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评课稿》,欢迎阅读!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评课稿
一直以来,古诗教学是阅读教学的一大难点,由于古诗内容的时空跨度太大,加之学生的阅历背景又太浅,他们很难与诗人的意境达成共鸣。由于古诗的话语风格离学生的现有语感相去甚远,对于诗义的疏通和理解已有困难,至于诗的文化底蕴则往往无暇顾及。由于这样的种种原因,古诗教学的模式,还相对比较陈旧和保守,尽管时下有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但古诗教学却是涛声依旧,难有突破。但,今天,听了李老师的《送孟浩然之广陵》却有新的收获,让我们看到了古诗教学的不简单之中所蕴含的新意,以下是我的观课感受:
李老师的这节课,让我豁然开朗,倍受鼓舞。李老师的课堂教学如诗如画;如一首芳香的音律;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李老师开头以猜字的形式,使学生不知不觉中走入文本。也为本诗定下了感情基调。纵观整节课,有以下几个亮点:
一、朗读多样,读中感悟
文本是主体感悟的语言材料,对文本语言的感悟首先要由读来完成。读是理解、感悟的前提。教学中杨老师通过让学生个别朗读、自由读、师生合作读等不同方式,全方位地接触文本语言。随着文字的流淌,细细地品味。体会古诗的意境和作者的心境。比如,在师生合作读之后,杨老师问孩子们感觉到了什么,孩子们说感到伤心、难过。深刻的感悟是建立在深入反复阅读、积极思考的基础之上的,杨老师多形式的朗读,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师生的感情产生了共鸣,在“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的读书声中,将李孟二人的离别之情推向了高潮。
二、诵读质疑,释疑解情
指导学生读中感悟,读中质疑,实现语感积淀,促进学生自悟自得,使学生在声、韵、情中自主学习。在诵读中进一步体会人物的内心情感、深刻领悟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比如:在“故人西辞黄鹤楼”中,李老师对于“西辞”这两个字,是下了一番功夫的。对于“西辞”也是本诗的一个质疑点。有的认为告别了朋友往西边去,有的认为在西边告别,顺流而下到东边去。;李老师将一张有关长江黄鹤楼至扬州的地图展示在我们面前,让大家一目了然。“西辞”两个字充分说明孟浩然是从西边顺流而下到东边的扬州去。又如:在说到“孤帆”这个词时,李老师说,大诗人也有出错的地方,大唐盛世,长江两岸应该是游人如织,千帆竞渡,为什么在诗人的眼里却只有一条“孤帆”呢?从而引导孩子们理解:在李白的眼里,虽然江上有那么多条船,但让李白望眼欲穿的只有孟浩然坐的那条船。”真是千帆过尽皆不见,一心只为孟浩然。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要凭一两个例子使学生举一反三,提高练习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巧。李老师就从这个例子中、挖掘了很多。“烟花三月”是学生感悟的难点之一,如果单纯按照书上的注释,学生的理解也只是表象。但李老师让学生描绘“烟花三月“的具体景象,让学生充分的想象,充分的说,再以杜牧的《江南春》辅助理解,加之精美图片的欣赏,使得学生对这个词语的理解更为多元,把对它的理解、感悟变成了一个教学亮点,不但拓展了学生想象的空间,还训练了语言,促使学生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并之得以活化。在这个教学片段中,可以看出,教师引导学生感悟古诗,不仅仅停留在诗句字面意思的理解上,而着重于引导学生展开充分的想象,通过想象去体味诗句背后的意境和情感。在想象中,学生似乎看到了李白和孟浩然在一起的情景,感悟到李白送别孟浩然的画面,体味到李白那颗充满向往与祝福的心。
最后,李老师引用诗人王国维的一句话,一切景语皆情语。真是诗中有景,景中有情。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73a55acff111f18582d05a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