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巘的书学思想

2022-09-12 04:08:32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梁巘的书学思想》,欢迎阅读!
思想,梁巘的
梁巘的书学思想 ⊙夏长先

内容提要:梁巘是清代乾隆年间著名的书法家、书法理论家,《评书帖》是其书法理论的代表作,《承晋斋积闻录》是其后学所辑理论文集,许多研究把梁巘的书学思想归结为“重执笔”和“尚劲健”。笔者认为,梁巘书学观涵盖诸多方面,其批评观、帖学观、学书观更值得探讨。

关键词:梁巘 书学 思想 观念

梁巘(1710年——1788年后),字闻山、文山,号松斋,又号断砚斋主人;祖居亳州。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敕授文林郎壬午科举人,由咸安宫教习转任湖北巴东县知县;寿州(今安徽寿县)循理书院山长(院长)。其在书法上的成就远大于政治,他与乾隆年间的张照、王澍、刘墉、王文治、梁同书齐名,为清代著名书法家之一。当时与梁同书并称南北“二梁”(巘曰“北梁”,同书曰“南梁”

梁巘的书学思想集中体现在《评书帖》与《承晋斋积闻录》中,笔者认为,其书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 执笔观

《评书帖》文约理瞻,多发前人所未发,具有独特的理论价值。文中有许多关于书法学习要领的论述,颇宜后学。《评书帖》开篇即是“执笔歌”。从中我们不难看出梁氏关于“笔法”的诸多观点:

其一,强调执笔的重要性。“执笔功能十居八”正是赵孟頫“用笔千古不易”延续。 其二,破析执笔方法。“一管分为上下中,真字小字靠下拢,行书大字从中执,草书执上始能工。

其三,强调执笔姿势。“大指中指死力掐,圆如龙睛中虚发,食指名指上下推,亦须着力相撑插。禁指无用任其闲,手背内坎半朝天,始能沉着坚而实,个中精力悟通玄。笔管上向怀中入,下截笔锋向外出,腕力挺住不须摇,转运全在肘力熟。悬腕悬肘力方全,用力如抱婴儿圆,勿令偏窄贴身边。总之执笔功期远,紧要着力力无浅,古人有言良不诬,抉破纸兮撮破管。(以上均见《执笔歌》

其四、讲究选笔。用硬笔,须笔锋揉入画中;用软笔,要提得空。用软笔,管少侧,笔锋外出,笔肚着纸,然后指挥如意。用硬笔,管竖起,则笔锋透背,无涩滞之病。《评书帖》 其五、宣扬笔法传承。“董公其昌传执笔法于其邑沈公荃,荃传王公鸿绪,鸿绪传张公照,照传何公国宗,国宗传白下梅君釴。《评书帖》

其六、注重指法。执笔大、中、食三指宜死,肘宜活。低则沉着,高则飘逸。《评书帖》 其七、阐述笔法对风格的影响。“褚书提笔空,运笔灵,瘦硬清挺,自是绝品。„„汪退谷得执笔法,书绝瘦硬,颉顽得天,诸子莫及。《评书帖》

二、审美观

梁巘的书法审美意识主要体现在以下五方面:即劲、苍、清、瘦、骨。在《评书帖》中,有关“劲”的论述最多。“劲”即“劲健”,本是一种强劲有力、壮健宏伟的风格“劲”既要求书法刚劲挺拔,又要注重筋骨。 如:“欧书劲健,其势紧。柳书劲健,其势松。“颜不及欧,欧以劲胜,颜以圆胜。“张瑞图书得执笔法,用笔劲健。 “何义门未得执笔法,结体虽古,而转着欠圆劲„„”“予用软笔七八年,初至京犹用之。其法以手提管尾,作书极劲健„„”

“苍”有苍劲、苍老之意,多指笔力、墨色。 《评书帖》中有关“苍”的论述如下:


