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原文、书下注释、赏析

2022-07-24 04:05:12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原文、书下注释、赏析》,欢迎阅读!
茅屋,赏析,注释,秋风,原文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①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②。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③长④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⑤。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⑥。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⑦,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⑧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⑨向昏黑⑩。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选自《杜诗详注》卷十(中华书局1979年版)。这首诗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当时安史之乱还未平定。诗中的茅屋即指成都近郊的草堂。 ②〔三重(chóng)茅〕多层茅草。 ③〔挂罥(juàn〕挂着,挂住。罥,挂结。 ④〔长(cháng〕高。

⑤〔沉塘坳(ào〕沉到池塘水中。坳,水势低的地方。

⑥〔忍能对面为盗贼〕竟然狠心这样当面做偷窃的事。忍,狠心。能,如此、这样。 ⑦〔呼不得〕喝止不住。 ⑧〔俄顷〕一会儿。 ⑨〔漠漠〕阴沉迷蒙的样子。 ⑩〔向昏黑〕渐渐黑下来。向,接近。 〔衾(qīn〕被子。

〔娇儿恶卧踏里裂〕孩子睡相不好,把被里蹬破了。 〔雨脚如麻〕形容雨点不间断,像下垂的麻线一样密集。 〔丧乱〕战乱,指安史之乱。

〔何由彻〕如何挨到天亮。何由,怎能、如何。彻,到,这里是“彻晓”(到天亮)的意思。


〔寒士〕贫寒的士人。 〔突兀(wù)〕高耸的样子。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关中地区闹饥荒,民不聊生。这年秋天,杜甫弃官到秦州(今甘肃天水),又辗转经同谷(今甘肃成县)到了四川。在亲友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建起了一座草堂,过上了暂时安定的生活,他感到快乐和自足,于是歌唱春雨,寻花漫步,遣兴江边,以诗酒自娱。但这种表面上的安逸掩饰不住他的贫穷,更不能冲淡他那一贯的忧国忧民情怀。上元二年(761)秋天,一场暴风雨袭击了他的茅屋,再一次把他从浪漫的隐居生活中敲醒,让他面对现实,让他优思,于是写下这首诗歌。

诗题本身就很有趣。茅屋为秋风所破,为什么还要“歌诗一首”?是什么牵动了诗人的诗情呢?

诗以描述开篇,完全是写实的手法。先写秋风的威力,“怒号”是其声势,卷走屋上茅草是其“战绩”;再写自己无可奈何的情状,面对这大自然的强者,只好任其所为,眼看着自己的茅草渡江而去,高的挂在了树梢,低的沉到了塘坳。

面对大自然的暴力,诗人表现得较为平静,甚至还有几分耐心去欣赏它。但面对顽童的“趁风打劫”,他却真的动了肝火。它如实地写出了自己的失态,是那样率真。与其说他是在和孩子们生气,不如说他是在和自己生气。他恨自己老迈年高,生活无依,一事无成,于国于家都没什么用了。也许还深责自己缺乏修养,和小孩子们一般计较。总之,焦灼之后,他转为沉静,渐而苦苦地思索。

大风过后,黑云涌动,不用说,秋雨不请自来。诗人收回自己的视线,不再关注大自然的风云变化,而把心神集中在自己赖以生存的茅屋里。多年的贫困,多年的流离失所,他甚至做不起一床新被子,而就是那床冰冷似铁的旧被子,也让睡觉不老实的孩子蹬破了。满屋漏雨,没有干爽的地方,可是秋雨却不管不顾地下个不停,这是怎样的生活啊!长夜漫漫,诗人失眠了。而“自经丧乱”,已不知有过多少个这样的夜晚,洒泪沾襟又有何用呢?

突然,诗人从沉思中振作起来,发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呼喊。这时,理想战胜了现实,意志战胜了叹息。虽然他现在缺少“风雨不动安如山”的住所,但是,如果眼前出现这样高大坚实的房屋,能够温暖天下寒士,他宁可独守茅屋,受冻而死!这是怎样的一种情怀呢?这是一种饱览民生疾苦、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就像他在兵荒马乱中写 “三吏”“三别”一样。

这是一首歌行体的古诗,连续的韵脚变换体现了“歌”的特点,单行散句乃至长短句的


错落搭配,又体现了“行”的动感。正因为有了现实的触动,有了内心的渴望,诗句才能这样不假修饰,从胸臆中自然涌现。全诗先叙事,后议论抒情,既写了诗人贫穷甚至恼羞成怒的窘状,也表达了诗人博大宽广的胸怀,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741faef2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00eaf36.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