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忆秦娥·娄山关》的艺术性和时代性

2024-01-09 07:16:35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论《忆秦娥·娄山关》的艺术性和时代性》,欢迎阅读!
娄山关,时代性,艺术性,秦娥·
论《忆秦娥·娄山关》的艺术性和时代性

在毛主席成千累万的诗作中,曾经有过这样一首恢弘气概的传世之作:“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这首《忆秦娥·娄山关》作于一九三五年二月,它的题目中“忆秦娥”是来源于李白的词句“秦娥梦断秦楼月”,至于“娄山关”,则是这首词的标题,讲的是作战的具体地点,它既是由四川进入贵州的要道,又是防守黔北重镇遵义的一道要冲,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这首诗描写的就是红军在娄山关的的战斗经历。193517日,红军攻占遵义。随后即召开了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遵义会议。此后。红军又经娄山关北上。本来拟在泸州和宜宾之间渡江,结果却未成功。于是沿原路折回,再向遵义进军,经过半天的激战,打败了扼守关隘的黔系军阀王家烈部一个师,并重新攻克遵义。

在《忆秦娥·娄山关》中,上阕描写的是红军在娄山关进军的战场环境,渲染了一种悲壮苍凉的气氛,并融情于景。下阕则写红军越过娄山关天险之后的豪迈气概,因心情的改变,而觉得娄山关的景色愈发的壮美。

毛主席首先以“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起兴。试想西风劲烈,烟雾茫茫长空中,雁叫伴着霜晨月之景,承上启下再用了“霜晨月”并将词意转向了红军进军。而接下来的“马蹄声碎,喇叭声咽”,则写出了红军的马蹄声杂沓轻急,喇叭声呜呜咽咽,短短八字便渲染了一种沉重的氛围。整个上阕,主要侧重于“景中有我”,是作者的真实感受的外化景象,是作者当时的心情投射在周围景物时所看到的事物,景冷心寒,而这也正是红军当时冬夜行军的真实写照,奠定了悲壮基调。同时,仅以二十一个字,将西风,长空,大雁,晨霜,残月,瘦马,喇叭七个景物完美联系了起来,而且排列有序,词语凝练,景色清美,在声、色、音的结合中,别有一番音律美感。辛弃疾的“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之感 在毛泽东的这首诗的上半阕里得到了完美的应和,堪言英雄苍凉之气难分伯仲。词的下阕中,“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豪气突升,一笔宕开,并不直接写攻占娄山关激烈的战斗,而是指明即便娄山关漫,长路坎坷,红军仍能不畏艰险大步越过。“真如铁”三字,突出了夺取这座雄关的艰难过程,并由“铁”这一物象的坚硬、沉重,艺术地把“艰辛”形象化。“从头越”这三个字则蕴含了无尽的奋发力量。体现了红军在行军途中踏平险阻的无畏与坚强决心。第二个“从头越”主要指越过娄山关的时间。唐代杜甫在诗中写道:“日色赤如血”而毛泽东的“苍山如海,残阳如血”正与此有同种意境。群山苍翠好似无尽大海,而那落日余晖,殷红如血。绚烂的色彩与上阕的暗色调形成鲜明对比,这描写的是当时的真实景色,作者利用时空上的错位,将战前行军、战时惨烈、战后豪情联系起来,描绘了一幅阔大宏伟的壮丽之景,且这博大苍茫之气与李白“西风残照,汉家陵阙”有互通之感。

毛泽东对自己的这首词表现了相当的自信,尤其词中的“苍山如海,残阳如血”两句,明确指出是他“自以为颇为成功”的创造。这在他对自己诗词的评价中,非常罕见。可以说, 这一整首词,是他生涯中的一首极为雄壮的革命战争赞歌。全诗在悲壮的基调上,又多了几分生气勃勃,上下阕的强烈对比,恰恰反映了作者的乐观主义与忧愁思绪,豪情勃发与悲情壮阔交织在一起的复杂情感。同时,毛主席并未在娄山关激烈战斗上过多着墨,而是将笔力重心放在了气氛的渲染上,写了一头一尾与一朝一夕,采取了典型环境和侧面描写方法。预示的未来道路更长且更为艰苦,需要大家勇敢的接受新的挑战。1全词只写了中央红军的一次战斗,却真实折射着红军长征中的一重大历史事件。通篇只有四十六个字的《娄山关》虽然篇幅短小,但气势如虹,雄奇悲壮,寥寥数笔,勾勒出一幅雄浑壮阔的社会革命和社会

1

诗词中的历史——以《忆秦娥*娄山关》为例,张劲,《中国贵州省委党校学报》2014年第2 《毛泽东诗词赏析》,季世昌徐四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10月,201


