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巴黎圣母院读后感》,欢迎阅读!
《巴黎圣母院》读后感
看完《巴黎圣母院》已有很长很长一段时间了,里面敲钟人——卡西莫多、吉普赛女郎——埃斯梅拉达、副主教——弗洛罗、皇家卫队队长——菲比斯、流浪诗人——格兰古尔等人的名字已印象模糊,但书中善与恶、美与丑的强烈对比让我难以忘记。
卡莫西多从小被父母遗弃在巴黎圣母院门口,他是一个有着“几何形的脸,四面体的鼻子,马蹄形的嘴,参差不齐的牙齿,独眼,耳聋,驼背,难听而忠厚的声音”的畸形儿,作者通过夸张的外貌塑造凸显出他的“丑陋”。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卡莫西多的人物形象有一个明显的变化:第一阶段,他被副主教弗洛罗收养,每天负责敲钟,为报恩,他对弗洛罗言听计从,包括去绑架埃斯梅拉达;第二阶段,在遇到埃斯梅拉达之后,他真诚善良、忠实勇敢的本性被复活了,奋不顾身地去救处于危险中的埃斯梅拉达,并且不图任何回报,与弗洛罗、菲比斯的人物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1] 善与恶的矛盾冲突体现了人性中美与丑的强烈对比,钟楼怪人卡莫西多的“丑陋”形象也随着他内心美的光芒而散发出善良温柔的气息而更容易被读者接受、同情与怜悯。
读过《巴黎圣母院》之后,相信大多数人都会认认真真思索何谓“美”、何谓“丑”的问题。卡莫西多外表如此丑陋,但心地善良无比,那还能说他“丑”吗?副主教道貌岸然,但蛇蝎心肠、阴毒险恶,显然他与“美”是不沾边的。这就好比奥斯特洛夫斯基曾说的,人的美并不在于外貌衣服发式,而在于他的本身,在于他的心,要是人没有内在的美,我们常常会厌恶他漂亮的外表。也正如泰戈尔所说:“你可以从外表的美来评论一朵花或者一只蝴蝶,但你不能这样来评论一个人。外表美是有时间期限的,只是一时的,当时间无情流逝,即使是盛世容颜也终将有凋谢的时候。只有内心美方能经久不息、历久弥新。
高度赞扬内心美、鼓励读者修心养性、追求并培养内在高尚情操,这或许也是这本书的思想主题之一。此时我不禁联想到世界名著与网络小说在树立三观方面的区别之一。初高中时期,我看过不少言情小说,其中不乏男主角性格霸道偏执、阴险腹黑、为得到女主不择手段的。看完《巴黎圣母院》之后,我不禁想,如果副主教是这类言情小说的男主,作者肯定会把副主教塑造成偏执却多情、固执矛盾、霸道又专一的人,即使手段稍显偏激最终也仍旧能感动女主,仍旧能得到原谅、赢得女主的爱,最后是大团圆结局。而这名著则不然,为了凸显批判教会的虚假与黑暗、批判人性中虚伪、恶毒与丑陋,副主教最终以悲剧收场——不仅得不到“爱情”,而且被揭露了真实面目,最后更是失去了生命。世界名著在历史的洪流中被批判、被选择、被赞美,其思想正确性、深刻性不言而喻。读书使人明智,读书应读好书。
但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对吉普赛女郎的“美”产生了疑惑——她的美,是否塑造得太过刻意?是否为了需要美而美得过分?
