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安乡县创中华诗词之乡材料

2022-07-27 20:17:17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常德安乡县创中华诗词之乡材料》,欢迎阅读!
安乡县,常德,中华,材料,词之乡
诗意水乡

水潺潺在水里,风淡淡地吹着风。

在朴实无华中超凡脱俗,在超凡脱俗中返璞归真,这水做的水乡,这水乡的流水啊!

安乡--古称潺陵、作唐,属洞庭湖滨的一个典型水乡。这里,处处珍珠溢彩,步步鱼米飘香!在这个世俗屏蔽优雅和清纯的年代,它依然是一方保存完好的文化净土,你依然能潜心倾听它诗意的呼吸与脉动…… (一)千年涌动"苇之梦" 水乡也有山

水乡的沙洲叫"芦苇山" 水乡的山是河水泡大的 千年的芦苇千年皓眉 芦花飘飞的心事

已经在诗页中--显现出来

水,是安乡人的摇篮,水,也滋养了安乡千年诗歌的"苇之梦"

受古老的荆楚文化熏陶,自古以来这里文人辈出。东晋囊萤夜读的车胤,南北朝致力于山水诗创作、奠定五言律诗雏形的诗人阴铿,一身布衣昂首走进《全唐诗的段弘古,年少求学深柳书院的范仲淹,《中国名人大辞典》收录的张明先、潘相……他们都在这里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篇和文化遗迹,如此,"涔阳古渡""深柳书院""囊萤夜读"才得以蜚声天下,流传至今。

民国时期出生于安乡的"新月派"诗人刘梦苇,该是早就做了这个"苇之梦"了吧!作为"中国新诗形式运动的总先锋"是他,以杜鹃啼血般的笔触传达出梦幻般的诗歌情结,是他,大胆试验新格律诗,为中国新诗的发展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改革开放以来,安乡的诗坛一派繁荣。1985年,县里成立了全市最早的县级诗--"湘北诗社",编印全省首份县级诗歌类报刊《湘北诗丛》,培养了不少新诗作者,创作了大批优秀作品。1986年,县里就完成了本地域的民歌采集整理工作。随着《临书院洲怀范仲淹》、《忧伤的洞庭》、《稻草人》、《珊珀湖》等一批优秀诗作在国家级报刊上的抢滩登陆,该县的古典诗词与新诗创作跨入了一个新的境界。

群众自发性的诗歌创作氛围,一直以来都受到了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与支持。今年,安乡县委、县政府作出创建"中华诗词之乡"和加强诗教工作的决定,县、乡两级成立了"诗教工作领导小组"和诗词组织。县诗词学会有章程、网络会刊,参与"诗词之乡"的创建和常年性诗教工作工作经费也早已纳入县财政预算。这一切,都是为了圆一个"诗乡之梦"吧! (二)古典的锋芒

在这里,举杯邀月、对酒当歌,不是附庸风雅,不是玩 "假古董",它已经和每天吃饭睡觉一样平常。

1997年,该县成立了"老干部书画诗词协会",学会在会长尹绍安的带领下,工作有声有色。2003年,在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周笃文、省诗词学会会长赵焱森的鼓励和倡导下,"湘北诗社"更名为"深柳诗社",由李承武担任会长。目前,两个诗词组织共有1000余人,其中,9人加入了中华诗词学会,50多人加入


了省诗词学会,李承武被选为省诗词学会理事和"武陵诗社"副社长,尹绍安被选为省诗词学会理事、"武陵诗社"常务理事。

"深柳诗社""老干部诗词书画协会"的带动下,一批老干部成为了古典诗词创作的中坚力量,他们以平常之心、以吟诗填词来体味生命的那一份轻盈,于闲情逸致间触摸业已锈蚀的古典的锋芒。

至今,安乡县老干部诗词书画协会和"深柳诗社"共征集会员诗词、对联12000多件,定期出版了《书台诗雨》、《深柳诗词》等8部诗集,李承武、吴思维等诗友出版个人诗词集20多部。李承武的诗集《深柳闻莺》获丁玲文学奖,它以史诗般的恢弘记载了安乡人抗洪救灾的豪情壮志;退休女教师吴思维新近出版的《月当窗》凭她自由、单纯的自然品格赋予了古典与现代两种诗体内在的才情与明亮,以谦卑与自负获得了完整的自我表达。李承武、尹绍安、何斌然、李长青等诗友经常在《中华诗词》和《湖南诗词》上发表诗作。余斌、李世俊、熊兴炎等12位老同志创作出版其它文艺作品10部、言论集2部。特别是县文联、作家协会最近编辑出版的《安乡古今诗歌选》、《千年诗歌选》,集粹了全县的优秀诗词,在省、市引起了很大反响。这一系列丰富的文学艺术创作活动被外界誉为独特的"安乡文化现象" 在安乡,中华格律诗词,还从来没有象今天这样露出了它古典的锋芒! (三)比村落小,比世界大 古典并不等于古板。

