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传统建筑文化的异同分析

2022-04-04 09:11:26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中西方传统建筑文化的异同分析》,欢迎阅读!
中西方,异同,传统,建筑,分析
中西方传统建筑文化的异同分析

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与西方古典建筑文化之比较

景观1112 朱丽华 1120122219

摘要本文对中国传统建筑与西方古典建筑做对比,阐述了两者在建筑文化上的差异,并指出了差异的原因。

关键词:传统建筑 古典建筑 建筑文化 差异 1. 概述

世界上的文化大体可以分为东、西两个部分。以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为主体形成了古老的东方文化,而以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化为主体形成了西方古典文化建筑领域中,中国古代建筑自其源始以至今,发展演变是连续不断的,可以从近百年上溯到六七千年以前的上古,它形成世界古代建筑历史上一个独特的体系,也是世界上建筑中延续时间最长的一个建筑体系;而具有天才智慧的古希腊人和勇于实践的古罗马人创造了一种以石头为材料,以梁柱为基本构件的建筑形式。这种建筑形式,在经过文艺复兴、古典主义时期这一漫长过程的发展,一直延续到20 世纪初,两千多年来在欧洲一脉相承,在世界上形成了一种具有历史传统的建筑体系,即西方古典建筑 2. 中、西方建筑文化的对比

地域有别、民族差异、文化背景不同直接影响建筑创作思维上的变化,而这些因素都会反映在建筑之上,形成各具特色的建筑文化中国的建筑受到中国传统的儒家礼教、兼有“阴阳论”等综合影响,强调“中庸之道”,强调事物的互补转化,情理的对立统一,建筑表现出临时的概念。而西方建筑则更多地受宗教、神权和皇权的支配,是神权的反,皇权的体现,其思维方式也重理性、科学分析,在建筑上均表现出强调永久的概念。建筑上二者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区别。

2.1 礼教与宗教

文化思想上中国古建筑受伦理道德的影响,尤以儒家学说为主。儒家是重礼、崇孝、尚文的学派。首先在重礼的倡导下,对于一切建筑制造都要遵循礼法。不管是城市规划、宫殿庙宇亦或百姓住宅,都要受礼制的制约,因此形式上就要讲究对称、均齐、庄严。其次,在崇孝的主张下,儒家提倡“慎重追远”,敬祀祖先,对陵墓建

筑极为重视。王者生前的威风和死后的尊严都要于此体现。而至于图表 1北京故宫 宅居,则要求是“五世同堂”,形成了中国大家庭制度下的民居特色。

在西方,神权和皇权一直是至高无上的,因而任何建筑活动都要受其制约。公元前4000 年后,由于中央集权的出现,使得召集具有专门技术的工匠和众多奴隶从事建筑活动成为可能。除了世俗建筑以外,由于宗教是为皇帝专制制度所服务的,皇帝的宫殿、陵墓以及庙宇成了主要的建筑,诸如古埃及的金字塔、古希腊的神庙等。作为建筑,墓地是为了庇护过世的权威与不朽灵魂的神圣场地(

古埃及的金字塔群),而神庙则是皇帝将自己扮演成统治一切的众图表 2巴黎圣母院 神之神化身的纪念性建筑(如太阳神庙),建筑宗教、技术与祭祀

紧紧地结合在一起。古罗马时期,把一切赋予神化是罗马人的特质,罗马人把自己看作世界的主宰者,一切只要适合表现帝国威严与权力的东西都拿来使用。建筑反映了古罗马统治者的丰功伟绩和至高无上的权力意识,如凯旋门、纪功柱等。中世纪时期,由于封建分裂状态和社会的统治,宗教建筑成了唯一的纪念性建筑,如圣索菲亚大教堂,比萨大教堂及巴黎圣母院。而到了古典晚期,为巩固君主专制,更提倡能象征中央集权的有组织、有秩序的古典主义文化综观西方古典建筑的起源和发展,无不受到神权、皇权的影响。

1 / 3


中西方传统建筑文化的异同分析

2.2 整体与个体

在中国建筑中群体组合更胜一筹。几千年的建筑积淀已形成了程式化的工程法式。一般建筑组群的布局分为两种:一种是在纵轴线上先安置主要建筑,再在院子两侧按横轴安放两座形体较小的次建筑对峙,构成“门”形的三合院,如明代建造的北京天坛等一类的坛庙建筑。另一种布局是在纵轴线上建主要建筑,在其对面放次建筑,而在院子的两侧不再建房,用回形廊将前后两屋联系起来,

因而称为“廊院”。而单体几千年来没有多变化,个体已定型。群体图表 3北京天坛 可以无限发挥、扩散,更体现个体组成的群体效果。在民居中相类似形态自律复制的群体表现更为突出。

中国古代建筑可以花几百年再现再生,但个体却少变化,相反,西方建筑则更注重个体的发展, 从柱式到古哥特教堂,从拜占庭建筑到东正教堂,个体的做法均在发展,都在个体的建筑上极尽心力,如天主教的哥特式建筑表现出神秘耸上和升腾之感,东正教堂丛群弯顶式建筑,则又表现出教意的辉煌,而伊斯兰教拱券和高塔则又