“书对联,宜遒劲苍古,勿板滞过大,忌流丽而不庄。“不得执笔法,虽极作横撑苍老状,总属皮相。“文衡山好以水笔提空作书,学智永之圆和清蕴,而气力不厚劲。晚年作大书宗黄,苍秀摆宕,骨韵兼擅。“张得天书早年学董,中晚年学米,遂成一代大家。只执笔是入门正耳,然劲健不粗野,有含蓄,极苍秀。《承晋斋积闻录•名人书法论》中也有关于“苍”的描述:“王觉斯、张二水字是必传的,其所以必传者,以其实有一段苍老气骨在耳。 “清”跟“浊”相反,我认为,还是在于“用笔”问题。“清挺瘦硬”是梁巘等力矫清前期董(其昌)、赵(孟頫)之书风靡天下的审美主张。《评书帖》中有关“清”的论述,如:“褚书提笔空,运笔灵,瘦硬清挺,自是绝品。《萧府君》瘦劲清挺,其硬处过《砖塔铭》,而逊其妥适,较《李文墓志》亦不及。 “瘦”,即瘦硬,“瘦”则有筋骨毕现。 “书大字,笔锋须瘦硬,落纸时极力揉挫,沉着而不肥浊,否则肥浊矣。观东坡《荔子丹》、山谷《戏赠米元章帖》,皆瘦硬笔所书,故或提或按肥瘦如意。《评书帖》“汪退谷得执笔法,书绝瘦硬,颉顽得天,诸子莫及。《评书帖》“薛曜书瘦硬,开山谷之门。《评书帖》)至于如何瘦硬,还是用笔中的“选毫”用硬毫的问题。

“骨”乃骨气、骨力。“书法趋骨力刚健,最忌野。《承晋斋积闻录•学书论》“文衡山好以水笔提空作书,学智永之圆和清蕴,而气力不厚劲。晚年作大书宗黄,苍秀摆宕,骨韵兼擅。《评书帖》“学古人,须得其神骨,勿徒貌似。《评书帖》

三、批评观

梁巘的批评观很独特,也很直白,重在笔法,涵盖其他。 首先,他的批评内容丰富。如对笔法的批评。“元章书,空处本褚用软笔书,落笔过细,钩剔过粗,放轶诡怪,实肇恶派。《评书帖》“王良常未得执笔法,转学欧字,匾削浮弱而乏圆劲。《评书帖》)如对结字的批评。“子昂书俗,香光书弱,衡山书单。《评书帖》如对书风的批评。“晋尚韵,唐尚法,宋尚意,元明尚态。《评书帖》)如对碑帖的批评。《职思堂帖》不佳„„”《评书帖》“东坡《黄州寒食诗》最佳。《评书帖》)如对书家的批评。“孙过庭书多滑。《评书帖》“衡山小楷初年学欧,力趣劲健,而板滞未化。《评书帖》 其次,他敢于面对“时人”“何义门未得执笔法,其字转折不圆劲,而结体尚古,有书卷气。《承晋斋积闻录•名人书法论》何义门,即何焯,字润千,学者称其义门先生,与笪重光、姜宸英、汪士鋐并称为康熙年间“帖学四大家”。梁巘面对“名人”如此,面对“周围”的人亦然。“至凤阳府程绍栋、庐州府黄道日、寿州刘之治、张士泽,或学怀素,或学王铎,看去似苍瘦,似飘逸,然不得执笔法,总是隔膜,愈学愈不是耳。《承晋斋积闻录•名人书法论》

其三,他勇于自我批评。“余廿年前学赵松雪书不能似,近学李北海《云麾碑》,笔稍稍立得住,或以为似赵,盖松雪初学二王,晚年碑版,实脱胎于李,而余仅学其貌不特不能似李,亦岂能真似赵乎?壬寅秋,与张泽万书屏有余幅,并赘数语,以志吾愧。《承晋斋积闻录•自书论跋》

四、帖学观

梁巘的帖学观首先表现敢于否定古人及名帖上。《戏鸿堂》赵文敏《雪赋》,遒整似季海,是唐人结构,非本色书也。《评书帖》)梁巘书宗“二王”,对赵孟頫书法研究颇深,所以对赵的《雪赋》帖直陈流弊。 其次表现在独特的鉴赏眼光上。《宝鼎斋》董字,刻手不精,规模神气俱失,内惟临《乐毅》有唐人笔意,非平日本色书。《评书帖》)这里涉及到书家与刻手问题。一流的书家,三流


