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人际关系心理学》论述题》,欢迎阅读!
《人际关系心理学》论述题 第一章 绪论
1、试述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的区别和联系
(1)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能混为一谈。人际关系作为角色间的一种社会关系和其他任何一种社会关系一样,必然受生产关系的制约,还要受其他社会关系的影响,因而应该把人际关系置于社会关系中加以考察。同时,也应看到,人际关系是社会关系真正的实在现象。
(2)人际关系和客观社会关系是同时产生的,人际关系一开始就受到社会关系的制约影响,社会关系存在于人际关系之中。当然,社会关系同人际关系是两个级别的概念,具有不同的理论概括力。社会关系强调现实关系的整体方面,非个性方面,而人际关系则更多地从个体、个性方面来表现现实方面。人际关系是在社会关系的基础上形成的,但并不是一回事。社会关系是社会学研究的对象,它一方面研究人与物的关系;另一方面,社会关系还包括意识形态的关系,主要有法律的关系、道德的关系,等等。而人际关系则是人与人直接的心理关系,它受社会关系所制约,是社会关系的反映,但却具有某种相对的独立性。
2、试述人际关系的发展过程
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发展过程既包括正向的发展,又包括负向的发展。具体地说:包括良好人际关系的发展过程和人际关系恶化的过程。
(1)良好人际关系的发展过程。从人际关系由浅入深的发展历程来考察,一般可以把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注意阶段。即由零接触过渡到单向注意或双向注意的定向阶段,这是人际关系的准备阶段、起步阶段。第二,接触阶段。即由注意逐渐向情感探索、情感沟通的轻度心理卷入阶段转向,此时开始建立初步的心理联系。第三,融合阶段。即由接触而导致情感联系不断加强,心理卷入程度不断扩大,进入稳定交往阶段,这标志着人际关系性质已经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
(2)人际关系恶化的过程。根据人际冲突和内耗的性质和程度,可以把人际关系的恶化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冷漠阶段。指交往的一方把交往视为一种负担,在心理上形成一种压力,并伴随交往活动而产生一种痛苦情绪体验。第二,疏远阶段。交往者在痛苦情绪体验的基础上,进而产生一种对交往双方人际关系的厌恶反感情绪。第三,终止阶段。交往双方冷漠、疏远的必然产物和符合逻辑的推论便是结束这种人际关系,双方处于完全失去联系的状态。
第二章 人际关系的研究、理论与方法
1、试论霍桑实验的结论,并对其做一简要评论
梅奥和其学生所做的霍桑实验包括照明实验、福利实验,群体实验和态度调查。实验结果表明:人们在工作中得到的物质利益对于调动人的生产积极性只有次要意义,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调动人们的劳动
积极性具有决定性作用。具体说霍桑实验得出了以下 (3)需要的满足次序是从低级到高级,如有颠倒几点结论:
或超越的情况,也是正常的。这是因为人的个体和 (1)霍桑实验认为,人是社会人。影响人际活动教育在发挥作用。
积极性的因素,除客观物质条件外,还有社会心理因 (4)每个人都有具有七种需要,只不过在不同时素,人际关系的影响尤其明显。(2)劳动生产率的提期,不同年龄阶段,所表现出来的各种需要的强烈高或降低取决于人际活动的积极性。 (3)工人生产程度不同而已。
量的多少是由社会规范决定的。这些规范是在人际关 在需要层次论中,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低层次系中自发形成的。(4)企业中除了正式组织外,还存需要和高层次需要,低层次需要是人和动物所共有在非正式群体,它与正式群体是相互依存的,对劳动的,高层次需要是人所特有的,高级需要的实现与生产率的提高有很大影响。
