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疑难病证倚细辛》随笔

2023-04-08 16:33:11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读《疑难病证倚细辛》随笔》,欢迎阅读!
细辛,疑难病,随笔
读《疑难病证倚细辛》随笔

近读河北名老中医 刘沛然先生的佳作《疑难病证倚细辛》(人民军医出版社)一书,获益良多。其中刘老中医应用细辛到出神入化的境界,现代中医恐怕无人可比。一个患者(动脉栓塞性脉管炎)最大药量200/剂,而且还是仅用细辛(药量不同)的方剂有137,其中细辛还是“后下”,更奇怪的是,这个患者会感觉到细辛药量不足,要求增加细辛药量!

中药细辛自古以来颇有争议,严格地讲,细辛量之误,是从“宋朝陈承《本草别说》附托之文章,实为虚造诈谖,遂令后世览之者憾哉!” 尤其令人感动的是,刘沛然先生“为了探讨细辛用量,有一次竟喝下120克生药药汁,体验服后与饮前无何不适之感,各种检验亦无何变化。掌握了第一手资料,从而大剂量使用细辛于无脉症、中心性视网膜炎、动脉栓塞性脉管炎等疾病的治疗中,取得了疗效。”(以上摘自《原版编写说明》)而不是通过小白鼠试验!中医药莘莘学子可以效法借鉴。因此,刘沛然先生在书中指出:“新中国成立以后,在一些临床文献中,细辛用量破格的记载却屡见不鲜。如《中医杂志》载刘文汉、冯恒善治类风湿关节炎用30~160克,《北方医话》载金梦贤治疗冻伤用50克等。”值得注意的是,刘老在书中还指出:“亦有的量作者采用掩目捕雀的办法以争取刊出。据我所知,《中医杂志》1958703页载‘治愈兄妹三人先天性近视简介’,其中每方有细辛,量在五钱至一两,而方中未写,仅例二‘仍照原方加细辛五分’,实则加量是五钱。”

由此可见,说明一些学术期刊存在着弄虚作假行为,把真实临床实践资料:如实际用量“五钱至一两,而方中未写”【p.6,仅例2“仍照原方加细辛五分”,实则加量是五钱。显而易见,某些学术期刊是为了达到《药典》中药饮片标准用量而实行的某种限制,以期达到发表学术论文,达到某种(如评职称)的目的,但是其后果是不堪设想,若被人引用,会误导后学,就像宋朝陈承的《本草别说》,对细辛的个别应用现象,没有经过充分论证,就妄下定论,以致误导后


世医家一千多年,必须引以为鉴!其实早在清代,中医四大经典之一《温病条辨》的作者吴鞠通对细辛的用量与功效有着明确的论述:“《本经》称其气味辛温无毒,主咳逆上气,头痛,脑痛,筋节拘挛,风湿痹痛,死肌,久服明目,轻身延年。”(引自《医医病书-细辛论》)他同时又谆谆告诫后学:“宋元祐陈承谓细辛单用末不可过一钱,多则气闭不通而死。近医多以此语忌用,差差!凡药所以治病者也,有是病服是药,岂辛香之药而反闭气乎?岂上品无毒而不可久服乎?方书之言,诸如此类,学者不善详察而竟遵信之,则岐黄之门终身不得入矣!”

关于学术论文与临床实践不完全一致问题,余原先颇感奇怪,读了上文便是司空见惯了!余想起当年翁老中医在治疗“鼻洪(鼻衄)”DIC重症患者应用经方“泻心汤”时(见拙文《一位老中医治病救人的故事》),方中“大黄八钱,黄连、黄芩各二钱”,与其在学术论文《泻心汤加味为主救治DIC 1例》发表的药量差距很大,论文中主要药物大黄的药量仅12g(四钱),比临床实际药量少了一倍!是否与1985版《药典》大黄的药量上限有冲突?而黄连、黄芩的药量则差不多。余认为,对《药典》中过时的和不合理的中药饮片用量标准应及时修订,以体现其先进性和实用性。因为不合理的标准药量范围,使中医师的医术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而耽误了患者的病情,尤其是疑难重症,更是举足轻重,不可等闲视之!这种不良现象是余近学习电脑上网搜索获得的成果,读了《疑难病证倚细辛》之后便见怪不怪,现代学术论文与临床实践不完全一致的疑惑便豁然开朗,其目的不言自明。但是,对现代学术期刊的可信度却蒙上一层挥之不去的阴影,给后学引用科技成果带来不必要的难度与困惑!因此,余期待着现代中医药杂志,应该继承发扬先贤张仲景、孙思邈大医精诚的传统精神,治病救人,求真务实,著书立说,造福黎民百姓,才能流芳百世!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748bc0577fd184254b35eefdc8d376eeaeaa17a4.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