不仅从洞庭写到江南大地,而且又从江南大地写到天地日月,从这个无比广大的角度来描写洞庭湖,就从更大的空间范围表现出了洞庭的壮阔气象。这当然与杜甫的怀抱有关。他一生 “蒿目者民生,系怀者君国 ”(杨伦《杜诗镜铨 ·序》),时刻将人民的安危和国家的命运
放在心上,所以,他眼中不只是一个洞庭,而是整个吴楚乃至乾坤;他胸中不仅仅有他自己,而是天下的百姓。这就使他的这两句诗比起孟浩然的两句诗更显得气势不凡,惊天动地。因此《西清诗话》说此二句 “大与诸子迥别 ”,而别又别在 “不知少陵胸中吞几云梦也。 ”接下来诗人笔锋一转,从前四句的写景转入后四句的抒情。亲朋音讯阻绝,老病孤舟为伴,一 “无 ”一 “有 ”,曰 “一 ”曰 “孤 ”,感情色彩特别浓厚,炼字遣词十分精
确。此时已五十七岁的杜甫,年老多病,飘零无依,晚景凄凉。在广阔无垠的天地中,诗人倍觉自己的孤单,联想起走过的漫长的人生道路和经历的种种艰辛,更感到悲哀,肝肠欲裂。这其间包含了诗人对往事痛苦的追忆过程。黄生说: “写景如此阔大,自叙如此落寞,诗境阔狭顿异 ”(浦起龙《读杜心解》卷三),指出了诗人情绪的起伏和诗人表现手法的巧妙。诗人运用这种阔狭的鲜明对比,把自己的坎坷遭遇描述得更为突出,正如浦起龙所说: “不阔则狭处不苦,能狭则阔境愈空 ”,起到了互为映衬的作用。这一联从写景转入抒情,从所见转到所感,从阔大转到狭小,从登临的喜悦转到身世的凄凉,结构严谨,层层变换,步步深入,显示出杜甫娴熟的诗歌表现技巧。在诗的尾联,诗人又从狭处跳到阔处,从个人推及到国家,近十年的安史之乱,给国家和人民造成巨大的损失。此后,外族侵扰,藩镇割据,民不聊生,怎不令诗人牵肠挂肚?就在这一年八月,吐蕃进犯,京师戒严,边陲屯兵,战事频繁。同年六月,幽州兵马使朱希彩等作乱,杀死节度使李怀仙,自称留后,逼迫朝廷认可。这就是所谓 “戎马关山北 ”的史实。诗人想到这里,不禁涕泪纵横。这涕泪之中,有对亲戚朋友的眷念,有年老孤独的悲伤,有对国家前途的忧虑,也有无以报国的自悼。最后这一联,诗人由个人扩展到国家。 “戎马关山北 ”五字,体现出诗人胸中装有黎民社稷,襟怀
无比宽广,与洞庭湖的阔大壮伟的气象达到和谐统一,使情感与景物相得益彰。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77948bfb25fff705cc1755270722192e453658b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