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 古诗文积累和阅读之文言文阅读考点精析

2022-09-17 15:14:18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初中语文 古诗文积累和阅读之文言文阅读考点精析》,欢迎阅读!
古诗文,文言文,阅读,考点,语文


33期第2 古诗文积累和阅读之文言文阅读考点精析

考点探究

文言文阅读作为中考第二部分古诗文积累的第二题型是最新中考纲确定的范围,也是中考固定的考试内容。历来这部分主要以课外文言文素材作为考试材料,篇幅一般在200字左右,难度符合纲要求,题型以主观题为主,题目为5道,分值10分。主要考查学生朗读能力、字词句理解能力、信息捕捉能力、概括能力、分析与鉴赏能力等基本文言文阅读能力。整体考查要求从基础知识到能力提升,从而评价学生对古文的阅读水平,以此提高古文化素养。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综观历年中考文言文阅读的常见题型,主要考点具体如下:

1 句读停顿:能正确朗读文言句子,掌握一定的断句技巧

2 字词理解:常用实词的积累,以及常见的特殊用法(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除些之外,常见的虚词用法与意义也需掌握。

3 句子翻译:能根据上下文语境,依据文言句式的特点,正确理解句子的含义。

4 文本分析:主要在把握文本内容的基础上,能筛选并提取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分析文中人物形象性格;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倾向等。

5 语句鉴赏:就文中的语句从语言特色与写法角度进行鉴赏,提高学生文言文的审美品味。

6 启发思考:对文章的主要内容及所揭示的主旨中心予以个性化的解读,谈谈它对当代所产生的现实意义与人生启示。 名师讲坛

下面就以上几个考点进行备考策略讲解: 考点一:诵读停顿

中考大纲规定阅读浅易文言文应准确、流利、富有感情。因而掌握一定的文言语句的朗读技巧,运用现代汉语的断句规律,正确朗读文言文。主要考查学生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题型以直接标注题出现,要求划一处,分值1分。

此类题首先应明白句意,根据现代汉语的语句读法予以明确。其次可根据句子的句子成分,利用句子的语法结构进行划分。最后,可凭借平时阅读的语感加以判定,进行印证。

技法①——按词语划。如有些句子开头有发语词“盖、夫、若夫、至若、惟其”等;有些是时间副词,如“未几、俄而、少顷、顷刻、刹时”等。这些词语后面要作停顿,有缓解朗读语气的作用。有些词语具有表转折、递进、顺承关系的虚词,如“而、以、然、则”等,需要在其前划断,如“濯清涟/而不妖”

技法②——按成分划。一般而言,文言文朗读与现代汉语是一致的。依据主谓宾成分,在主谓之间、动宾之间予以划断,如“太守与客/来饮于此” /士之怒也”

技法③——按结构划。文言语句句式结构错综复杂,所以有时需要根据句子的结构形成的关系加以判断。如:并列关系“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承接关系“辍耕/之垄上”其中的“辍”和“之”是两个表承接的动词;假设关系“战/必胜矣”等。

技法④——按句序划。这适用于一些特殊的文言倒装句式,如“咨臣/以当世之事”“何陋/之有?”等。 总之,对于划分停顿,需要平时多加朗读训练,培养其文言阅读的语感,以达到熟能生巧之功效。 考点二:字词理解

字词释义是文言文学习的重点,对于中考考生而言,积累常见的文言字词和掌握基本的词类语言现象是必需的。文言字词分实词和虚词,而中考考查的大多是来自课内的文言实词,所以立足于课本,平时加强对课文里的重点实词的掌握是十分必要的,而且对于课内的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以及特殊句式都要熟记(具体可参看后面的【知识归纳】,因为很多实词的意思都是约定俗成的。下面仅对一些不常见的陌生词语予以规律性地推测:

技法①——望文造词。对于难以理解的字词,不妨根据其在句中的意思运用合理的“造词法”进行组词,使之解释通顺、合理。如:“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中的“广”,引申为“扩大”

技法②——联想拟词。运用“联想法”,将词与词进行一定合理的联想,符合句意即可。如:“期是陋室,惟吾德馨”中的“馨”,现代汉语是“温馨”,显然在这不合适。可以与前文中的“名、灵”相联系,再者品德只有高下之分,因而可以推测这“馨”字是“高尚”之义。

技法③——结合语境。对于以上两种方式都无法确定的,运用“境化法”,根据其语境做出一定的修正,使其词能达意即可。如: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中的“命”不是命令的意思,结合前文,墨子见公输盘,公输盘于是请教墨子,所以这里应是“见教”之意。

技法④——虚词实用。在文言文中有些虚词具有实际意义。如:“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之”是去、往的意思;“武陵人捕鱼为业”中的“为”是作为,当作。