个人形成有关联,这与传统心理中人兽不分形成了 霍桑实验的缺陷在于其对实验的假设是不全面、鲜明的对照,是难能可贵的。同时,马斯洛把需要不完整的,而且实验过程中有政治和阶级偏见。但是看成是一个多层次多水平的系统,而提出了逐步实霍桑实验有其积极意义,霍桑实验开辟了人际关系研现的观点,这对我们的实际工作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究的一个新的领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对后人的但是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仅仅指出了需要层次间的研究工作有启发和帮助。尤其是人际关系的活动的积相互关系,而忽视了层次之间的斗争,没有指出人极性研究,可以说是这一研究的奠基石。从客观效果的需要的实质和社会性;他的研究对象是经过选择上看,这一研究成果的推广,也确实提高了工人的劳的特殊人物,这就使结论缺乏全面性和科学性;同动生产率,对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有所裨益。 时过分强调人的价值是先天潜能,对社会生活条件 2、试述社会交换论的主要观点及其局限性
重视不够。马斯洛认为高级需要只有在低级需要得社会交换论是与霍曼斯的研究工作有关,其思到满足后才能实现,否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因此想基础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强化原则、经济学原则不能把这个层次理论看成是一个绝对的模式。 和对策论思想。特点是以奖赏和代价来考察人与人 第三章 态度及其转变
之间的交往待业。社会交换论的主要观点如下: 1、论述影响态度形成和发展因素。
(1)社会交换理论认为人际交往活动具有社会态度形成和发展的影响是极其复杂的,它是个性。人的交往活动实际上是一种直接的、随机发生人同别人、个人与群体交互作用的复杂过程。影响的交换活动。
态度形成和发展的因素主要有:(1)人际影响。个 (2)这个理论认为各种交往关系都有会涉及谋体在社会生活活动中,同伴的影响力是不可低估的。划者的报酬和代价。
人际关系对态度有着一定的制约作用。 (2)个性 (3)这个理论认为交往中存在着一种“分配上的心理特征。社会所给予的奖励或惩罚对人们态度的公平”原则,这是与他人交往活动后的心理体验。 形成与发展有影响作用,这种影响反映在个体心理 评价:这个理论把人与人的交往降低到动物水特征上。个性心理特征影响人际吸引与喜欢的程度。平,忽视了人的社会性,把人们之间的复杂的关系(3)社会群体与社会组织。个体参与的社会群体与简单化,用单一理论来解释复杂的现象,把人与人社会组织对态度的形成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许多之间的关系看成是赤裸裸的交换关系,贬低了人类人建立了新的态度,是因为他面临一个新环境,加社会中人与人的关系。这是缺陷。另一方面,这个入一个新群体与新组织。
理论概念表述明确,可操作性强,强调了人与人的 2、结合实际,论述态度转变可以采取哪些方法?平等关系、交往中的平衡关系,这些观点对后来的(须结合生活实际加以论述)
人际关系研究是有启发的。 (1)参与活动法。参与活动要求人们通过活动来3、述评需要层次理论
改变自己的态度。人们的态度往往在交往中体现出需要层次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来,并在交往中得到别人的启发和教育,从而改变。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七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 (2)登门拜访。这种方法认为态度转变必须逐步需要、友爱归属需要、尊重需要、认知需要、审美提出要求,从一个小要求然后向大请求过渡,从而达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需要层次论的主要观点如下: 到彻底改变态度的目的。
(1)人最迫切的需要是激励人的行为的直接原 (3)团体规定论。群体所具有的公约、规章、准因和动力;而某一时期内最重要的需要的强烈程度,则等可以有效改变人们的态度。这一方面是因为个体取决于这种需要的需要层次序中的位置,以及低于有一种力求正确、力求安全的需要,另一方面是因为这种需要是否得到满足。
个体具有有依赖性、自卑自恋。这样,我们就可以利 (2)需要的激励处于一种动态水平中,它依次用群体的纪律来要求各个成员,使他们改变态度,与逐渐发展变化。当前最迫切的需要决定着人的行为。群体保持一致。
