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王维《山居秋暝》之阅读赏析》,欢迎阅读!
山居秋暝 王维
【文学常识】 一、文学常识
王维(701-761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开元年间进士及第,历任右拾遗、吏部郎中、给事中等职。安禄山攻陷长安时,被迫受职,乱平后,降官为太子中允。乾元年间,官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好佛道,精通诗、书、画、音乐。诗多吟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并称“王孟”。又因其诗中多宣扬佛教禅理,故有“诗佛”之称。书画艺术高妙,被后人视为南宗山水画之祖。苏轼评价其诗画成就曰:“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代表诗作有《使至塞上》《观猎》《送元二使安西》《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相思》《竹里馆》等。著作有《王右丞集》、《画学秘诀》。 二、创作背景
王维晚年隐居在蓝田辋川的辋川别墅,过着半官半隐的悠闲生活。辋川别墅修建在终南山下,空气清新,风景优美。某个初秋时节的雨后黄昏,王维看见经过秋雨冲洗的山间景物更加清爽宜人,充满情趣,于是在“美”的召引下不禁动情写下这首著名的山水诗篇。 三、文体知识
五言律诗,简称五律,属近体诗(参见《杜甫诗四首》“文体知识”)范畴。发源于南朝,定型于初唐,成熟于盛唐时期。全篇共八句,每句五字,中间两联必须对仗,偶数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只能押平声韵且一韵到底,不可换韵,有仄起、平起两种体式,代表作品有李白的《送友人》《渡荆门送别》《夜泊牛渚怀古》、杜甫的《春望》《登岳阳楼》《旅夜书怀》《春夜喜雨》、王维的《山居秋暝》《秋夜独坐》《江汉临眺》、孟浩然的《临洞庭》《过故人庄》、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王湾的《次北固山下》等。
山水田园诗派起源于南北朝时期,代表人物有陶渊明、谢灵运、谢朓。盛唐时期的山水田园派诗人则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其中以王维的艺术成就最高。山水田园派诗歌以描写农村景物、山林风光和田野生活为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和对静谧生活的向往。这类诗意境隽美,风格淡雅,语言多清丽凝练,描写多细腻生动,具有较高的艺术技巧。
本诗是一首描写秋天雨后傍晚山中景色的五律。山居,即山中的住所,因为王维的辋川别墅靠近终南山,故名。秋暝,指秋天的傍晚。 【课文全析】
空山①新②雨后,天气晚来秋。 「注释」
①空山:幽深少人的山林。②新:刚刚。 「译文」
幽深空旷的山林刚下过一场秋雨,傍晚凉爽事物天气更能让人感受到秋天的来临。。 「评析」
交代出时间、地点、季节、天气,为引出“明月”“清泉”二句做好铺垫,也为全诗渲染出一种“空”“静”的气氛。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译文」
明亮的月光从松叶间洒下清辉,清澈的泉水在山石上流淌。 「评析」
一写所见,一写所闻,写景如画,洒脱自然。“清泉”句承接上联“新雨后”,所写正是雨后的景色。
竹喧①归浣女②,莲动下渔舟。 「注释」
①喧:喧闹,喧哗,这里指洗衣女的欢笑声。②浣女:洗衣的女子。 「译文」
竹林中笑语喧哗那是洗衣的姑娘们归来时发出的声音,水面上莲叶摇摆这是渔船自上游轻荡而下导致的。 「评析」
采用“先声夺人”之法,先写“竹喧”“莲动“”,再写“浣女”“渔舟”,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未见舟行先见莲动,这样的描写使人、物更加富有真实感和诗情画意。 随意①春芳②歇③,王孙④自可留。 「注释」
①随意:尽管,任凭。②春芳:春天的芬芳。③歇:逝去,消逝。④王孙:贵族的后裔,泛指隐居的高士,本诗中是诗人自指。《楚辞·招隐士》:“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 「译文」
任凭春日的芬芳消逝吧,我自是要久留于此的。 「评析」
反用《楚辞·招隐士》之意,表达出自己决意远离官场、在山隐居的愿望。 【要点归纳】 一、主题总结
本诗是山水田园诗的著名代表作,它将雨后空山、傍晚秋凉、松间明月、石上清泉、竹喧浣女、莲动渔舟等事物和谐地融合在一起,生动描绘了秋季雨后傍晚时分山村的静美风光和山中居民的淳朴生活,表现了诗人对山林生活的向往以及欲脱离官场、长久归隐山林的强烈愿望和高尚情怀。全诗清新自然,含蕴丰富,生活气息十分浓厚,宛如一幅秀丽脱俗的山水画,在“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之中,寄托着诗人高洁的志向和对人格美、社会美的追求。 二、写作特色
1、白描笔法,写景细致
为了表现秋雨初晴后山村景色的幽美,诗人选取了松、明月、石、清泉、竹、浣女、莲、渔舟等特有景物,这些景物的完美融合,使全诗犹如一幅清新秀丽的山水画,给人一种清秀脱俗的感受。对这些景物的细致刻画和截取典型镜头的如实描述,使全诗在诗情画意之中显得自然生动,富有生活气息。 2、动静结合,以动衬静
颔联“明月松间照”是静态描写,“清泉石上流”是动态描写,作者通过这种以动写静,以有声写无声的反衬手法,把夜的静谧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出来。 3、巧妙倒装,对仗工整
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运用了倒装手法,本来顺序应是“浣女归竹喧,渔舟下莲动”。作者之所以这样做,一方面是由于声律的要求,另一个方面是遵循客观环境中的动作顺序。竹林深密,浣女隐在其中,必然是先闻其声后见其人,所以,先写“竹喧”,再写“归浣女”。渔舟被莲叶遮蔽,起初未见,及到莲叶摇摆,才发现渔舟,合情合理,所以先写“莲动”后写“下渔舟”。这种词序的调整不仅使得这两句更加富有真情实感,也更多地增强了本诗的画面感。
4、化用典故,点明主旨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771d5759f724ccbff121dd36a32d7375a517c6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