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父母的武器:功利教育与价值两难》,欢迎阅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父母的武器:功利教育与价值两难
作者:段崇政
来源:《齐鲁周刊》2017年第21期
现代社会,父母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要焦虑。孩子的未来,表征着社会的未来。但与教育本质相去甚远的价值体系依然影响和调配着家庭教育,让为人父母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困惑而动摇。 功利肇始
教育部公布的一份文件中表示:我国将探索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和重点产业人才供需年度报告制度,健全专业动态调整和预警、退出机制,对就业率连续两年低于60%的专业,调减招生计划,直至停招。
我们的孩子从出生开始,就“被功利”,从喝什么品牌的奶粉,新生妈妈开始功利,追逐广告所产生效益,生怕孩子缺乏某种DHA而输在起跑线上。 在这样的社会环境渲染下,教育如何不功利?
功利主义的影响,深入教育系统,诸多的杂志、报纸、网络都提出了“反对功利教育”“中国式教育的最大失败是功利主义”“基础教育应该远离功利主义”等,然而,身处教育功利化呼声漩涡中心的学校,情况又是怎样?
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那么孩子的终点线在哪里?
一份调查显示,目前的教育机构,过早的提前教育,以至于在三年级和初二年级这两个黄金时间段,缺失了学习的动力和兴趣。如果起跑的速度过快,那么他一定坚持不到终点,这个学生的未来,谁来承担?
学生进入学校,面对的依然是功利。以孩子的成绩划分为三六九等,以学习成绩定座位已经屡见不鲜,以学习成绩定考试的考场,更甚之,以学习成绩来区分衣服和背包的颜色。 大学,以专业的就业率来决定这个专业的生死,更功利。实践证明,将就业率与大学专业“生死”挂钩,并没改变高校专业设置不合理的问题,反而催生了就业率造假,况且就业率与专业好坏本就很难挂钩,也会使学校在追逐热门中迷失办学方向。 家长的每一次功利教育,都是和孩子的一次别离
在孩子成长的第一站——家庭中,功利的黑势力也在急剧扮演。甚至可以用一句颇为极端的定论来形容这种现象:功利的父母越多,没出息的孩子也将越多。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一个功利的父母很难保持长远的教育眼光,眼前的利益是他们对教育资源取舍的标尺。有利益,就去做;没利益,就不做。所以,“诞生”了一大批没有教育敏感度的父母,而不懂得“教育慎于始”的父母也比比皆是。
虽然,一个从本位主义角度出发的父母自认为是对孩子好,但是一个没有教育预见力、判断力的父母,是不会把孩子教育好的。因为他可能只会照搬别人的教育经验,可能盲目地赏识孩子,可能对孩子有过高的期望,可能用与其他孩子比较的方式去激励孩子,可能崇尚“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教育理念”,可能会送孩子去昂贵的早教中心,可能对孩子进行超前教育,可能打算把孩子培养成“神童”,可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下一个“郎朗”,可能希望孩子一夜成名,可能希望孩子在各种真假难辨的才艺大赛中显露身手,可能拿金钱去奖励、激励孩子,甚至让孩子去做公益也是有功利目的的……
父母的功利心,几乎在教育孩子的每一件事上都表露无遗。
父母可能不知道,照搬别人再好的教育经验,自己也成不了“狼爸”“鹰爸”“虎妈”“猫妈”,也复制不出“北大兄妹”“哈佛女孩”;父母可能也不知道,“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根本就是一个谬论、一个伪命题;他们还不知道,市面上一些从事“早教”工作的人可能只懂教育产品、教育产业,父母更不知道,一夜成名对孩子的成长可能是一种灾难,因为“少年得志大不幸”;父母甚至也没意识到,让孩子做公益就是为了“加分”,就是為了“获得表扬”,就是为了能通过“爱心考评”,就是为了让孩子“感受到优越感”,这恰恰玷污了孩子纯洁的心灵……一切都表明,看似异常精明的父母,在教育孩子这件事上,其实是那么的盲目、无知。 功利的教育,比不教育更可怕。
有这样一道选择题:孩子的分数从98分提到100分重要,还是教孩子学做人的道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重要?不知道有多少父母会选择后者。 功利与价值两难:教育最大的“梗”
当下的教育体制一直为人们所诟病:负担过重,唯分数论,重知识、不重能力的培养……最终“炮火”都集中在一点——应试。 但,应试就一定要背这个黑锅吗?
清华大学教授鲁白认为,中国的教育问题不是、至少不完全是应试的问题。在特定情境下,教育的批判者,正是教育问题的制造者。急功近利的心,缺乏诚信的文化,是教育最大的“梗”,而这,与每个人相关。
多少年来,中国老百姓一个强大的共同信念是,高考是一决胜负的“生死场”。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为了在高考胜出,就得上好的高中;为了上好的高中,就得上好的初中,中考也得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拼分数;为了上好的初中,就得上好的小学;为了上好的小学,就不能输在起跑线上。于是,孩子从上幼儿园开始就背上了沉重的负担。
那么,如果没了“一考定终身”这回事,问题不就解决了?一直以来,这都是个两难的选择。果真取消了考试,那用什么替代手段来进行考核和选拔呢?
鲁白曾经提出借鉴美国的做法——美国高中生可以多次参加“高考”,取成绩最好的一次。还可以学习美国大学招生时的考查方式,除了看成绩单、推荐信和面试,还看学生在课外活动、社区服务中的表现,以及过程中展现出来的领导能力,同时也会考查学生的才艺,音乐、美术、体育等。
一旦大学的招生标准变了,高中的教育目标会跟着变;高中变了,初中、小学也跟着变。这样一来,就能把学生的全面发展放在教育的首位,而不是只关注分数。
然而,当年在美国的中国留学生因作弊而被判刑的消息传至国内时,我们听到的惋惜声竟然多于谴责声。当为达目的而背弃诚信成为一种可被社会理解的行为时,其实每个人都沦陷了。
所以,中国的教育问题不是、至少不完全是高考的问题、应试的问题,因此也就不能靠,至少不能完全靠政府、靠教育部去解决。中国教育的根本问题出在我们自己身上,出在我们每一个人身上。
或许很多人都已经忘了,教育的本质不是让孩子将来赚到多少钱,而是成为怎样有价值的人。
然而,在现在的社会背景里,我们敢这么教育吗?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7575a85b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f19bcc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