网络的兴起,给安乡的诗歌创作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更为广阔的数码空间。 时间的脚步刚刚迈入新的世纪,安乡的诗词创作就向网络世界打开了一扇清爽的门窗。2001年,县优化办主任刘菁波,个人出资,与"深柳诗社"联合,创办了"洞庭湖畔"诗歌网站” 在这个平台上,安乡的诗社成员异常活跃,古人在史诗里的长途跋涉已经被网上自由轻松的即时互动所取代,只要轻击键盘,您的作品就会迅速传诵开来。这种诗词俱乐部的形式让传统媒体望尘莫及。

目前,"洞庭湖畔"网站总流量50多万,开辟有"古典诗词""现代诗歌"两个专门的诗歌论坛,注册"村民"2493人,论坛主贴达85351,容纳了18个个人诗歌专集,经常联络的诗友遍布全国及海外,成就了象"古愚""古藤""劳影""夏夜梦" "南方"等一批网络诗人。其中,很多网络诗友经常与"中华诗词论坛""中华诗词""榕树下""滑动门"文学诗词网站进行交流…… 在这里,世界变小了!在这里,世界也变大了!

工作之余,网民和周围的人们总喜欢管刘菁波叫"村长"在这个""里,他的父亲刘松藩也成了一个特殊的"村民",这样,父子俩就理所当然的成为了一对"网络诗歌父子兵"

(四)美好的诗意在哪里

行政机关,似乎是个不容易找到诗意的地方,但是,安乡人却把诗意带进了办公室。

县人大机关坚持了3年的"每周一诗",堪称诗词创作向机关渗透的典范。 樊明雪,这位有着10年宣传部长工作经历的县人大常委会主任,上任伊始,他就发动机关在职和退休的20多名干部,在机关创办了县人大诗词园地和活动小组,鼓励每个诗词小组成员每周创作一至两首诗词,聘请编辑对诗作进行筛选,选中的诗作挂在机关大厅,每周一换,供机关干部在工作之余欣赏、品评、研讨,气氛非常活跃。现在,县人大机关每年的团拜会几乎就成了诗词朗诵会!人大诗


墙更成为了县城一道亮丽的诗学风景!

目前,县里经常进行诗词创作与交流的县级领导及县级离退休干部占到了80%。 县委书记张开松、县长王先蒙经常作序写诗;县委副书记唐汇元、宣传部长傅勇、组织部长杨天生、副县长曾文波、宋凡华长期重诗教、重参与。常务副县长汤祚国,这位80年代毕业的中文系学生,繁忙的工作,也从未磨损他的诗情画意;组织部常务副部长章绍君,把诗词、楹联创作当成了自己的一种生活方式,他随口吟诵的对联堪称一绝;安全乡党委书记欧阳忆清,将乡村情结融入到了清丽、朴实的散文诗里;县政府办副主任韩霆,他总是以诗词的丰富与奔放修饰着公文的枯燥与条条框框。

美好的诗意,并不在于你职业的浪漫和刻板,不在于你身处繁华或幽僻,也不在于你生活的惬意与失落。原来,它就潜伏在你纯净的心底里。 (五)诗歌在田野与校园生长

1951年,安乡县农民唐纯银,他以全国植棉模范的身份赴北京参加农业部棉花生产座谈会,在受到毛主席接见的时候,他怀里揣了一本自编的《植棉歌》。一时间,他的棉花与诗歌就"银花铺到北京城"。至今,这首《植棉歌》还刻在中国常德诗墙上,也永远生长在田野里。

安福乡"农民诗人"刘国军 、盲人诗友王先铎、黄山头镇在湘鄂边得过金奖的刘金莲为代表的自发性诗歌创作,把全县诗歌创作带入了广泛性和群众性诗歌创作的开阔地带。

2003年,以县老年大学为阵地,以老干部诗词书画协会和"深柳诗社"为依托,诗教活动非常活跃。一方面他们下大力抓好诗歌知识的普及,让诗词进机关、学校、进社区、下乡村,让诗教成为全县精神文明的一个重要手段;另一方面又致力于水平的提高,着力培养一批诗词创作中有影响力的骨干,为此,他们抓学习培训,学术研讨,采风座谈,诗会笔会等活动。几年来,共举办诗词讲座15次,先后请了周笃文、于沙、杨杰等诗人来安授课,听课的学员达1500多人次,举行各种诗会10多次,征集诗稿近千首;与此同时,机关、学校、乡镇的诗教活动蓬勃开展,特别是以隆中为首的中学教师,常年坚持对中学生进行格律诗词赏析辅导达50多场次。黄山头镇退休干部潘文明等30人自发组织起来开展诗词创作活动,时间达11年之久,创作并自费编印诗刊《黄山樵唱》110多期,自费出版诗集,参与编撰的诗集《虎渡放歌》、《黄山春秋》,受到省、市领导和专家好评。

全县所有的中学都成立了诗社,不少的创办了文学期刊。县一中的《芳草地》、县五中的《清风艺苑》、二职中的《青苹果》、三中的《聚萤》发表很多师生的诗词作品;县城北小学等创作编印的诗教辅导读物《歌谣伴童年》,县城东小学等创作、编印的《儿歌童谣》,就如一朵朵鲜花在校园竞相绽放。 如今的安乡大地,一定会有更多的人来悉心照料这株诗词之花! 岁月流逝以后,诗页还在;人走远以后,诗意还在……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76f31bb765ce05087632138f.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