因此,做字词释义只有夯实基础,掌握一定的推测方法,就能得心应手。 考点三:句子翻译

文言文语句的翻译是在字词的理解基础上,进行整体融合的意义再现。不仅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而且考查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与表达能力。对文言语句的翻译是掌握全文大意的前提,需要遵循翻译的“信”(直译)“达”(通畅)“雅”(优美)的原则,多加训练,做到有备而来。

首先,将语句容易理解的地方译出来,再将现代汉语无法翻译或不需翻译之处删去,突显出完全不懂的内容。 其次,再将不懂之处放到原文中进行揣测,明确其含义。

然后,整理翻译,进行适当的语言组织和必要的语言修饰,做到言意相通,文意流畅。 最后,再将译文放回原文当中快速检验,进行必要的修改。 在掌握以上各步骤基础之上,还需掌握如下一些翻译的小窍门:

技法①——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就是落实在每个字、每个词,意译只要翻译句子的大意。当直译不通再意译,可进行适当的增减。

技法②——保留专有名词。对于一些专有名词如:国号、年号、人名、物名、官名、地名、器具等,可以不用翻译。

技法③——没有实际意义的词一律不译。在文言文中,有些语气词:如“夫”“盖” 若夫”;有些无实际意义的虚词如:“了”“者”“也”“焉”等,都不用翻译。

技法④——还原特殊句式。如有些倒装句可先将语序调换之后再译,省略句需补充省略的成分。如:“骈死于槽枥之间”调整为“于槽枥之间骈死”“见渔人,乃大惊”前面补上“村人”。还有一些固定句式的译法,如“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中的“得无……乎?”译为“恐怕……吧”“莫非……吧”

对于文言语句的翻译,只有掌握以上的翻译步骤和几点技法,加强训练,才能游刃有余。 考点四:文本分析

对文言文的文本分析,主要是在整体阅读理解的前提下进行的。它所涉及的知识点很多(“考点探究”4,主要考查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把握及学会深入挖掘文本的信息、内涵与外延,提高学生的品鉴与个性化阅读能力。

1)筛选并提取文中的信息。任何文本材料都包含一定的信息,考生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准确把握文中所提及的人、事、时、地、言、情等等,筛选或从中提炼所要表述的信息 如(江西省)《口技》中写宾客“两股战战,几欲先走”,是通过侧面描写表现口技人技艺高超。请找出选文中与它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

这道题毫无疑问应从“侧面描写”这个方面来找,表现解元的骁勇除了正面描写他的勇猛(“左右鹘击,大呼,声振刀甲。)外,后面的“一大酋惊,坠马走,众惧辟易遁去。”便从侧面加以烘托其英勇表现的句子。

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这就是要求在阅读时能对文中信息时行提炼和综合,对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进行推理与判断,能够归纳分析事件发生的原因、论点的依据、文章整体的内容、作者写作的主旨和表达的情感、态度和你所获得的人生启示等。

如(兰州)庄子坚持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其实,庄子认为鱼“乐”,其实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所以这表现了他当时是感到非常的愉悦与快乐。 (福州)马生的学习条件十分优越,那么,作者把自己“勤且艰”的求学经历告诉他有何用意?

将自己求学的条件与马生相对比,以此来更加激励马生。因而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勉励马生要珍惜眼前优越的学习条件,以读书为乐,勤奋学习

内容较多不一一赘述,总之,对于这一考点可从这么几个方面入手: 要点一:从文章标题入手,有的标题即是中心事件。如《唐雎不辱使命》

要点二:注意不同文体的归纳方法。叙事性的要说清人物和主要事件;议论性的要重视文章中心论点;说明性的要说清说明对象及其特点。

1 / 2




要点三:留心标志性的语句。如中心句、过渡句、总结句等。

要点四:结合作者的个人背景、写作背景、个人情感、态度来归纳。

3)分析人物形象。主要是对文章中的人物性格特征进行概括,评价人物、对比分析或对其发表看法。

对人物的分析主要从人物的言行举止、所作所为及作者的情感倾向性上加以把握:

技法①:从人物记叙、描写中总结。这主要是指作者刻画人物的方法,人物在文中所做的事如何,对人物的描写是怎样的,从而这些记叙和描写体现了作者对这一人物的直观评判。

技法②:直接表明作者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有时在文中作者会直接把自己的个人情感倾向倾注在人物身上,对其进行评价。或褒或贬,有时亦兼而有之。

技法③:对于没明显词句进行评价的,可根据自己对文章的理解来加以把握,对人物进行加以个性化的剖析,深入挖掘人物的历史或现实意义,以及对自身修养的人生启示。 考点五:语句鉴赏