表现与真主对话的虔诚……,所以西方建筑对个体的关注大于整体。图表4圣彼得教堂 有时为修好一个教堂甚至花几百年(如圣彼得大教堂),这是中国所没有的。

2.3 曲柔与刚直

中国建筑形象雅筑丛台,巨榆反宇,柱擎门帘,雕梁画栋……都反映典柔和谐之美,可谓擎天接地之物。屋顶与墙之连接节点,屋顶举折曲线等都表现了曲线之美,这是中国书法意识在建筑中又一体现。如榆口向上稍翘的“飞檐”;屋檐转角处四角微微翘起的 “起翘” 屋顶平面四角向外延伸出曲线形的“出翘”,都既满足了实际需要又产生了轻盈飞跃的艺术效果。此外,由于举架的作用

图表 5承光殿 整个屋面都呈曲线状。

而西方从雅典卫城到文艺复兴时期乃至法国古典主义时期,筑都以严谨的理性分析、均衡、黄金比例控制构图,追求理性的几何图形的稳定感,追求统一与条理性,而缺少中间的曲。

也许这与中西方的艺术类型相映射。中国人用柔性的毛笔画出激情感性的散点透视中国画,而西方则用刚性画刀画出了理性构图,一点透视的油画,一柔一刚各自渗入建筑,则得以相应。相对比而言,

中国建筑重于线的表现,西方建筑重于体块的表现,中国建筑重在图表 6罗马万神庙 意象造型,而西方建筑则重在模拟写实。

2.4 围合与开敞

像中国的古文字倾向于视觉中心、空间感,中国的建筑也强调围合和中心。中国传统的思维模式是直觉顿悟,整体把握的特点,这种思维模式也深深印记在城市规划和群体布局中:国有长城→城有城郭→村有围壕→家有院墙……院里有院,园中有园,所有这些都显示

图表 3北京四合院

出“围合”意象,封闭性在中国的建筑中表现得更强烈,中国建筑有空间层次围合性的存在。

相对应,起源希腊文明的西方建筑,则更多的体现为开敞性,雅典卫城的自由向上的布局到哥特教堂的直冲青天及城市中散布

2 / 3

图表 8法国沙特尔主教堂


中西方传统建筑文化的异同分析

的广场……都可以看到思维中的开敞。另外在建筑与环境的图底关系中,中国是建筑成院落,而西方则是建筑独立处于环境之中,不会聚成封闭的空间。

2.5 融合与对立 中国古代的阴阳观、自然观等都决定建筑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融合,而非对立,人与自然的关系从惧怕, 附会, 融合,达到“天人合一”之道。倡崇尚自然,回归自然,与大自然和谐共存。建筑特别是园林强调“虽然人作,宛似天开”的效果。中国古典园林依山,理水,筑石点衬……无不依乎自然。 “三分水、二分竹,一分屋”

的说法,强调的就是自然景物在园林规划中的重要性。此外,移步易图表 9苏州网师园 境,曲径通幽尽量避免一览无余,令有限的空间产生无限的感觉,

这种效法自然而又独具匠心的造园手段也增添了中国古典园林的含蓄之感。同样由于“天人合一”思想的支配,安于自然代谢规律,建筑乃自然万物,可生可灭不求永久,其取材来于自然,其产生、发展到最后也归于自然,故选择了短时效的木作而非石作系统。

相反西方受神权、皇权的支配,万事以求永久,具有强硬的行为,与柔和的自然对立,在人为的范围上重新规范自然。既使后来的巴洛克及洛可可的自然的花纹也只不过是用自然装点人工之作而已。

如西方园林的方整构图、对称轴线、几何型造型、修剪的树木、视图表10凡尔赛花园 野空旷且一目了然……均可以看出其与自然的反向依托。

此外,在许多建筑构件上也体现出中西方的差异,如柱子,中国多为红漆圆柱,不注重装饰,而西方的柱子有华丽复杂的柱头,带凹槽的柱身及一层或多层的柱础。 3. 结语

虽然中、西建筑文化有着诸多的差异,但都为人提供了良好的活动环境,既有物质功,又有精神的要求。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建筑随时代而生,社会而变,积淀人类文化,映射进步文明。既赞赏印度太姬陵的完美比例,也惊叹西藏布达拉宫那浑然天成的气度;既为中国古塔的韵律所倾倒,也被威尼斯总督府的立面节奏所感染;既欣赏江南园林的儒雅之气,也诚服皇权故宫群组之辉煌……建筑历史写在希腊雅典卫城的石头上,在水城威尼斯的拱券上,写在清幽闲静的古院里,写在没有建筑师营造的民居中……建筑有着民族性和地域性,也有着历史性和时代性,正是这些特点使中西建筑文化有着天壤之别,形成各自独特的体系,建筑史里绽放出自己的光彩!

3 / 3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7717dfb0bc23482fb4daa58da0116c175e0e1ee8.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