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伪娘”现象探讨幼儿双性化人格的培养

2023-02-23 18:23:11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从“伪娘”现象探讨幼儿双性化人格的培养》,欢迎阅读!
人格,探讨,幼儿,现象,培养
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双性化人格已经成为一种性别角色发展的新趋势。幼儿时期是进行双性化人格培养的关键期,本文借“伪娘”现象的热议之机来探讨有关幼儿的双性化人格的培养。在幼儿双性化教育中,家庭、幼儿园和社会应该充分发挥合力作用,在幼儿教育中要根据男女两性心理发展的规律,用正确的性别角色观念、理想的性别模式标准来实施性别教育,促进不同性别幼儿身心健康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 幼儿 双性化人格 双性化教育

自小沈阳后,“娘娘腔”大行其道,从李玉刚到“快男”选拔中的刘著,很多男孩子以扮女孩为荣,并以此走进大众的视野,而且成为众多“粉丝”追捧的对象,于是“伪娘”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一种社会现象。有人提出,“伪娘”现象是双性化教育的误区,双性化教育随之被推上“风口浪尖”理学研究表明,幼儿时期是进行双性化人格培养的关键期,本文借“伪娘”现象的热议之机来探讨有关幼儿的双性化人格的培养。 一、双性化人格的界定

双性化来源于希腊语的andros(男人)和gyne(女人)。双性化人格的最原始意义源自“双性同体”androgyny,又称“双性共体”“雌雄共体”或“雌雄同体”等,一般用于表述动植物的雌雄同株或一些罕见的生理畸形者。在伴随人类追求性别意识真理性和理想人格模式的过程中,“双性同体”的蕴涵也不断发展变化,并在现代回归中成为诸多学者重视和探讨的对象,除涉及哲学、宗教学、民俗学、文学等不同领域,也涉及心理学教育学的范畴。[1]

双性化人格是指在一个人身上同时具备男性与女性的兴趣、爱好和能力,尤其是心理气质方面具备男性与女性的长处与优点。双性化人格既不是两性的混乱、错位,又不是异性癖,而是一种综合的人格类型,一种兼有传统意义上男女两性人格优点和长处的人格类型。2近几十年来国内许多心理学家进行的研究均揭示:拥有双性化人格的个体较一般个体具有更高的心理健康水平和更良好的适应性,并提倡从幼儿开始培育“双性化”人格。国外,弗洛伊德最早提出了“儿童性别角色双性化教育的必要性”。美国心理学家桑德拉?贝姆指出:具备双性化人格的人有着更积极的归因模式,且具有高水平的自我尊重和更好的可塑性及适应能力,被认为是一种心理健康的理想模式。3 二、幼儿双性化人格培养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幼儿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研究发现,最适合的性别角色模式是双性化的,而不是单一化的。具有双性化人格的个体在承认性别差异的基础上同时具有传统的男性化特质和女性化特质,即在一个人身上同时具备男性与女性的兴趣、能力和爱好,尤其是心理气质方面具备男性与女性的长处与优点。具有这些特质的幼儿性别角色发展的一定程度趋同,使得交往过程中减少了观念不一致带来的人际冲突,这就使他们具备更多与人合作的优势,从而有利于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和发展,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二)有利于幼儿智力的发展。

当人们用新的性别观念来看待发展时,就不会受到传统性别观念的限制,而在更多领域选择自己发展方向,因此个体兴趣爱好和特长就可能得到更好的发挥,从而更好地促进智力的发展。美国心理学家曾对2000余名男女少年儿童作过调查结果发现,过于男性化的男孩和过于女性化的女孩,往往智力、体力和性格发展较为片面,智商、情商均较低。具体表现为:学习成绩较差(特别是偏科现象严重)缺乏想象力和创造力,遇到问题时要么缺少主见要么固执己见,同时也难以自如地应付环境。相反,那些兼有温柔、细致等气质的男孩,以及兼有刚强、勇敢等气质的女孩,却大多智力、体力和性格发展全面,文、理等科的成绩均


