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古诗词里寻蝉鸣》,欢迎阅读!
古诗词里寻蝉鸣
蝉是最先感知节气更替的,所以也叫“知了”。天气炎热,窗外那棵高大的桑树上,知了躲在绿荫里,更是声声嘶鸣不止。阵阵蝉鸣,扰人清梦,也惹人沉思。
由于蝉的生活习性,古人认为蝉餐风饮露、清洁自节,被喻为“至德”之虫。所以,在古诗词中,蝉成为高尚道德的代称、高洁淡雅品质的化身。在蝉的身上,已经熔铸了一种古代士大夫清高自傲、孤芳自赏、贫寒自守、贞洁自信的品质。蝉,既是士人坚贞操守的形象反映,又是士人孤高执着的人格化身。
自魏晋开始,文人写蝉之作,将蝉拟人化并赞颂其品德高洁者很多。在曹植的《蝉赋》中,“栖高枝而仰首兮,漱朝露之清流”,蝉被赋予了高洁、清白的象征意义。又如唐代萧颖士的《听早蝉赋》:“体孤高而自适,候时节而斯审。其处也,敦兮若朴,乃蝤蛴而未化;其出也,道之将行,必沆瀣而方饮。”这里,蝉作为高洁清灵的象征,以“道之将行”作为“出”的条件,非“沆瀣”不饮,正反映了古代士人力求与卑污现实保持一定距离的心态,是其不合流俗、追求高洁情操的表白。
初唐时期,李世民君臣也写咏蝉诗。李世民《赋得弱柳鸣秋蝉》云:“散影玉阶柳,含翠隐鸣蝉。微形藏叶里,乱响出风前。”流露出一种功成名就后自适其乐的心态。李百药《咏蝉》说:“清心自饮露,哀响乍吟风。未上华冠侧,先惊翳叶中。”借蝉自喻,显示出高贵纯洁、为臣处世的谨慎心态。从这一君一臣咏蝉诗的字里行间,隐约能看出他们冰清玉洁的高尚品德,明是在写蝉,实际上是标榜自己。在中国传统社会里,士人们受到“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的警策,可见他们的首要任务是树立高尚的品格和加强道德修养,更何况是一国之君和庙堂重臣。
初唐咏蝉诗中,最著名的是虞世南的《蝉》:“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虞诗句句写蝉,刻画蝉的具体形象及其特点;同时又是以蝉自况,表达自己孤芳清华的心境和清
贵高洁的品德。清人沈德潜《唐诗别裁》卷十九评曰:“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诗人借蝉写人,抒发情志,人的立身高位、声名远扬,是靠自己的才能和品德,无须外在凭借,无须别人的“提携”。写蝉声居高能致远,其实是在热情洋溢地讴歌自己的人格美,同时也是自己怡然自得、志得意满状态的写照。
盛唐诗人张九龄也有一首咏蝉之作,即《和崔黄门寓直夜听蝉之作》,诗云:“蝉嘶玉树枝,向夕惠风吹。幸入连宵听,应缘饮露知。思深秋欲近,声静夜相宜。不是黄金饰,清香徒尔为。”诗中用玉树枝、惠风暗示出对方高贵的身份,用饮露表明品行之高洁。作为“咏蝉三绝”其中作品,骆宾王的《在狱咏蝉》和李商隐的《蝉》,也表达了诗人的高洁之质。
到了清代,王士祯和朱受新也以蝉来写高洁。王士祯《蝉》云:“双树有鸣蜩,孤情伴寂寥。自缘饱风露,不肯逐金貂。”可以看出作者高洁而狷介。朱受新《咏蝉》:“抱叶隐深林,乘时嘒嘒吟。如何忘远举?饮露已清心。”其中诗人的形象,更像是高洁的隐士了。另外,康熙帝也有《咏蝉》之诗,诗中“秋怀聊寄咏,爱尔独能清”的句子,也是借蝉来言志,表明自己清正高洁之心。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76f7bdf98aeb172ded630b1c59eef8c75ebf954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