斗争场面,诗中充满了深刻的哲理,表现了作者面对未来,无论顺利抑或困难,都总有从容不迫的气度和胸怀。

郭沫若曾经对这首诗进行过一番研究,他说明了“西风烈”,不仅是自然界的西风,也隐喻着受着帝国主义支持的敌军力量的相对强大。他用朴实的语言描述了诗作的上下阕——西风烈烈吹起,烟雾茫茫中长空大雁飞起,下着霜的晨月,马蹄声疾疾,喇叭声幽咽,但前行的道路如铁般黑硬,现在我仍有信心向前踏步,从头越,但见苍山茫茫似海,残阳如血美丽。他在点明了上下阕的悲凉气氛的同时,又提到了这首词的创作背景是在遵义会议前后的,将遵义会议作为革命的一个转折点,《娄山关》就是此次会议前后的革命气势的生动反映。他说:“在遵义会议以后,红军又以百倍勇气重新迈上征途。不管面前有多少道铁门关也要雄赳赳气昂昂地超越过去。前途的障碍是很多的——‘苍山如海’。流血的斗争是要继续的——‘残阳如血’。但尽管这样.必然有胜利的明天„„”同时,他用屈原的《离骚》里‘朝搴毗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或‘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来解答了一些人对于朝夕是否仅仅限于一天的问题。2

毛泽东对郭沫若的赏析并不满意,并对此以“解诗之难,由此可见”进行评论。他既表明了这首诗的创作绝不可能在那么短的时间内完成,因为“那天走了一百多华里,指挥作 战,哪有时间和精力去哼词呢”,又说明了此中写景乃是多年景物观察积累而致,直到与娄山关景相遇方成佳句,且这首词是他苦闷多年的豁然开朗而作,有着深沉的情感和丰富的人生阅历,所以可称作是他于长征中的一首佳作。正如他曾在1959年与胡乔木所交流的那样“诗难.不易写,经历者如鱼饮水.冷暖自知,不为外人道也”,写诗已然不易,多年积累方成一句,解诗却因个人经历相异,而显更难。

在电视剧《长征》中,这首诗是随着喇叭声咽《十送红军》中念出的。激烈的娄山关战役之后,红军们相互依持,收拾着狼藉的战场,战火的硝烟尚未消散,天上云彩层叠卷舒,夕阳的余晖照耀着连绵的群山,毛泽东眯缝着眼,远眺前方,身旁红旗迎风招展,耳边喇叭声声幽咽,端的是一幅苍山残阳图,正如毛泽东曾引用的那样“人间正道是沧桑”,这里的景与情完美交融,毛泽东深邃坚定的眼神和眼前悲壮又豪迈的场景为观众提供了极佳的视觉体验,也表明了未来的路尚远,但总有信心“从头越”,是一种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又别有一番悲怆腔调。

毛泽东诗词中大量借用的名句为毛泽东诗词增添了不少艺术光彩。这首《忆秦娥·娄山关》也不例外,虽然没有直接的借用,却化用了不少古诗,并被毛泽东赋予新鲜的隐喻色彩来承载着共产党人的政治图景,它从另—个方面.也表现了毛泽东诗词的艺术性和实用性。毛泽东诗词是用隐喻的艺术形式——诗词、古诗词来表达共产党人政治意向的独特方式,泽东诗词实质不仅是诗意化,更有隐喻化的政治自白和政治呐喊。3

这篇毛泽东的革命词,不仅使社会上产生了一批优秀乐曲,同时,也对当前的青少年仍具有教育意义。首先,这首诗体现了一种音律美。诗人贺敬之评述毛泽东诗词时曾这样说:“毛泽东诗词以其前无古人的崇高优美的革命感情、遒劲伟美的创造力量、超越奇美的艺术思想、豪华精美的韵调辞采,形成了中国悠久诗史上风格绝殊的新形态的诗美.这种瑰奇的诗美熔铸了毛泽东的思想和实践、人格和个性。4诚然,在《忆秦娥·娄山关》的旋律写作中,不仅糅杂了中国诗词的古韵美,而且运用了中国传统的调式写作手法,使音乐具有极强

2

毛泽东《忆秦娥·娄山关》一词的注解修改,散木,《党史博览》2011年第8期, 臧克家.毛泽东同志与诗[J].红旗,1984(2)

.从《忆秦娥·娄山关》——看毛泽东诗词歌曲的文化价值,余宇,科技信息2011年第35期,440

3.诗意化的政治隐喻——论毛泽东革命诗词的政治审美价值,彭自成,理论月刊》2006年第10期,16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76a01ff3f5335a8103d22021.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