较好,而且往往受到教师和同学的喜爱。至于到成人后,兼有“两性之长”的男女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里,往往更能占据优势地位。 (三)有利于幼儿健康人格的形成。 在现代化程度逐渐提高的今天,两性间的距离逐渐缩小,男性可以显现女性的温柔细心,女性也不乏像男性那样的勇敢坚强。这种“既独立又合作、既果断又沉着、既敏感又豁达、既自信又谨慎、既热情又成熟”的双性化人格特征是性别角色发展所要求的,有助于形成健康人格。从此人们将不再局限于男性化、女性化这种两极化的分类框架,而是要平等地看待每一个个体。随着社会发展的进步,双性化人格已经成为一种性别角色发展的新趋势。4双性化观念带来的革命,有利于解脱性别角色刻板效应对幼儿的影响,进一步拓展幼儿的心理和行为表现的范围,从而促进其人格的健全发展。 三、幼儿双性化人格培养的实践

男女性别差异是一种客观存在。幼儿时期是性别角色定型化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幼儿形成的有关自己性别角色的观念对以后选择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活动,形成理想、信念、价值观及自我概念都有很大的影响。我们既要重视他们的不同兴趣、不同需要、不同特长,又要针对不同性别的弱点进行双性化教育5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以从不同层面上有针对性地进行。 (一)宏观层面:树立双性化教育理念。

双性化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性别角色教育模式,它并不是否认性别差异,而是在认同两性差异的基础上,提倡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都应以能否适应环境作为采取某种行为方式的出发点,而不是仅仅从性别的角度考虑,即在认同自身性别的同时也兼具异性的优秀特质,从而能更好地适应多变的社会发展,使人格发展更加完善。在现代社会中,目前大多数家庭和幼儿园在对幼儿进行性别角色教育时不是采取双性化教育模式,而是采取单性化性别角色教育的模式。单性化的性别角色教育是指在性别角色教育过程中,教育者持有传统的性别角色期望,旨在培养受教育者典型男性化或典型女性化特征。例如,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在为孩子购买玩具时,总是不自觉地为女孩买娃娃,为男孩买手枪,我们传递给孩子的也总是男孩就要勇敢坚强,女孩就要温柔文静等信息。这样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往往忽视了女孩子勇敢、坚强、果断等优秀男性特征的培养,忽视了男孩子细心、同情心、善解人意等优秀女性特征的培养。幼儿园、家庭和社会都应该充分认识到双性化教育是最有利于个体身心健康发展的教育模式,在全社会树立起科学的双性化教育理念。

(二)中观层面:以家庭和幼儿园为主阵地进行幼儿双性化教育的实践。

在家庭教育中,家庭是幼儿双性化教育最直接且针对性最强的环节,对于作为家庭主要成员同时也是承担主要教育任务的父母来说,首先应克服自身对性别角色的刻板印象,认识到对幼儿进行双性化教育的必要性,加强对幼儿性别同一性的引导,同时也应该注意发挥家长自身对于幼儿性别认同的榜样作用,如:让幼儿在家庭生活中认识到母亲并不是专职的家庭妇女,也应有自己的职业追求和自己的事业理想,父亲也应该分担一定的家务劳动,等等,从而为双性化教育奠定基础。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鼓励幼儿去参与不同性别的活动,如:让男孩子学会自己洗衣服,让女孩子联系修理自己的小自行车,等等。

幼儿教育中,幼儿园作为幼儿接触社会的第一站,也是幼儿接受双性化教育的重要场所。教师要了解男女幼儿性别差异的表现及原因,主动消除性别刻板认识和行为,既要因性施教,又不能因性别而有所不同。比如,在幼儿都喜欢的游戏活动中,教师可以鼓励幼儿尝试不同性别的游戏角色,如让男孩也参与到“娃娃家”中去照顾“娃娃”,女孩也可以拿手枪、开汽车,让不同性别的幼儿在共同的游戏中相互了解,取长补短,从而促进其性别角色社会化的健康发展。另外,幼儿园教师在为幼儿挑选教材和读物时也应慎重,教材和读物内容应该体现出以男性为主人公的内容和以女性为主人公的内容基本一样多,避免幼儿读物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75ae4311de36a32d7375a417866fb84ae45cc313.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