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懿中国作家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

2023-01-29 16:21:20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杨懿中国作家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欢迎阅读!
知识分子,笔下,中国,作家,形象
中国作家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以鲁迅和李洱为例

自从李洱的知识分子题材小说《应物兄》获得了茅盾文学奖之后,许多人开始关注他在书中塑造的知识分子群像。得到中国文学最高荣誉之一,说明他笔下的知识分子们都有一定的代表性,能够反映现实中的知识分子的某些方面。如果与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相比较,我们就可以建立不同时期中国小说中的知识分子的形象的谱系。再了解欧美学界对知识分子定义的参照,并结合他们对中国知识分子的研究来看待小说中的形象,就可以从更广阔的视角来了解知识分子的形象。 何谓知识分子?

鲁迅和李洱笔下的知识分子困境

鲁迅和李洱作品中的知识分子最大的共同性可以说都是处于困境之中。纵使时代背景不同,他们都不约而同地将目光放在知识分子遇到的各种困难上。我们在鲁迅的作品《在酒楼上》《孤独者》《伤逝》中都可以发现这类陷入困境的知识分子。

《在酒楼上》的吕纬甫就是这样典型的知识分子代表。他曾经和一样是五四时期的新式知识分子,破坏城隍庙的泥像,为了谈论中国的改革方法打起来。但十年后再见面的时候,却发现吕纬甫就是这样子,敷敷衍衍,模模胡胡。鲁迅在小说中借吕纬甫的口说出一句这样的话:我在少年时,看见蜂子或蝇子停在一个地方,给什么来一吓,即刻飞去了,但是飞了一个小圈子,便又回来停在原地点,便以为这实在很可笑,也可怜。可不料现在我自己也飞回来了……”这句话恰好是五四退潮后新式知识分子的真实写照。

《孤独者》中的魏连殳则在困境中选择了一条激进报复的路。因为他在人群中显得格格不入,周围的人和环境就慢慢地将他推到困境之中。魏连殳的困境与吕纬甫相似,他们都曾抱着远大的目标,但却囿于眼前的生活。他们的理想无法解决自己的基本生存需求,最后只能向现实低头,向自己所反对之事低头。这种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困境就像一个牢笼一样罩在他们的头上。

《伤逝》讲的是一对新式知识分子的爱情悲剧。他们所面对的困境是日常生活消磨了他们追求理想的意志。现代哲学家牟宗三曾说过:我们讲中国知识分子的命运,首先不要讲我们的使命如何如何;我们自己的命运能够保得住,然后才可以讲使命。可以看出,鲁迅笔下的新式知识分子所面对最大的困境就是来自于日常生活、来自于周边环境。

而七十多年后,李洱的小说《午后的诗学》和《应物兄》等也塑造了一批陷入困境的知识分子形象。

《午后的诗学》塑造了一批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知识分子形象。主人公费边十分了解来自西方的各式理论,遇事都喜欢用西方的话语体系进行分析,很显然这是五四提倡全盘西化的遗风。以费边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不大,反而对西方的话语体系了如指掌,他们陷入了一种失语的困境。失语症本来是一种神经系统的疾病,语言学家雅各布森

RomanJakobson)在研究荷尔德林(JohannChristianFriedrichHölderlin)的诗歌时,曾用语症来解释诗人的创作。而在中国,黄浩在1990年提出了文学失语证用以批评新小说说话困难。曹顺庆教授则用这一名词来形容中国古典文论失去话语权的现象。他认为:

中国现当代文坛,为什么没有自己的理论,没有自己的声音?其基本原因在于我们患上了严重的失语症。我们根本没有一套自己的文论话语,一套自己特有的表达、沟通、解读的学术规则。我们一旦离开了西方文论话语,就几乎没办法说话,活生生一个学术哑巴


