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建安文学

2022-05-07 15:03:37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第一章 建安文学》,欢迎阅读!
建安,文学
魏晋文学

魏晋文学的发展概况



魏晋文学的时间跨度有两百多年,是在社会动乱的背景之下开始,又是在儒家思想衰落、老庄玄学兴起,追求个性的思潮中发展的,有求真率情的一面,也有追求玄虚之理、体认玄远、表达哲学意味上的生命观,重理轻情的一面。两百多年间的文学表现出多样性,正是政治动荡、思想与个性解放的反映。大致可分为建安文学、正始文学、西晋与东晋文学,两晋文学总体成就不大,除了晋末陶渊明的创作。 一、 建安文学

1.建安文学的概念

从汉末建安元年(196)起始、至魏前期约45年(正始240)时间的文学建安文学起于乱世, 一般以曹氏父子、建安七子为代表,地域上亦有邺下文学之称。文体上诗歌的成就最高,五言诗达到成熟, 开启文人诗的时代。

建安文学的特征:创作上鲜明的个性化;风格上慷慨悲凉,明白晓畅;以人生苦短和高扬功业理想为突出的表现内容,充实刚健。后世以“建安风骨”誉称这一时期的创作。

(刘勰在《文心雕龙·时序》篇中论及此期的文学说道“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 建安文人生逢乱世,汉末以来的萧条衰败与死亡的阴影下,诗文中有浓厚的忧生悲哀的情绪,也有因此带来的生命虚无感和及时行乐内容,但建安文人在曹氏父子的带领下,富于个性态度通脱,占主流的是求取功业、高扬政治理想,力求在短暂的人生中实现生命的价值,所以作品情调慷慨而悲凉,富有个性,艺术表现自然清新,文风刚健明朗。 2.代表人物:

曹操:开一代诗风;曹丕:诗有文士气 ;曹植:骨气奇高,辞采华茂 曹操是一代雄主,作为政治家,他头脑精明敏锐,文武策略善于随时而变,尚通脱、好刑名,敢于逆流俗而上。同时他又是一个文学家,有着深厚的文学修养,是建安文士的领袖,其诗可谓开一代风气。

曹操现存诗都是乐府诗,其四言诗的创作可谓是《诗经》后的奇响。作为乱世英雄,他的诗有写社会现实、反映军旅生活,对汉末战乱、人民遭受苦难的忧叹与同情,也有整治国家、统一天下、奋发进取的胸怀抱负,语言古朴,感慨深沉,被宋人敖陶孙评为“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他的诗反映现实而又梗慨悲凉,诗有一种雄强的气魄和力量,影响了一代诗风。

文士气的曹丕诗


曹丕在文学上与其父诗具有历史使命感的创作方向不同,理论上他将文学摆到“不朽”的地位;诗歌创作中主要努力与个人情感的表达,曹丕的诗歌以游子思妇、思乡离别的题材为代表。沈德潜说“子桓诗有文士气,一变乃父悲壮之习。要其便娟婉约,能移人情。”他的诗善于表达哀婉的感情,抒情细腻,语言清丽注意修饰。

《杂诗》(其二)以浮云比游子,前六句写游子孤苦无依、生不逢时(乱世)而漂泊流落的遭际,接下“吴会非我乡,安能久留滞”点明思乡主题,结尾抒发不得归乡的痛苦,妙在以压抑笔调作结,其味反倒炙出,表现了身不由己、无可奈何的悲哀,有余音袅袅之效,真切传神地表现了客子复杂的内心世界。

建安之杰曹植

曹植从小聪颖,富于才华。受到时代风气的熏陶和父亲的影响,少年时就有了建功立业的雄心抱负。 30岁前,他过着贵公子的生活,由于才高绝伦一度深受父亲赏识,曹丕称帝后,一直受到曹丕父子的猜忌打击,命运惨淡,41就抑郁而终。

曹植的诗歌创作根据生平可分为前后两期。前期的诗歌浪漫乐观,具有理想色彩,如抒发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充满少年的豪杰意气。但他也同样感受到所处时代那种浓郁的生命短暂的悲凉,《箜篌引》就写出了这种生命感受。 前半部分写游宴之酣之盛,宾主之乐,心情之快,后半突转,乐极悲来,写出人生短暂、盛况难续的悲哀,典型的反映出这个时代的生命观。

曹植诗丰富的抒情性和艺术美,诗歌特色如钟嵘所说“骨气奇高,辞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主要指其思想内容上具有建安风骨的精神,慷慨多气,主体情志充盈丰沛,自有一种激扬而深沉的情调;同时诗歌艺术形式上手段多样,起调往往惊挺,好用比兴手法,词采丰富、典雅流畅。

