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节气惊蛰听雷》,欢迎阅读!
24节气:惊蛰听雷
惊蛰不藏牛
每年的3月5日,或6日,或7日,太阳的位置,会到达黄经345度,这一天,便是反映物候的节气“惊蛰”。自此口起,天气fp!暖,春雷始震,蛰伏于泥土深处一个冬季的冬眠动物和昆虫,便会钻出地面,开始他们新一年的生命。《月令七卜二候集解》载:“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日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群芳谱》释:“雨水后十五日为惊蛰,蛰虫震惊而出也。”《礼记·月令》中也说“东风解冻,蛰虫始振”。
惊蛰之“惊”,始于雷。民间谚语说“春雷一响,惊醒万物”,雷动而物惊,既形象,又生动。但此时我IA只有长江以南的地区,惊蛰当天才会出现春雷。北方大部分地方,一般要到清明,才能听到真正的雷声。因而江南一带,有奉雷为神的习俗,惊蛰这天,百姓会齐聚山野,摆上供品,焚烧香钱,诚心祭祀雷公,以祈求这一年人畜平安,雨水充足。惊蛰前后,冬令“九九”行到尽处,我国的华北大部分地区,也多松土解冻,谚语“惊蛰断凌丝”,说的就是这种自然现象。
民间又称惊蛰为二月节。其由来,为后汉刘散《三统历》。此之前,西汉《礼月令疏》以惊蛰为正月中,清明为二月中。〈三统历》则改惊蛰为二月节。既然是“节”,自然也有许多相应的习俗。河北张家口一带,这一天特别时兴做面食花。面食花以面粉为料,掺人调色,细揉致泥,然后捏成各种生动形象。在山西雁北地区,惊蛰这天讲究吃梨,当地民间习俗,认为惊蛰吃梨,可以清除体内百毒。云南宣威一带,惊蛰之晨,家家户户都会让孩子手提铜器,在田间边敲边念咒雀词。相传这种咒雀词念过之后,五谷成熟时,鸟雀就不会去啄吃谷米。在湖北恩施,俗传惊蛰当天如果有雷而炸,夏季就会蚊虫纷生。因此不少庄稼人会在惊蛰前一天傍晚,用火灰在地面撒一幅类似弓矢一样的图案,谓之“射虫”,据说效果不错。另有一些地方的风俗,惊蛰这天晚上,要让儿童拎着锣鼓出去,在田头地边边敲边唱,他们把它称之为“赶蛤蟆”。
自惊蛰之日起,我国大部分地区进人春耕季节。“过了惊蛰节,春耕不停歇”,有关惊蛰的谚语,大多都是反映这方面的内容。 惊蛰不耙地,就像蒸模走了气。 惊蛰过,暖和和,蛤蟆老角唱山歌。 惊蛰一犁土,春分地气通。 惊蛰高粱春分袂。
惊蛰秧,赛油汤。
惊蛰早,清明迟,春分插秧正适时。 惊蛰不藏牛。
惊蛰不开地,不过三五日。 惊蛰点瓜,遍地开花。 惊蛰不过不下种。 惊蛰地气通。
惊蛰点瓜,不开空花。 惊蛰不放蜂,十笼九笼空。
惊蛰过后雷声响,蒜苗谷苗迎风长。 过了惊蛰节,亲家有话田间说。 点在惊蛰口,一碗打一斗。
雷打惊蛰前,高岗能种田;雷打惊蛰后,河湾能种豆。 雷响惊蛰前,夜里捕鱼日过鲜。 看花知季节
冬去春来,春暖花开。从小寒到谷雨,八个节气另分二十四候(五日为一候,三候为一节气),每一候都有相应的花卉绽蕾开放。古代先民将其中代表性的花卉称之为“花信风”,于是民间盛传有“二十四番花信风”之说。 小寒:一候梅花,二候山茶,三候水仙。 大寒:一候瑞香,二候兰花,三候山矾。
立春:一候迎春,二候樱桃,三候望春。 雨水:一候菜花,二候杏花,三候李花。 惊蛰:一候桃花,二候棣棠,三候蔷薇。 春分:一候海棠,二候梨花,三候木兰。 清明:一候桐花,二候麦花,三候柳花。 谷雨:一候牡丹,二候酚糜,三候栋花。
“二十四番花信风”表现的,是花期与时令相交的自然现象。而古代先民,正是利用这种现象,及时掌握农时,安排相应的农业生产。民间谚语中,有不少就是这方面的内容。其范围,当然不仅仅限于这二十四种花。
先民在长期生产和生活实践中积累出来的经验谚语,在谚语分类中,归入“农事”。农事谚语中,又另细分有“物候”谚语,主要反映动植物生长发育规律与节令气候的对应关系。再往下分,还专门有“植物看气象”谚语。“不知地气看五木”,说的就是这层意思。在自然界,流传有许多关于植物“气象员”的神奇故事。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在新西兰斯吐尔特岛,有一种形似菊花的“报雨花”,它的花瓣展缩,是根据空气中的湿度来变化的,因此只要它的花瓣萎缩包卷,大雨肯定就要来临了。云南西双版纳的“风雨花”恰恰相反,每当风雨降临,它就精神抖擞,含苞待放。在四川大山深处,生有一株“烟树”,如果发现枝叶间烟雾袅袅,哪怕烈日当空,不久后天也会变脸。
农谚中关于“植物看气象”的谚语,主要分为“近”与“远”两大类,近者是通过植物细微变化,观察近期的气象异动;远者通过植物生长发育状况,观察未来的年景变化。 荷花开在夏至前,不到几天雨涟涟。
芦花秀,早夜寒;芦花黄,大水狂。 草上结罗网,河里水要涨。 草皮长了毛,有雨在明朝。 艾叶死梢,大雨定到。
蚂蚁草扯白旗,三天内定下雨。 南瓜花向下,天气将变化。 木棉树开花,雨季要提前。 青草变白草,下雨只在两三朝。 马鞭草发白,就要有雨落。
含羞草勾腰,大雨快要到。 无风树叶翻背摇,大水浸过桥。 树叶翻白,等不到黑。
铁线草抽白心,三五日内大雨淋。 不经一师,不长一艺
传说唐代学者陆羽,是一个孤儿,从小由好心的智积和尚收养,在庙里面长大。虽生活在庙中,但陆羽心比天高,不愿意终日诵经念佛,一心想到山下去求学。智积和尚就给他出了道难题,说你要下山求学我也不拦你,但有一点,你把这茶冲好了,让我喝着满意,你就下山去。陆羽以为这是最简单不过的事,马上点头答应。但几天下来,他才发现,这茶并不是好冲的。同样的茶具,同样的井水,同样的茶叶,他最后冲上来的茶,就不如师傅冲得好喝。于是陆羽就多了一分心,悄悄拜了一位茶艺高超的老婆婆为师,虚心向她求教。在苦心钻研过程中,陆羽不仅学会了冲茶技巧,还学会了读书和做人的道理。后来,陆羽将前人经验和自己的观察归纳总结,撰写出一部茶叶专着《茶经》。这部书果然了得,自问世到现在,一直是被奉为茶叶经典之作。古谚曰:“不经一师,不长一艺”,陆羽学习冲茶的故事,就说明了这个道理。
读书全靠自用功,先生不过引路人。 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有状元徒弟,没有状元师傅。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不经一师,不长一艺。 要知隔行事,还得问行家。 井要淘,人要教。 严师出高徒。
井淘三遍吃甜水,人从三师武艺高。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749ab31e4a2fb4daa58da0116c175f0e7cd119a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