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课堂之走进课堂

2022-05-06 16:30:03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重建课堂之走进课堂》,欢迎阅读!
课堂,重建,走进
课程的视角重建课堂

——写在高效课堂狂飙猛进之际

一段时间以来,我们关注的都是在课堂这个阵地上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的地区和学校,有人称基础教育创新改革的1.0版本是洋思中学,2.0版本是杜郎口中学,3.0版本是昌乐二中,4.0版本是新绛中学和聚奎中学,这种版本升级的说法,本身就说明了在教育创新的路上课堂教学的改革总是有孜孜不倦的追求者,这条路是通的。有人亦说,新课程改革已经走到深水区,或者说已经到了攻坚战。喻之为深水区,是指课改初期“大家都受益”的局面已经不复存在,现在面临的是利益再分配;喻之为攻坚战,是指从课程理念到课堂实践,课改最后是否能真正推动中国教育的发展,关键就是课堂的重建了。

当所有的目标的都指向课堂的时候,我们来谈谈课堂重建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首先,应该看到,现在的考试制度虽然给死记硬背的课堂留下了生存空间,但对于有思想的教师和有思想的课堂并没有赶尽杀绝,它们依然有生存的空间,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才有讨论阵地争夺的可能性。

其次,关于必要性,现在是社会“倒推”学校,是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直逼课教学改革。

那么,课堂的重建应该是建成什么样子?传统课堂难道一无是处?而“创新课堂”就百利无一害?或许,要理解课堂的重建,光看课堂的“外貌”还不行,课程的视角来理解课堂的重建,或许能帮助我们找到当下急躁教育改革现象的一些根源。

课程的意义重建课堂,一定要涉及课程理念,其中教学观、师生观是最为重要的。

重建课堂教学价值观。也就是说课堂中所要追求的最有价值和最为根本的目标是什么?叶澜认为,课堂教学的价值的主要内容为拓展学科丰富的育人价值、按育人价值实现的需要重组教学内容、综合设计弹性化的教学内容1。这种教学价值观强调“育人”,可以理解为从“学科中心观”到“学生中心观”。但是,我们必需看到现实中课堂教学价值观双重性的存在,一方面高举课程理念,把促进



1

叶澜:《重建课堂教学价值观》


学生的发展放在首位,而另一方面,极端功利主义的课堂教学价值观左右现实的课堂,以学生记住多少学科知识,以“高分课堂”为实操的目标导向,这种导向下,甚至连“学科中心”都做不到,只是分数中心,只是升学率为中心,讲明白了是以成绩为业绩,以业绩为政绩、商绩(教育产业化了嘛)。这种功利主义的价值观的形成不是教学价值观出了问题,而是教育的价值观出了问题。

面对背道而驰的两种课堂教学价值观,教师的灵魂倍受撕裂,这种无形中的争夺在课堂中时时发生。但是有利于功利主义教学观的评价制度往往会束缚有追求的教师,更会把不知所措的教师推向应试教育的战车。空谈价值观的重建没有任何意义,价值观一定要与监督评价制度结合起来,才能让正确的价值观得以降落在课堂,让接下来的课堂教学过程的重建变成可能。我们看到山东省所倡行的规范办学”就是一种强有力的监督制度,向功利主义教学观开战的行动。

在这里,可以理解为,教育社会的一部分,不能独善其身,但是教育又具有振救社会的独特功能——还是不能放弃。

重建课堂教学过程观。这个问题是指教师需要重新认识课堂教学的过程,去创建新的课堂教学实践。叶澜所倡导的“新基础教育”认为:教学过程的基本任务是使学生获得“主动、健康发展”教学过程中师生的内在关系是师生之间的对话、合作、沟通关系,而“多向互动、动态生成”则是教学过程的内在展开逻辑2。如果说前面的课堂教学价值观是一个相对“静态”的概念,那么,这里的学生主动发展、师生互动就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设计适合的教学活动和学习活动。要实现上面这个动态的过程,教师要通过设计适合教学环节(流程),这才是课堂改变的关键。一般来说,是人的观念指挥人的行为,但实际上,我们可以看到观念与行动的“异步”,正如李付堂老师(山东省青岛市名师培养对象)所说,老师们“较高的专业认可度,较低的责任承担意识”“崇高的教育理想,过于功利的教学追求”同时存在。老师们平时所称言的教学价值观与课堂教学实际行动往往相去甚远,这不只是“知行不一”的尴尬,更是“知易行难”的困境。知其为而不愿为者,是价值观的问题,需要教育、监督;知其为而不能为者,则需要在行动上做更多的指导,这也就是我们所看重的教师行动研究的价值了。



2 3

3

叶澜:《重建课堂教学过程观》 李付堂:《距离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还有多远?》


其实,人的观念是否改变,有时是看不到的,或者会被蒙蔽的。人们能够看到的往往是外在教学活动与学习活动的过程,正如我们在广文中学和昌乐二中所看到的,人们趋之若骛的是整本整本的导学案和热热闹闹的小组合作学习在某种程度上说,教学行为转变了,并不意味着教学观念也变了。由导学案所组织起来的学习内容可以让学生自主地完成大部分学习活动,这样一个似乎以学生为主学习活动方式——我把导学案不称之为一个文稿,而把它以及与它相匹配的预习、自学、探究等学习活动结合在一起,称之为一种学习活动方式。如果说导学案体现了一个“主”学生为主,那么,小组合作学习则更多地体现了一个“动”互动。这种学习活动是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动”的形式包括讨论、展示、提问、评价等等。可以说,有了一个好的导学案和一个被组织得很好的小组合作学习,那么课堂教学改革大业就基本完成了——如果只从形式上看的话。

可是,这种教学行为是不是有可能是一种更大的功利主义的假像?人们有所怀疑。不考察其背后真正的动机,以及驱使动机的价值观的话,很难得出中肯的结论。

当然,如果改革是从价值观、过程观再到活动的设计这样来推进,必是没有问题的。可现实大多是反过来的,人们都抛弃了或忽视了第一、二点,因为观念的形成是一件漫长的事,而观念的改变更是需要时间来破解。大多数人直奔课堂活动设计使得活动设计在没有改变课堂价值观、过程观做判断的前提下强制实行,最后反而有害于课堂变革,而那些正在悄悄发生变化的理念和行动则被泯灭掉了。

这里我想起了刘瑜的一篇文章《给理想一点时间》4

自由主义在整个20世纪被左翼或右翼激进主义围追堵截,以至一度节节败退,甚至今天仍难在民众中扎根扩散,根源也许就在于这个“慢”字。当激进主义向民众许诺立竿见影的变革时,自由主义许诺的只是漫长生长期之后的瓜熟蒂落。要造就翻天覆地的急速变化,激进主义的前提必然是“万众一心”和“同仇敌忾”,从而为一元化权威体制铺平道路;自由主义则意味着人人各自为政,只通过“看不见的手”形成合力。激进主义交给你一个救世主,而自由主义仅仅是将你



4

刘瑜:《观念的水位》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75fde9c8baf3f90f76c66137ee06eff9aff8494b.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