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意识形态的主要内涵和特征》,欢迎阅读!
意识形态的主要内涵和特征 主要内涵
意识形态一词出现之初,是一个纯粹的学科名词,无涉于价值判断。1796年,法国哲学家特拉西把意识形态定义为“观念的科学”,是一种哲学研究。在文义上,ideology一词是由“观念”(idea和“学科”(ology两字结合而成。特拉西尝试探索内在思维和观念的起源,希望意识形态此学科最后能和动物学、生理学一样,享有同样的学科地位。
一开始,意识形态一词并不引起很多人的注意,在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用“意识形态”来概括“道德、宗教、形而上学等精神现象”后,该词才在东方流行起来。与此同时它的内涵和指涉陷入了混乱的状态:大多数学者都从功能主义角度出发对它进行定义,使得它越来越偏离特拉西的原意。许多学者将它同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和文化认同联系起来,指涉人类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各种价值凭依,而为了实现统治,这种凭依可以是扭曲事实的。
马克思、恩格斯将意识形态看成“虚假的意识”与“观念上层建筑”。“意识形态”意指系统地、自觉地、直接地反映社会经济形态和政治制度的思想体系,是社会意识诸形式中构成观念上层建筑的部分。马克思所理解的意识形态是具体社会中人对物质实践的一种理解和把握,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这种理解和把握总是不可避免地带有局限性——即“虚假性”。从意识形态的功能上看,它们都在真实地维护自己的生产关系、既有的社会秩序和剥削利益。意识形态主要是受阶级性制约的观念形态,也可以说是反映阶级的社会利害关系的思想体系,是一种自我欺骗或欺骗他人的思想观念或理论体系,是一种虚假的、颠倒的意识,是对颠倒的现实的反映。它的主要任务就是维持统治阶级的统治——它的目的不是揭示现实生活的真相,而是竭力把这种真相掩藏起来,以维护它所支持的统治阶级的统治。
曼海姆试图将社会意识形态和意识形态的原貌区分开来,于是就有了“知识社会学”。曼海姆对历史上出现的各种“意识形态”内涵和指涉进行整理和分析后指出,存在着两种意识形态类型:与阶级利益相关的特定意识形态和与价值无涉的总体性意
识形态。特定意识形态就是社会意识形态或国家意识形态,而总体性意识形态则并不包含对弄虚作假的怀疑,它是在不考虑其动机形成的情况下,对某个时代或者某个社会群体在特定社会情境中形成的特殊思想进行形式色彩的功能分析,以及对精神之诸结构性差异进行客观描述。尽管曼海姆企图将总体性意识形态与特定意识形态相分割,去掉其政治性和工具性,但总体性意识形态的分析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到利益格局的分析,因此这种分割是不成功的。
约〃埃尔斯特对意识形态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他认为一种意识形态是一组信念或价值观,它们可以通过某一社会集团的地位或者利益得到解释。而这种信念或价值观隶属于某种更为一般化的、有偏见的信念群。他认为马克思从功
能的角度来解释意识形态的出现和传播。这种功能解释的主要观点是,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契合于现存的社会结构、经济结构和统治阶级的利益并具有为之服务的功能,有此而得以出现和传播,最终成为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从这里可以看出,马克思的意识形态观点是一种歪曲的意识、虚假的意识,为了阶级统治而不惜扭曲现实的意识。约〃埃尔斯特认为对意识形态的定义应该是非功能主义的。他把意识形态看成是精神实体,并且否定了它的制度性定义,这种定义把意识形态看成是体现出某些信念或价值观的制度性的实体。
我认为不应该从功能主义角度出发对“意识形态”进行定义,而应从意识形态的内涵和本质来定义它。特拉西把它定义为“思想的科学”、“观念的科学”,其目的是要研究认识的起源、界限和认识的可靠性程度。因此,我认为“意识形态”属于哲学研究的范畴,是指一定历史时期内某一社会群体大部分成员认同的价值观念。它表现的是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不涉及任何价值观正误的判断,更不会因阶级利益的冲突而扭曲现实。
基本特征 一、真实性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75580a54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1665b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