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词用法

2022-03-25 02:33:23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虚词用法》,欢迎阅读!
虚词,用法


之的用法

一、 作助词用。主要用法有四种类型:

1 结构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作定语的标志。 其格式为:定语++中心语。 例如: ①故时有物外之趣。(沈复《幼时记趣》)译:物体本身以外的乐趣。 ②于厅事之东北角。(林嗣环《口技》 译:在客厅的东北角。 ③水陆草木之花。(周敦颐《陋室金铭》)——各种草木的花。 ④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范仲淹《岳阳楼记》)译:(他们)观赏自然景物后的感情 ⑤忘路之远近。(陱渊明《桃花源记》)译:忘记了路的远近。 ⑥明有奇巧人„„能以径寸之木。(魏学伊《核舟记》)译:直径一寸的木头。 ⑦菊之爱,陱后鲜有闻。(陱渊明《桃花源记》)译:对于菊花的爱好。

2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使原来的主谓句成为句子成分或复句的成分。不必译出。 其格式为:主语++谓语。例如: 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刘禹锡《爱莲说》)译:我唯独爱莲花的从淤泥中长出而不受到沾染。 ②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刘禹锡《陋室铭》)译:这里没有嘈杂的音乐声侵扰耳鼓。 ③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刘禹锡《陋室铭》)译:我认为菊花是花是的隐士。 ④大道之行也。《大道之行也》礼记)译:当政治上最高理想实施的时候。 3 用在不及物动词、形容词或时间副词后起协调音节、舒缓语气作用。不必译出。 例如:

①公将鼓之。(左秋明《曹刿论战》)译:鲁庄公将要击鼓进攻了。 ②久之,目似暝,意暇甚。(蒲松龄《狼》)译:时间长了,

4 宾语前置标志。通常出现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放在动词谓语前。 其格式为:宾语++谓语。例如:

①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陋室铭》)译: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②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译:宋国有什么罪呢?

动词“有”,宾语“陋”、“何罪”,借“之”帮助,把宾语“陋”“何罪”从动词“有”后面提到动词前面。这个“之”只是提宾标志,无实在意义。按现代汉语的说法,“何陋之有?”即为“有何陋?” “宋何罪之有?”即为“宋有何罪?”。

5、定语后置标志。为了强调定语,常把定语放在中心语的后面。例如: 马之千里者。(韩愈《马说》)译: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吃完一石粮食。 二、作代词用:

1 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我”、“他们”、“她们”、“它”、“它们”。例如: ①具答之。(陱渊明《桃花源记》)译:渔人详尽地回答了他们。之:代指桃花源人。 ②亲戚畔之(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译:亲戚背叛反对他。之:代指道的君主。 ③彼竭我盈,故克之。(左秋明《曹刿论战》)译:所以战胜了他们。之:代指齐国军队。 ④又数刀毙之。(蒲松龄《狼》)译:杀死了狼。之:代指狼。 ⑤箬篷覆之。(魏学伊《核舟记》)译:用箬篷叶做成的船篷覆盖在上面。之:代指船舱。 ⑥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魏学伊《核舟记》)译:关上窗户。之:它,代指窗户。 2 指示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这”、“这样”“这„„事”、“那”、“那样”等。例如: 渔为甚异之。(陱渊明《桃花源记》)译:渔为非常惊异这件事。之:代指桃花源的情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陱渊明《桃花源记》)译:听说了这件事。之:代指桃花源事。 ②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列子《愚公移山》)译:还不能挖掉魁父这样的小山。 三、作动词用,相当于“到”、“往”、“去”: 例如: ①辍耕之垄上。《史记陈涉世家》)译:他停止耕作,到田埂上休息。 ②杜少府之任蜀州 译:到蜀州上任。

而的用法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

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 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 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7.表示因果关系,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 8.表示目的关系,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②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三)通“如”:好像,如同。 ①军惊而坏都舍。《察今》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①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 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③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逍遥游》 【而后】才,方才。

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②三月而后成。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 【既而】不久,一会儿。

①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 ②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促织》 ③既而将诉于舅姑,舅姑爱其子,不能御(《柳毅传》

以的用法

()介词

1.表示工具。译为:拿,用,凭着。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璧之下。《石钟山记》 2.表示凭借。译为:凭,靠。 ①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 皆好辞而以赋见称。《屈原列传》

3.表示所处置的对象。译为:把。 ①操当以肃还付乡党。《赤壁之战》 4.表示时间、处所。译为:于,在,从。

①以八月十三斩于市。 ②以崇祯十七年夏,自京师徒步入华山为黄冠。 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 5.表示原因。译为:因为,由于。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 卒以吾郡这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五人墓碑记》 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 6.表示依据。译为:按照,依照,根据。 ①今以实校之。《赤壁之战》






②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

说明:“以”字的宾语有时可以前置,有时可以省略。 ①以一当十(成语) ②夜以继日(成语) ③秋以为期(《诗经"氓》 (二)连词

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①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②忽魂悸以魄动。《梦游天姥吟留别》

2.表示承接关系,前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或省去。 ①余与四人拥火以入。《石钟山记》 ②樊哙侧其盾以撞。《鸿门宴》 ③各各竦立以听。《促织》

3.表示目的关系,后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 ①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当求数顷之田,于伊、颍之上,以待余年,教吾子与汝子(《祭十二郎文》 ③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六国论》

4.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例如: ①不赂者以赂者丧(《六国论》 ②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 ③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信陵君窃符救赵》 5.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或省去。例如: ①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辞》 (三)助词

1.作语助,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例: ①受命以来,夙夜忧叹。(以:表时间)《出师表》 ②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以:方位)《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以:表范围) 2.作语助,起调整音节作用。例: ①逆以煎我怀。《孔雀东南飞》 (四)动词

1.以为,认为。 ①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触龙说赵太后》 ②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2.用,任用。 ①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

(五)名词。译为:缘由,原因。 ①古人秉烛游,良有以也(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 (六)通假

1.通“已”,已经。 ①固以怪之矣。 ②日以尽矣。 2.通“已”,止。 ①无以,则王乎? 【以为】

1.认为,把„„当作或看作。 ①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②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⑵把„„作为或制成。

①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以为:把它设为。 ②铸以为金人十二。 【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 ①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钟山记》 ②公子往而臣不送,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有以】【无以】意思分别是“有什么办法用来„„”“没有什么办法用来„„” ①项王未有以应,曰:“坐。”(《鸿门宴》 ②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庄暴见孟子》 ③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劝学》 ④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陈情表》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76a4ffd526fff705cc170a8f.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