当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后,就上升到较高层次的 (4)全面宣传法。一般来说,要改变个体的态度,需要。只有高级需要的满足,才能产生令人满意的既要进行积极方面的宣传,又要进行消极方面的宣主观效果。
传。把正反两方面的宣传结合起来,有助于改变人们
1
的态度。
(5)沟通信息法。这里的沟通信息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对个体进行信息传递,二是对大众进行信息传递。
3、论述态度转变中的沟通要素。
(1)沟通者。 沟通者因素对态度转变的影响涉及可信性(包括权威性和动机)、睡眠者效应(沟通的说服力随着时间而变化)、类似性(信息由一个与听众相似的人来传递)。
一般来说,如果沟通者具备这样一些特征,例如它说得在行(是一位专家或权威),说得中肯(没有别有用心的动机),说得动听,或是一位听众喜欢的人,都会增加改变态度的效果。
(2)沟通内容 A.利用情感:可能利用好感或恶感来改变态度。
B.组织沟通:理解材料、论证、呈现材料的顺序、引出结论的不同方式可以引起不同的态度改变。 (3)沟通对象。
A.与听众的态度的差距及可信性因素的影响:沟通者与听众的观点在中等程度的差距上可以产生最大的态度改变,但这一点也随可信性的增高而增大。 B、让听众承诺:公开讲述过的态度与私下保留的态度更不容易改变,登门槛技术可以促进态度改变,通过参照群体来承诺能促使态度改变。
C、个性因素:具有“可说服性”、自尊较弱的人的态度较容易改变,个性和社会情景是相互作用的。 第四章 行动与态度 结合实际,论述认知失调理论可以应用在哪些方面。
认知失调理论的应用范围很广。认知失调理论在心理治疗、儿童教育、消费行为和决策等方面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1)心理治疗.认知失调理论中对努力理由所作的研究认为,从事一项活动所付出的努力越多,个体会觉得这些活动越有价值。因为对心理治疗的承诺和对治疗效果的相信是心理治疗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所以转变原有不信任的态度是极为重要的。因此,设计一些治疗程序,使被试相信某种治疗是需要努力的,就会增强治疗的效果。 ( 2)儿童教育。 我们在不足障碍研究的部分中讲到,当我们用温和的劝告时,儿童的已有态度同行为产生失调,已有的态度会得到改变,从而使我们所教育儿童应当树立的正确态度得到内化。这启发我们,在儿童教育方面不能采取粗暴、严厉、威胁,甚至打骂的方法 ,否则其结果适得其反,不利于转变儿童的消极态度,而循循善诱,耐心说服更为有效。
同时,在诱导服从研究中,我们知道当完成于原有态度相反的某一特定行为的诱因较小或较弱时,个体往往会体会到认知失调,表现出一种与行为相一致的态度。因此,在过分的充分理由存在的情景下,它可能会破坏一种重要行为的内在价值。这在儿童教育中可以给我们很大的启示。
(3)消费行为。认知失调理论指出,与行为有关的
过分的充分理由会具有与希望相反的效果。因此,以提供优惠券或以优惠价为特征的广告和推销活动实际上减弱了顾客对于提供优惠券的那些商品的依赖。 从决策后失调来看,由于在两个相近的商品中进行选择,会产生购买后失调,即选中商品的缺点和未选中商品的优点,同选中商品的优点和未选中商品的缺点之间产生失调。减少失调的一种方法就是主动追求信息,来证明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精明的厂商和商品推销员会抓信这个时机,一旦顾客买了这个商品后,随即以各种方法将有关这个商品的资料及时地送到顾客手中,使顾客更坚信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并发展成为所选择商品的一种更强烈的积极态度。 (4)决策。决策失调在其他很多条件下也存在。一个人在数个被择方案中选中一个方案,作出了决定。当实行了这个方案后,发现它是一个拙劣的方案,但他往往会坚持自己作出的决定,而且还常常把大量时间、精力和资源投入到导致失败的行动过程中去,这种现象称为“承诺升级”。“决策升级”现象的原因其实就是决策后的认知失调。对于这种现象的避免,认为可以让管理人员把开发一个项目或设计一个项目交给一个小组,而把执行这个项目交给另一个小组,这样就比较能避免“承诺升级”。 第五章 印象形成