恰好费边等人都是只靠西方文论说话的。他们对自己的所作所为都心知肚明,但他们依旧乐此不疲,甚至把这些话语拿来做牟利的游说武器。社会学家李树青认为,他们只是把各国借来的理论当作吃饭的工具,与西洋学者爱护真理、与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朝闻道夕死可矣完全不同。费边这样的知识分子一边消解着文论的崇高性,一边意识到这种困境却无可奈何。 《应物兄》是李洱的最新作品,小说主要内容是济州大学要筹办儒学研究院,围绕着这个研究院的筹备,官员、商人、学者都来插一脚。主人公应物兄是大学里面的教授,他可以说是摆脱了温饱问题的束缚,甚至有能力将自己的女儿送到美国去留学,但是他并没有完全摆脱困境。小说一开始,应物兄的导师就认为他需要改掉话多的毛病,因为他发表了几场不合时宜演讲,还替别人修改润色了几篇更加不合适宜的演讲稿,差点被学校开除。甚者,他在自己擅长的学术领域的发言权都被出版商篡夺了。他的讲课笔记原名叫《〈论语〉与当代人的精神处境》,发行商看到后觉得不能够吸引读者,把书名改成《孔子是条丧家狗》。赵勇教授认为:一个学者只要成为大众媒介的合作伙伴,媒体就会把他的文化资本转换为具有某种新闻价值和轰动效应的文化产品,进而擦亮其名字,放大其名声,让他成为明星般的公众人物,也让他换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可以看到,两人塑造的新式知识分子形象都是处于困境之中的。知识分子这个身份就像枷锁一样,让他们不可避免地陷入困境。总的来说,这个困境是理想与现实冲突所造成的。 鲁迅和李洱笔下的知识分子差异

鲁迅和李洱塑造了一群陷入困境的知识分子,但他们的差异性又是很明显的。除了因为二者笔下的知识分子生活的时代不一样,他们的生存环境及责任感都不相同。

谈到生存环境,鲁迅作品中的新式知识分子的境遇普遍比较差。《在酒楼上》魏连殳靠接家教赚钱;《孤独者》吕纬甫丢掉工作,迫不得已成为杜师长的顾问;《伤逝》的涓生和子君与其说是理想被日常生活消磨干净,其实更像是贫贱夫妻百事哀。鲁迅笔下的新式知识分子代表们都接受了五四的影响,但最后却困于日常生活。

而李洱作品中的知识分子则没有这种后顾之忧。《午后的诗学》的费边和《应物兄》的应物兄都在大学里面工作,他们生活无忧,甚至能靠自己广泛的人际关系攫取一些利益。但他们受制于其他方面。法国社会学家布尔迪厄(PierreBourdieu)认为:知识分子其实是统治阶级中被统治的一部分。知识拥有权力,因为占有文化资本而享有特权,占有大量文化资本的人甚至能对文化资本施加权力,但依旧被拥有政治权力和经济权力的人所统治。他们会受到各方面的压力,如应物兄受到来自体系和大众媒体的压力。虽然他能依靠大众传媒获取名声和金钱,但他就无可避免地失去一定的独立性。

关于社会责任,鲁迅塑造的知识分子是曾经有社会责任感的知识分子,而李洱塑造的知识分子是龟缩在象牙塔中的。鲁迅笔下的角色都曾有要改变社会的理想和责任感。魏连殳曾把小孩子当成未来的希望,十分疼爱;吕纬甫曾经心怀改革之梦,甚至用行为反对封建迷信的文化而《祝福》中的则放弃了启蒙者的身份,在祥林嫂的追问下只回了句说不清。鲁迅在著名的铁屋子比喻中提到:

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

文化研究者李欧梵认为鲁迅的回答是:希望的幻想能给人一定的安慰作用。通过这些角色我们可以了解到鲁迅对知识分子责任的思考是十分深入的。

而李洱笔下的知识分子则没有这种负担。他们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年代,没有什么国家复兴的抱负,他们的日常就是现在象牙塔进行学术研究没有为自己设定对社会的使命,社会也没有赋予他们特殊使命。社会学家金耀基语)但这种生活并不是应物兄想要的,但他确实无力改变这一切。王鸿生教授评价李洱小说,认为这类知识分子: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76f939666a0203d8ce2f0066f5335a8103d2665c.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