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快乐的源泉》,欢迎阅读!
快乐的源泉
作者:唐樑
当代哲学家陈晓明说:“上帝给予你的快乐和痛苦是一样多的。”(陈晓明《论人的一生》)这句话是开了“上帝视角”说的,很难评价其正确与否。宇宙万物自有其平衡体系,人的精神世界同样如此,有多少快乐,就有多少痛苦,从这个意义上讲,快乐和痛苦是一样多的。然而我认为对于一个个体来说,痛苦往往比快乐多,或者说,痛苦是主旋律,快乐是插曲。
人的一生无非经历生老病死,这四样都是痛苦的事情。人脱离了动物界,但并未脱离生物属性,人生必须和自然界不断作斗争,此外,人的社会属性又决定了人在社会的斗争命运。斗争的过程必然带着痛苦。我的一位师弟曾经感叹道:我笑的时候,有人陪我笑;我哭的时候,有谁陪我哭呢?是的,人们总是避免自己被他人的悲伤情绪所感染,正因为痛苦才是构成一个人的基底物。现实中,当你身边的朋友开怀大笑,你跟着笑,但未必由衷,快乐的内啡肽并没有激发,我认为可把这种假阳性的快乐称为社交式的快乐。然而当你身边的朋友愁眉不展,悲伤抽泣,你即使不能感同身受,也会被他/她的情绪感染,不由暗自叹息,——或者干脆走开。举个极端点的例子,某天你在路上偶遇一队婚车,或者正好路过一户人家鞭炮爆鸣大办喜事,你并不会感到自己也很快乐喜庆,甚至脑子里还在为这个月的业绩没完成而发愁;而某天你出门就遇到一家办丧事的,铙钹齐奏哀乐声声,你却不免暗暗咒骂一句今天真是触了霉头。也许我们可以从自己的孩子身上找到纯真的快乐,但那并不能保持长久,随着孩子的长大,烦恼接踵而至。烦恼和痛苦总是那么多,快乐总是那么难得。
看到这里,悲观的人说,完了,我还是出家当和尚吧。这种消极避世的做法,中外大多数智者是不赞成的。那该怎么办?求助于哲学家吗?哲学家都是自私的,他们总是为自己的行为辩护,比如一个悲观主义哲学家会把悲观思想包装成牛逼闪闪的理论,然后向读者兜售,假如你囫囵吞枣,你会变得更加消极,无助于自己的幸福。我在这里能给的建议是:你要创立自己的哲学,——当然,原创是困难的,但可以在别人的哲学基础上重建或改建,——这个哲学应该是完全利己(有益于自己精神)的。
人除了能从自己的幼儿身上获得真正的快乐以外,我认为最好的快乐源泉就是自己。叔本华论述了独处的重要性,他说:“谁要是不热爱独处,那他也就是不热爱自由,因为只有当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他才是自由的。„„一个人只能与自己达致最完美的和谐。”我为这一论点所折服。在人际关系越来越错综复杂的今天,独处,无论从空间还是时间上来说,都是十分难得的。想一下自己过去的24小时,你真正独处的时间加起来有多少呢?多少人渴望来一次一个人的狂野旅行而不可得;领导把自己关在办公室里抽烟以求获得灵感„„善于学习的人应该有过这种感受:越是夜深人静,一个人的时候,越是能收获较多的成果,而在学问上每破解一个步骤,成就的快感就会迸现,所谓拍案叫绝。独处不一定产生快乐,但确是获得快乐的绝佳条件。
独处不等于孤独,更不等于宅男宅女。对幸福的要求越高的人,越不可能采取错误的方式来获取不靠谱的快乐。烟酒、网游、性爱、赌博等等产生的快感是多么短暂。我认为获得快乐的最好的方式是求知。亚里士多德说,求知是人的本性。穆罕默德说,学问虽远在中国,亦当求之。弗朗西斯·培根说,求知可以作为消遣,可以作为装饰,也可以增长才干。陈晓明说,人生在勤,不思何获。求
知欲强烈的人,即使在重复枯燥的工作中也往往能获得快感。把独处的时间用于求知,你离快乐就不远了。一个活到老、学到老的老人,纵然失去老伴,他/她的晚年同样可以远离痛苦。
智者不谋于众。“志眇者离群而隐”(唐樑《绝城赋》)不是真的做隐士避世。尽量创造和利用独处的机会,尽可能地去探索未知的世界,填补知识的空白,你能找到真正的快乐。快乐是多么可贵,当你能自由自在地获取快乐,你也就创造了自己的哲学。
2015.8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74995ac8cc175527062208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