1、论述印象形成过程是存在的效应和偏见。
(1) 优先效应。 优先效应,也称为首因效应,指的是在信息呈现顺序中,首先呈现的信息比后来呈现的信息在印象形成中有更大的权重。因此,在对人的知觉中,留给人们的第一印象是十分重要的。 (2)新近效应。 新近效应,也称为近因效应,即我们所获得的最新的信息会对于形成的印象有强烈的影响。对他人知觉的顺序效应也与人际交往的时间和熟悉程度有关。在两个陌生人之间的初次接触,优先效应起的作用大一些,随着交往次数的增加,彼此比较熟悉或已成为朋友,新近效应可能有更大的影响。
(3)晕轮效应。 通常,一旦我们对另一个人形成了一个大体的印象后,我们往往会以与这种印象相一致的方式去估价他所有的特征或特点,这就叫做晕轮效应,也称为光环效应。在实际生活中,“晕轮效应”常常使得人们对其他人产生偏见,如教师对“好学生”和“坏学生”的偏见。所以,“晕轮效应”值得我们警觉。 (4)定型。定型是认为某个特定社会群体的所有成员拥有同样的某些特质或特点的信念。它能强烈影响个体加工输入的社会信息的认知架构。定型发生在各个不同的种族、民族、性别、职业、年龄、地域、心理疾病、癖好、毕业的学校等方面。
(5)自我实现预言。所谓自我实现预言是指,人们能够使得其他人按照人们对这些人的期望来行动。关于这个现象的经典实验是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所做的实验。显然,在这个实验里,教师创造了一种他们期望找到的人,教师的期望以某种方式在学生身上得到了验证。
2、结合实际论述印象管理的作用
(3)一致性反应信息利用不足偏见。 研究表明,印象管理使得一个人在不同的场合,对不同的人们往往忽视一致性反应的信息,即对一致性反应信人作出不同的自我表现。有人认为印象管理是“墙头息利用不足。一致性反应信息利用不足偏见产生的原草”、“变色龙”、“伪君子“,认为人没有必要去控制他因:一是基础概率信息的抽象性。人们喜欢相当具体、人对我们的印象。其实不然,印象管理在人际关系中生动的、比较独特的事情,而往往忽视非常抽象的、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空洞的、统计类型的信息;二是人们认为直接信息要 首先,印象管理是社会交往的一个基本事实。任比抽象信息更可信,因此过分使用了独特的、具体的何人都在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进行着印象管理。例如教和生动的经验,赋予它普遍的意义,而对一致性反应师。在家里可能是妻子、母亲,而在单位就是教师。信息利用不足。
在学生面前就必须有为人师表的样子。她不可能采取 2、结合实际,试述归因理论怎样应用于实际
老师的角色对待家里人,这说明我们每个人都有在进 (1)心理健康。 我们在韦纳的成功和失败归因理行着印象管理,而且我们会以多种多样的方式去影响论中了解到,人们具有的许多问题明显地取决于他们我们的公开形象。印象管理显示了人们社会适应能力对消极事件的解释,而不在于消极事件本身。因此,的提高。
如何解释消极事件与心理健康有密切关系。如果个体 其次,印象管理有助于维护我们的真面目,使他的问题处于归因的情况下,归因训练对心理健康是有人了解我们的真实意图、心理特点和个性。尤其是当帮助的。归因训练的一个办法是引导个体改变对失败别人对我们有所误解的时候,我们凭借印象管理,可因果的归因,把稳定的、内在的原因改变到外在的、以纠正这种误解。
不稳定的原因,如运气等。归因训练的另一个方法是 第三,印象管理能使我们在现代社会里更快、更引导个体把原因归于可控制的、不稳定的、内在的因富有弹性地适应不同人们的角色要求,使我们针对形素,如努力。
形色色的环境作出恰如其分的自我表现和社会行为。 (2)绩效评价。 绩效评价是评定员工过去成绩的 但是也确实存在这样一些人,他们善于掩饰,善过程。在归因对绩效评价的作用在于:一是它影响了于见风使舵,以虚伪的面目欺骗人。这是对印象管理管理人员对下属的评定;二是影响了管理人员对下属的消极运用。因此,需要明白印象管理无所谓好坏,提供的反馈;三是影响了管理人员对下属不良成绩效好坏只是人们对印象管理的事实加上对于具体的人原因的结论;四是影响了管理人员对纠正这些不良绩的具体行为进行评价的感情色彩而已。(可自己结合效所采取的措施。在对员工的绩效评价中,也存在着实际进行论述)
不少归因偏见,如管理人员对由于缺乏努力的下属和 第六章 人际知觉
缺乏能力的下属,前者提高工资的程度较小;管理人 1、论述对人的归因偏见有哪些?
