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气候评价

2022-10-09 09:52:00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中国气候评价》,欢迎阅读!
中国,气候,评价
我国气候水热结构及评价

气候是在自然地理环境的所因子的相互作用下形成的。影响中国的气候因素主要为地理纬度与太阳辐射,海陆位置与洋流,地形以及大气环流。

一、中国气候的基本特点

(一)中国气候有四个基本特点

1、季风气候明显

1)冬夏盛行风向有显著的变化,随着季风的进退,降水有明显的季节性变;

2)大陆性气候强,冬夏两季的平均气温与同纬度的其他国家或地区有较大的差异,冬季气温低与同纬度地区,夏季气温高与同纬度地区,气温年较差大;

3)影响的范围广。

2、气候类型多样

不仅地处温带,亚热带,热带各种气候带,而且由于地形崎岖,往往在不同范围内形成不同尺度的气候差异;

3、雨热同期

1)利于农牧业生产

2气候稳定性差,旱涝,低温,冻害,台风,冰雹等气候灾害发生的频率高,影响范围广,防灾减灾的任务繁重。

(二)成因分析

1、季风特征

1)按成因:行星风系、海陆冷热

就北半球行星风系来说,按中国所处纬度位置,大致在北纬30°以北为西风带,北纬30°以南为副热带高压带和东北信风带,由于行星风系的季节性位移,在东、西风气流交界处基本气流季节变化最为明显,东季受西风气流支配,夏季受东风气流控制。行星风系的这种季节性变化位移配合因海陆冷热作用所引起的季节性风系的变化,使我国成为世界上著名的季节气候区。

2)按来源:东亚季风、印度季风,


两者相互有紧密联系,又有其独立性。

印度季风:属于热带性质的季风,而东亚季风是副热带性质的季风,副热带季风受中、高纬度的影响比较大。印度季风的年际变异,主要表现在各年夏季时期,夏季风间歇时期的长短以及季风降水的强度;

东亚季风:年际变异,表现在雨带从华南向华北推移的速度快慢以及停滞时间的长短。冬季我国大陆主要极地大陆气团或变性极地大陆气团控制,在东经80o90°高空为一高压脊,东部沿海高空为一大槽,槽后的冷空气不断南下加强了地面的冷高压—蒙古高压,气流向外扩散,使得我国冬季对流层低层盛行西北、北和东北季风。极地大陆冷高压及其伴随的极锋或冷锋是冬季天气的控制系统。 3)影响 ①冬季风

大陆上的冷高压一般于九月份形成,冬季风随季节的变化而逐月加强,一月最盛,平均每隔710天冷空气爆发南下,吹出寒冷的西北或东北,由北向南推进,强盛的干冷流可使华南地区24小时内降温1216度,海南岛也可降温8度以上。冷空气到达南部沿海一带常有低云形成,并有小雨。

冬季风一般盛行于低空,在3000米以下,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因此冷空气很难越过青藏高原。冬季风沿着高原东侧及其东向东部地区。冷空气常随冷锋南下,北方多晴天,冷锋过境时多为大风,降温。 ②夏季风

夏季时,我国大陆大部分地区为热带,副热带海洋气团所控制,高空在东经7080度处为一低压槽,沿海为一浅脊。地面气压系统为欧亚大陆为印度热低压盘据,与海洋上的高压系统想配合,使的我国夏季对流层低层盛行西南,南和东南季风。

影响我国的夏季风有三个源地

a与印度洋的西南季风,在阿拉伯海一带形成一支低空急流,经过印度半岛影响我国西南及华南地区;

b源于澳大利亚北部的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后与第一支气流及北半球的东北信风带汇合成赤道辐合带;

c源于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即为主要影响中国东部地区的东南季风和南季风。它与从北方来的冷空气相遇形成一条大的雨带,通常以这条大雨带表示夏季风的活动。夏季风一般五月初盛行于华南,六月中夏季风推移到江淮流域,七月中下旬夏季风再次北跃到华北与东北地区,到八月中下旬为夏季风鼎盛时期,北界可达东北北部、内蒙古长城沿线,它与从西北来的冷空气相遇后形成一条大雨带,带来充沛的降水。一般在九月份北方的冷空气开始加强并