鉴赏一般从文言语句的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写作手法等方面着手,从中对其所传达的文章主旨、情感态度有何作用,或者仅从其语言特色(语气、写法、结构)来进行品析,从而提高对文言文的审美鉴赏水平。

首先应明确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和写作手法的各种类型,以及不同的艺术效果。其次,对文言语句的特色品味需要准确掌握,并能与现代文相区别。最后,学会从问题的提问方式入手。一般题型如:1)文章(某段)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表达方式或修辞手法),有何作用?(2)文章在语气(写法、结构)上有何特点?(3)文章中的某个句子(词语)有何作用?(4)试分析某一词语的妙处?等。

如(安顺市)第14题:请结合选段内容,简要分析第②、③ 两段对第④ 段的作用;(襄阳)第15题:文章的写法是为表情达意服务的。甲、乙两文都采用了 的写法,甲文通过为陋室作铭表明自己的抱负和情操,乙文则通过 表达自已的节操,两文都写得较含蓄。(南昌)第15题:概括选文中描写浙江之潮的几个场面,并说说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以上各题可分别从其不同的提问角度,运用所掌握的鉴赏方法加以分析。在此,特别提示文言文的语言特点有这么两点:一是散文式以散句为主,表达简洁清晰;一是骈文式多用对偶,语言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 考点六:启发思考

此考点其实更多地融入到了考点四、考点五当中,不作累述。但有一种趋势,就是与现今的有关素材加以联系,要求学生学以致用,加以变通,形成个性化的思考与解读。

总而言之,考点四、五、六其实与现代文的阅读大致相同,因而学生在掌握其阅读方法时可进行迁移,进行必要的联想。 【温馨提示】

进行文言文复习,除了掌握必要的解题方法外,更多地需要平时对课内的文章进行诵读,加强语感的培养,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词句,掌握必要的文言语法现象,而且进行适当的课外训练,因为对文言文的考查已涉及到课外的素材,虽难度不大,但在课内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通过适当的课外阅读训练能更有效地提高技能,提高中考言文的阅读能力。还有一点,平时有空闲不妨读读原文的四大名著,对文言文阅读能力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知识归纳

文言实词语法现象:

1. 通假字。古今通假,就是这两上字互相通用,读音相同相近,并没有意义的联系。“选贤与能”“与”“举” 2. 一词多义。这在古汉语中是常见的,因为古汉语以单音节为主,一个词有几个不同的义项。但它们之间又往往是

有关联的,一般由本义转移至引申义。如:间:①中间。“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②介入、参与。“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③隔开。“遂与外人间隔”④掺杂。“中间力拉崩倒之声”。⑤ 秘密,暗中。“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3. 词类活用。在古汉语中,有些实词会因一定的表达需要,在句中改变它原来的词性。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A 名词作动词。如:“鞭数十,驱之别院”中的“鞭”本是名词“鞭子”活用为动词“用鞭子打” B 名词作状语。如“箕畚运于渤海之尾”中的“箕畚”名词作状语“用箕畚” C 动词作名词。如“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中“出”“入”动词活用为名词“出产的东西” D 形容词作名词。如“披坚执锐”中的“坚”“锐”为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坚硬的盔甲”“锐利的武器” E 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如“劳其筋骨,饿其体肤”中的“劳”“饿”意为“使……劳累”“使……饥饿”

“稍稍宾客其父”中的“宾客”意为“把……当作宾客”

文言基本句式:

1. 判断句。表示主谓之间的关系,翻译时加上“是”。常见句式有:

①“……者,……也”。如: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②“……者,……”。如: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③“……,……也”。如:夫战,勇气也。 ④“……,……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此外,还有“则”“乃”“皆”“俱”等表示判断。

2. 省略句。文言文经常在不影响表达的情况下,省略某些成分。在翻译时应将省略的成分补充出来。

①省主语:(村人)问所从来,(渔人)具答之。

②省谓语: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③省宾语:小惠未徧,民弗从(您)也。

④省量词:撤屏视之,一(个)人、一(张)桌、一(把)椅、一(把)扇、一(块)抚尺而已。 3. 倒装句。为了强调或出于习惯,有些句子成分倒置,翻译时一般要还原位置。常见有:

宾语前置:如:微期人,吾谁与归?

定语后置:马之千里 .. 状语后置:还自扬州 ..

谓语前置:甚矣,汝之不惠! ..

4.被动句。主语是动作的受动者、被动者。在文言词中的“于”“为”做介词时,常含“被”的意思,翻译时应体现被动含义。如: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联系方式:江西省九江市永修县外国语学校 袁安 330304 电话:15387755276

2 / 2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74c1d010b868a98271fe910ef12d2af90242a809.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