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修订的原则和依据》,欢迎阅读!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修订的原则和依据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组
一、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修订的基本原则
最初拟制《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时,已对学科性质、学科特点等问题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思考和定位。实验稿颁布以来,各方面反映良好,无论是课程标准具体指导课程改革的情况,还是关于课程标准相关问题的基础理论研究,都在很大程度上说明实验稿对学科的基本认识与思路是恰当的、清楚的。根据以往信息所反馈的情况,以及先后数次讨论,修订组确定了《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修订工作的总原则:在大结构不变、有针对性地修改的前提下,努力完善课标、力求与时俱进。
(一)完善课标原则
一方面,微调课标的框架结构、修正课标中个别表述或用词不当的地方以及完善课程标准各部分内容,细致审定各部分的难易程度是否适当;另一方面,修订组全体成员群策群力,捋顺课标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始终注意兼顾品德形成的两个重要方面——满足社会需要和个体发展的需要。
(二)与时俱进原则
在突出思想品德课程特点的前提下,课标修订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体现以人为本,合理增加科学发展观、核心价值观、公民教育三部分教育内容,注意培养生态文明意识和确立全球化视野,强调情感发展对品德培养的重要性。
二、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修订的依据
(一)修订工作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引
2006年《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首次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命题。近年来,十七大会议的召开以及国家相关重要文件政策的实施,进一步明确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涵,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价值观导引。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求我们必须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根据2010年《教育部关于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的意见》指出,“基础教育课程是国家意志和核心价值观的直接体现……修订各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机融入课程教材中,进一步精选对学生终身发展有重要价值的课程内容,更加强化课程教材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学生经验的紧密联系,更加突出时代性,增强适宜性”。
学校德育是国民教育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抓好学校德育工作,提高德育实效性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环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成功构建对于学校德育的成功开展具有极大的推进作用。因此,要将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贯彻到学校思想品德课程改革之中,使其成为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修订的重要价值导向。在此次课程标准的修订和完善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要求的重要思想精神落实到整个课程标准的体系中,明确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相关重要内容放置在教学目标和内容里,并且以初中生可以接受的方式引导学习。
(二)国家政策文件重要理念精神对修订工作的指导
步入21世纪以后,党和国家重要改革文件中提出的新思想、新理念为《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的修订完善工作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引,修订和完善工作必须将这些重要内容放置在新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中,与时俱进,体现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2004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决定中提出了要不断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要“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的社会”。这一思想是在中国社会转型期和社会急剧变动期,激发社会力量,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强社会法制意识和诚信意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的重要理论设想。它不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而且也是深入落实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的主要手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应该在全社会范围内普遍贯彻和落实,应该体现在教育改革的各个领域和环节之中。因此,此次《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的修订和完善工作,着力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念体现在思品课程中,将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方面的价值观念渗透在思想道德教育中,高度重视构建和谐社会思想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程中的作用和影响。
此次修订和完善工作认真贯彻并落实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努力在思想品德课程中实现以人为本的精神,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作为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思想性和方向性的重要体现,将科学发展观落实在坚持以人为本的德育课程理念之中。“以人为本”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必须坚持的核心价值理念。对于教育而言,以人为本就是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这是教育整个过程和环节中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学校的思想品德教育是关乎个人思想道德成长和发展的教育,必须始终坚持“人本取向”,把人真正作为教育的主体,明确思想品德课程育人为本的基本原则,把追求人的道德成长作为思想品德课程的过程而不是结果,使思想品德课程发挥其超越性和可持续性。
同时,修订和完善工作着力体现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公民意识教育”内容。“公民意识”是公民个人对自己在国家中地位的自我认识,是公民自觉以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为核心内容,以自己在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主体地位为思想来源,把国家主人的责任感、使命感和权利义务观融为一体的自我认识。“公民意识教育”围绕公民的权利与义务关系反映公民对待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他人之间的道德观念、价值取向、行为规范等,它强调的是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主体意识、责任意识、公德意识、民主意识等基本意识。十七大提出的“公民意识教育”已经将“公民意识”这个词由理论界的呼吁变成了国家意志的诉求。因此在学校思想道德教育中需要及时引导和促进学生公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做好公民意识教育,使公民意识的形成与学生道德品质、健康心理、民族精神等方面内容相统一。课标的修改和完善工作努力将公民意识教育、公共生活、公共精神等理念贯穿于课程目标和教学内容中。促进初中学生对社会主义民族法制、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等理念的理解,引导和培养学生公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
根据2010年《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的“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的方针,此次修订和完善工作努力将“生态文明”理念落实到思想品德课程教学理念中。因为,面对日趋严重的资源环境威胁,学生需要不断增强环境危机意识,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将理解人类生存与生态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认识当今人类所面临的生态危机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743d654edeccda38376baf1ffc4ffe473368fd1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