二、 正始文学

1.从时代来说,正始是一个与建安、黄初大为不同的时代,相比建安时期所具有的高度的政治热情,正始时期政治理想落潮,士人普遍出现危机感和幻灭感;思想意识领域言,正始开始兴起玄学思潮;从文士来讲,曹植去世,正始时期另一批文人兴起,如何晏、阮籍、嵇康、向秀等相继出现,不同的生存背景和审美思想,带来文学新的风貌:反映民生疾苦和抒发豪情、慷慨多气的作品大为减少,抒写个人忧愤的诗歌增多;建安有对人生苦短的哀叹,更有正视、惜时的积极精神,正始时期则充满苦闷难言、凄惶无常之感,表达上曲折隐晦;加之受玄风的影响,诗风由建安时的慷慨悲壮变为词旨渊永、寄托遥深。所以正始的诗歌意旨深藏,归趣难求,有一种朦胧的美,与建安时期的明白晓畅大不同。

2.正始文学指魏末正始元年(240)起,魏晋易代之际的文学。具有以下特点:内容上主要揭露现实的黑暗恐怖,表达清虚远祸的思想;抒发“忧生之叹”“迁逝之悲”,作品充满生命飘忽的悲哀消极情绪。从文学反映现实和作品的情感倾向说,正始文学继承了建安文学的精神,表现手法则与建安有所不同,多运用比


兴象征、用典,风格隐晦。代表作家是阮籍和嵇康。

阮籍 是最能代表正始文学特色的诗人,以五言组诗《咏怀》82首最出名,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政治抒情组诗的先河。内容丰富复杂,有抒发济世之志,充满慷慨之情的;有写人生无常、世事反复的;有写孤鸟离兽的栖惶卑微;还有直接慨叹人生的各种难堪创痛,以及“文多隐避”之作。总之,所写的从自然到人事基本都充满苦难无奈,反映的是黑暗窒息的政治环境,表达忧生之嗟、祸福无常之感,中也夹杂高蹈隐逸之思,即游仙和隐居,反映出易代之际的士人复杂的心境。

嵇康

诗歌四言诗为高,代表作《赠秀才入军》《忧愤诗》等。嵇康是玄学大师,诗歌时有玄意,对后来的玄言诗有影响。 《赠秀才入军》



《赠秀才从军》(有题目为《赠秀才入军》,共18首。秀才是汉魏时荐举的科目之一,地位比较高,人数不多,不同于明清时期的州县学府中的生员“秀才”

息徒兰圃,秣马华山。流磻平皋,垂纶长川。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嘉彼钓叟,得鱼忘筌。郢人逝矣,谁与尽言? 本诗写得十分脱俗潇洒。由于四言诗言简意赅,对具体诗篇的理解,也往往有所不同。红色这几句,有说写秀才嵇喜,有说写自己。不论指向是谁(这诗中的人物形象其实是理想化了的),该诗充满玄趣,体现了嵇康为一代玄学大师的风格。在诗中想象嵇喜行军休息时领略山水之趣的情景,借以描绘出自己向往的那种游乐于天地自然之道而忘怀人世的拔俗超脱境界

兰圃、华山(华通花),都是为了衬托人物的风采,写人物的各种活动,时而射鸟、时而垂钓、时而弹起五弦琴,而目光却追随着大雁流向天边,而其实一切的行动都是率然为之。

“目送归鸿,手挥五弦” 最为后人称道,表现出一种恬淡旷远、悠然自得的精神状态,其间真趣可谓妙在象外。它通过两个同时进行的动作,巧妙地描绘出虚静澄明、物我两忘的精神状态。人弹琴,却并不专注于琴,只是随意拨弄(挥),让音乐自然流出;注目于归鸿,却又不是关切这些鸿鸟,从它们身上联想到什么,只是随意地放眼远望。这些动作正是心境恬淡自然的表现。 从整首诗来说,无论弋射、垂钓、弹琴、望鸿,目的都不在本身,而在领略山水的妙趣,从中体悟天地之道。一抬头一低首,随意四望,都有所领会,心思游乐于“太玄”,但这种领悟既难以、也无须用语言来表达。《庄子》中不是说,得鱼忘筌吗?言是用来表意的,得了意也就忘了言。

典故《庄子徐无鬼》:郢地一个人用白垩泥涂抹了他自己的鼻尖,像蚊蝇的翅膀那样大小,让匠石用斧子砍削掉这一小白点。 匠石挥斧如风,把他鼻尖上的一点点白粉削得干干净净,而这个郢人站在那里也若无其事不失常态。郢人死后,匠石再也无表演的机会了。全诗貌似写送别,但主旨却非在此,直到最后这两句表达无人对谈“道”的玄妙境界,才算可以理解为表达对嵇喜的送别思念之情。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740e42fe910ef12d2af9e788.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