的刻手,只有“透过刀锋看笔锋”了。

再次,表现在对秦汉碑版的认识上。梁巘书法为“二王”一脉,虽以工李邕书名世,但他并不一味地否定秦汉六朝碑版,这也说明,清乾嘉时期碑学正处于发蒙期。《孔羡》《白石神君》、魏《受禅》《上尊号》诸碑,险劲遒迈,转折皆方,锋棱俱出,开唐人八分门仞。汉人八分,神韵浑沦,有飘逸之致;魏人八分,则险劲遒迈,力趋精刻,轩金截铁,锋骨凛然。《孔羡》等碑,险劲处开欧、李之门,故知古人生辣横撑,皆非无本而然也。《承晋斋积闻录•名人书法论》

其四,主张碑帖互融。明末清初,帖学盛行,正所谓“满朝董赵,竞相香光”。梁虽专工帖学,但鼓吹碑帖结合。“草参篆籀,如怀素是也;而右军之草书,转多折笔,间参八分。楷参八分如欧阳询、褚遂良是也;而智永、虞世南、颜真卿楷,皆折作转笔,则又兼篆籀。以此见体格多变,宗尚难拘。《承晋斋积闻录•名人书法论》

五、学书观

1、选帖。孙过庭《书谱》说:“初学分布,务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学书应从平正入手,书法教育更应遵循这个原则。梁巘在书论中推选了许多初学者入门的法帖。《出师颂》横平竖直,钩点挑剔,一丝不走。吾等学书以此为圭臬,则无失矣。右军《十七帖》亦此法。《承晋斋积闻录•古今法帖论》对于米芾书法,梁认为,初学者应慎之又慎。“勿早学米书,恐结体离奇,坠入恶道。《承晋斋积闻录•评书帖》 2学书次序。指的是关于年龄问题。不同的年龄段应学不同的内容,这或许就是“因人施教”,用现在的话来说,即体现“人文精神”“吾少年学苏、米,意气轩举,多有欺人之概,晚年结构渐密,收束自然,往往近赵,而不知者以为降格。《承晋斋积闻录•执笔论》“古人于书,大抵晚岁归于平淡,而含浑收敛,多若不经意不用力者,无复少年习代矣。《承晋斋积闻录•古今法帖论》 3、规矩。“规矩”即心态问题。学书应从点画、结字入手,从平整开始,应克服心浮气躁、朝秦暮楚的现象。“学书一字一笔须从古帖中来,否则无本。早矜脱化,必面规矩。初宗一家,精深有得。继采诸美,变动弗拘。斯为不掩性情,自辟门径。《承晋斋积闻录•学书论》“吾等学书,若不循规矩,则潦草率意,便无长进,米字之不可早学者此耳。《承晋斋积闻录•学书论》

4、取法。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取法名家,取法名帖是医手、医眼的良方。所以梁巘说:“学书须步趋古人,勿依傍时人。《评书帖》

5、功力。书家的功力涉及到“天资”与“勤奋”两方面。梁同书在《答张芑堂书》中说:“学书有三要:天分第一,多见次之,多写又次之。”杨守敬《学书迩言》又增二要:“一要品高,品高则下笔妍雅,不落尘俗;一要学富,胸罗万有,书卷之气,自然溢于行间。”梁巘认为:“工追摹而饶性灵,则趣生;持性灵而厌追摹,则法疏。天资既高,又得笔法,功或作或辍,亦无成就也。《承晋斋积闻录•学书论》“学书忌浮论而无实功。‘爱而不学知不真,学而不笃得不深。《承晋斋积闻录•学书论》 6、博与约。所谓“博”,即字外功夫。所谓“约”,即自成一家风格。书史上虽有一意孤行者,但很多被后人诟病。 “学书如穷经,先宜博涉,而后反约。不博,约于何反?”《承晋斋积闻录•学书论》

通过以上梳理,梁巘书学观点基本得以廓清。从《评书帖》与《承晋斋积闻录》中,我们不难发现其中的许多相同之处。如果用“言简意赅”来形容《评书帖》,那《承晋斋积闻录》就可以用“分门别类”来形容。《评书帖》是后人的总结《承晋斋积闻录》更像学生的课堂笔记,有些史实缺乏其真实性。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751be9febaf3f90f76c66137ee06eff9aef84917.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