先来说说埃斯梅拉达。她是雨果笔下集真、善、美于一体的完美的艺术形象。她在小时候被吉普赛人从妓女母亲的呵护下偷走,流浪街头以卖艺为生,虽然饱
尝人世的艰辛与苦难,但是却始终保持着一颗善良纯真、乐于助人的心。埃斯梅拉达美丽善良,当乞丐国王要绞死格兰古瓦时,她承诺要与格兰古瓦结婚救下了他的命;当卡莫西多接受刑法口渴难耐时,只有她站出来以德报怨为他送水。她又是勇敢执着的,当弗洛罗威胁她,只要接受他的爱就能够获得自由时,她斩钉截铁地拒绝了;当菲比斯不顾她的安危死活时,却依然痴心执着的爱着他。作者在埃斯梅拉达的身上寄托了理想和希望,但是宗教贵族和黑暗势力是不可能允许美好事物的存在的。 [2]因此她的结局是死亡。
埃斯梅拉达的外表美散发出迷人的光芒,如浩瀚夜空中唯一一颗明星般引人注目,如寂静幽林中空灵黄莺声般动人心弦,更如无边黑暗中的一丝光亮般让人疯狂。她的舞步轻快,舞姿绝伦,不仅让看表演的观众着迷,更是唤醒了副主教压抑在心底的欲念与欲望,也令皇家卫队队长菲比斯迷上她的美。外表美是与生俱来的,此刻的她就像那处于绽放得最灿烂时期的鲜花一样娇嫩欲滴,外表再美也不过分。
但在心灵美方面,从现实眼光来看,她的身世悲悯、生活经历曲折艰苦,在现实的磨砺下,她理应不会再保持着这么一颗赤子之心。在我眼里,吉普赛女郎埃斯梅拉达可谓是“天真单蠢”。我觉得生活会教会她以德报怨应该有个限度,防人之心也不可无,面对爱情至少要有原则有底线等人生道理而变得“世故”,但是书里的埃斯梅拉达并不是,她始终美丽善良宛如下凡天使。因此,我不禁思考这是否为了突出主题而将女主过度美化了,导致人物形象有些许失真了。
但我又不得不承认,这是一部文学作品,还是一部浪漫主义文学作品。埃斯梅拉达是善良与美丽的化身,是社会底层无辜者的代表,她身上承载着作者的理想和希望。一个完美无瑕的美的化身,不仅是书本情节发展的需要——故事由埃斯梅拉达的外表美开始,故事发展由她的外表美以及内在美推动,故事也是以她这美丽的化身死亡而结束,而且是艺术创作、作品主题表达的需要。
在复辟王朝统治下,法国宫廷和教会狼狈为奸,欺压人民。当时的巴黎,宗教势力邪恶黑暗,封建等级制度十分残酷,封建主义压抑下的人性扭曲堕落。社会各阶层,特别是下层人民,处于令人深切同情的境地。饱受压迫的人民群众奋起反抗,与两股势力展开英勇的斗争,最终取得胜利。雨果感受到了封建统治的黑暗与残忍,创作出《巴黎圣母院》,借15世纪的巴黎社会反映现实生活。 [3] 纯真美丽的埃斯梅拉达代表了底层的无辜者,在野蛮与残暴的宗教、封建制度的下压迫下挣扎,却仍然保持着一颗向善向美的心,作者借此歌颂的底层人民善良友爱、舍己为人的精神品质,批判了宗教的虚伪与黑暗,批判了封建制度的残酷与丑陋。经历了诸多生活艰难磨砺的埃斯梅拉达,依然保持真善美的初心,正是寄托了作者的积极信念,始终相信世界的真善美永存,并不会因为一时的黑暗而消失。
所以,经过上网查阅资料,更多地了解了《巴黎圣母院》的创作背景,更深入地理解作品的主题,并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雨果在这本书里体现的人道主义,我应该算是能理解完美的埃斯梅拉达的存在的意义。书中人性的善与恶、美与丑
的界限分明,强烈的矛盾冲突与对比,激起耀眼的火花,十分鲜明地代表作者的情感态度与思想感情。从艺术创作层面来看,完全真善美的埃斯梅拉达是必然的。
我曾想过:如果埃斯梅拉达也有人性上的缺点……但显然不可行,如果她不是至善至美,她不会为了救诗人而答应跟他结婚;如果她不是至善至美,她不会使卡西莫多爱上她、唤醒他真诚善良的本性,使情节发展曲折离奇、出人意料;如果她不是至善至美,她不会对爱情有坚贞的信念,真挚而狂热地爱着菲比斯;如果她不是至善至美,副主教弗洛罗不会为她痴狂,她的真善美是他想拥有却得不到的东西,爱而不得而更加疯狂,得不到而想要摧毁。总而言之,如果她不是至善至美的,如果她自私、懦弱、屈服于恶势力,那故事的情节将没有了基石,情节也无法得以发展、无法切确地表达作者追求真善美的信念。
但是我心中却始终有一道坎过不去——太完美了,失真。或许是因为只通读了一遍、略读了一遍,总共才两遍,所以我还没深刻理解埃斯梅拉达?或许读多几遍之后,对埃斯梅拉达这个人物会有不一样的想法与体会?不知道,答案还有待以后的空闲时间再次翻阅了。也或许,时间会给我一个答案。
参考文献:
[1][2]董小炜.《巴黎圣母院》中人物形象的解读[J]. 课外语文, 2017, (12):182.
[3]李丹编著,快人一步读名著[M],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15.05,第53-54页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74bbf48b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77d948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