员对于他们所喜欢的下属和不喜欢的下属,对前者会归因理论认为人是理性地、毫无偏见地权衡各作出更偏爱的归因。因此,归因在员工绩效评价上起个因素的,然而我们也应该注意到,人们在复杂的环着关键作用,归因的研究对于如何改进绩效评价,消境中不一定总是理性的,常常会歪曲信息,从而产生除评价中的偏见,增进人际关系具有现实意义。 偏见。
(3)冲突。 在组织中,对稀有资源的竞争,为权 (1)行为中心偏见——“行为”吞没“场”。 海德曾利或影响进行斗争,长期的不满,对岗位的刻板偏见经指出,对他人的知觉常常太多地根据行为,而不大等都可能引起个体间或群体间的冲突。许多研究证明根据行为发生的环境的前后关系来作出。他把这种现了在影响冲突的多种因素中,归因起着重要作用。在象称作“行为”吞没“场”,也有人把这种偏见称作“基本对冲突“身不由已”的原因有研究中发现,归因要比引的归因错误”。如我们看到一位学生迟到了,在冲进教起冲突的行动本身更为重要。 室的时候还弄翻了桌子,我们首先的反应往往是认为 第七章 自我知觉 这个学生粗枝大叶、莽撞。然而,他可能是由于家里举例说明自我归因的应用
亲人生病送去医院而迟到,可能地很滑才撞到桌子。 (1)痛苦归因通过改变自我归因中的一个因素,但是人们常常不注意这些因素,而习惯于用行动者的研究者可以使被试增加或减少其对痛苦的知觉和忍内在心理特征来解释行为的原因而忽视影响行为的耐力,让病人把他们情绪上的激起归因于其他外在刺环境因素。
激,那么这些症状(如恐惧、焦虑)就会减弱或消失。 (2)显著性偏见。 人们常常利用他们最容易获得这种归因可以帮助个体渡过困境和缓解问题对自身的刺激来解决纷繁复杂的问题或任务。一个刺激越容造成的压力。
易被某个人获得,这个刺激越有可能被他用来影响答 (2)“错误归因”治疗。 原理:即不主张用寻求隐案,即被他加工而影响反应。同样,在知觉他人的过藏根源或重新学习的方法,而从认知的水平上去纠程中,一个人或情景的易利用性会成为因果归因的关正,主张使病人对激起原因作出错误的归因,即令其键。例如,如果观察者的注意力集中于两人谈话中的用某种错误的判断去替代那个真实的原因,从而使得一个特定的人的话,那么那个人容易被知觉为在指导病人得到治疗,让其问题自动地解决。这种治疗涉及谈话方面更为中心和更为主动。
伦理问题,在某种程度上会加剧个体的痛苦体验,引
2
发不良的心理反应。
(3)习得无助与心理健康。 习得无助的归因含义是,当人们感到他们不能控制事件的发生时,他们想知道为什么。这种解释直接关系到他的反应的强度和自身的心理健康。
第八章 自我导向
1、举例说明自我实现过程中强化方式的运用
(1)强化方式。强化是能加强或减弱我们行为效果的任何东西,可分为三种方式,积极强化、消极强化和厌恶形式的强化。
(2)选择强化的方式。有效强化选择的原则:A必须能加强个体的某种行为,达到促进的效果。B个体用过的强化方式是否切实可行,简便易行可操作性强。C强化方式必须是强有力的。
(3)强化方式的运用。理想的做法是个体刚完成一次比较令人满意的行为后马上加以强化。而填补强化与直接经验的空隙有:A利用视觉和记号,B利用计划。
2、怎能样理解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自我实现”概念的本义——指代获得更高层次的功能和满足过程。包括两层含义:其一是丰满人性的实现,其二是个人潜能或特性的实现。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内容由低到高包括:(1)生理需要,(2)安全需要,(3)爱与归属的需要,(4)尊重的需要,(5)认知需要,(6)审美需要,(7)自我实现的需要。
他指出人的需要是逐层递进的,这种趋势表现为个体希望自己越来越成为期望的人物,完成和自己能力相称的一切事情,个体的自我实现过程是由低到高逐步发展的,严格按照层次的变化而提高的。对于这种理论的渐进性是值得肯定的,并可以与其他的理论分类进行有效的整合。但是,在实际的现实经验中我们也发现:在某些特定的领域中需要的满足是可以超越某一特定阶段而超前发展的,是可能不遵守层次递进原则的。同时,最高层次的自我实现有时是一种理论状态,人不可能真正地达到,因为我们的需求是不断变化的,新的目标和愿望是在不断地产生和发展的。人们自我实现的更多表现是在过程中的体验。 第九章 人际影响
举例说明社会对个人的影响
(1)社会舆论。社会舆论实质上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是众人对普遍关注的社会事件或社会问题公开表达的一种意见,如前段时间社会上对马家爵事件的讨论。
(2)牢骚现象。牢骚是舆论的一种情绪表现形式,当意见得不到采纳、某种状态得不到改善时,舆论就会转化为牢骚。
(3)社会风气。社会风气是指社会上或某个群体内,在一定时期和一定范围内相仿效和传播流行的观念、爱好、习惯、传统和行为。
(4)社会助长和社会情化。有时,与他人在一起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74c9b22f00d8ce2f0066f5335a8102d276a2613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