向南推移,西南季风的来临呈爆发式,从南到北只需一个月时间,而退却往往需要几个月的时间。

2、高原季风

1)成因:由于面积达240×10000m2的青藏高原,高度约占对流层的三分之一,它不仅强烈影响高空气流的运行,而且导致高原季风的生成,使得我国季风呈现出复杂的现象。

2)影响:高原季风使我国的冬夏季对流层的厚度加大,在冬季由于高原冷面上的冷高压,与南侧的自由大气之间产生明显的气压梯度,高空等压面向高道斜,使西风南支流加强,次青藏冷高压叠加在强大的蒙古冷高压之上,也大大加强了冬季风的势力;夏季,由于高原上热低压的存在,加强了印度低压的势力,所以青藏高原的存在,对我国冬夏季风都起到了加强作用。

(三)水热条件特点

我国位于亚欧大陆的东南部,决定了我国东半部属于大陆东岸的季风气候,西北部深入大陆腹地,属于干旱气候,西南部为高度超过3000米的青藏高原,具有高原气候的特点。

我国从赤道带,经热带、亚热带和暖温带、中温带,直到寒温带,具有纬度地带性差别,特别是东部表现的更为明显,温度基本上自南向北降低。季风的更替使得这种温度的变化表现的更为复杂。

1、冬季气温分布特点

我国冬季大部分地区在极地大陆气团控制之下,东部平原地区的气温,主要由太阳辐射决定。大兴安岭是我国冬季最冷的地方,自此向南气温逐渐升高。淮河是我国最北的一条冬季不结冰的大河,秦岭—淮河一线以北的地区都会形成季节性冻土。年平均气温最低0℃线为于长江附近,江淮之间凌晨仍会看到结冰的现象。极端最低气温只有雷州半岛以南才在0℃以上。

我国冬季气温低,南北温差大,这主要是冬季风把高纬度的极地寒冷气团输送到低纬度的结果。而且冬半年的寒潮活动十分的频繁,我国大部分地区日平均气温锐减10℃以上的强大寒潮,每年平均有六次,较弱的寒潮或强冷空气活动就更多,寒潮间隙回暖期短促,正是这个原因,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同纬度地区最冷的地方。

2、夏季气温分布特点

夏季东南季风盛行,带来了暖湿的气流,使全国的气温普遍的升高。北方太阳高度角偏低,但白昼时间却比南方长,部分的弥补了太阳高度角低引起的热量不足,因此,南北之间的温度差远较冬季小。

我国夏热这个特点还反映在异常的极端最高气温上,除青藏高原地区外,全国各地极端最高气温在35℃以上,极端最高气温都超过40℃。夏季我国是世界上同纬度除沙漠地区以外最热的国家,我国气候冬冷夏热,而且南北地区的温度差异冬季远大于夏季。所以气温上午年


变化幅度随着纬度的增加由南往北加大,华南地区为1418℃,同纬度的云贵高原因为地势较高,台湾因受海洋的影响,气温年较差要小一点,1014℃,长江中下游为2426℃,海流流域为3032℃,内蒙古和东北大部分为3234℃,黑龙江北部为最大在48℃以上。

我国地处中低纬度,温带,亚热带的范围相当广。全国大部分地区四季分明,仅华南地区长夏无冬,大、小兴安岭、青藏高原等地无夏,藏北地区西部全年皆冬,云南中部四季如春。四季分明的地区,位置越北,春秋季节越短。

气温的这些变化特点对于农业和工程建设影响很大,。它使的喜暖的一年生作物可以向北分布,而又限制了热带,亚热带等的多年生作物向北移植,农业地带性差别因而特别复杂。

3、降水分布

1空间水平方向:从东,南两个方向向西北内陆减少,等雨量的走向大致为东北—西南向。东南沿海的粤、闽、台和浙南的降水量一般都在18002000mm左右,自此向北、向内陆逐渐减少。长江中下游流域为10001600mm,到了秦岭淮河一线大致为800mm

2)地形作用:山地降水量多于平地,迎风坡的降水量多于背风坡。例如,台湾的东,北,南三面,降水量都在2000mm以上,中部山地可达3000mm以上,而处于背风坡的台湾海峡,降水量却不到1000mm闽南沿海的降水量也较少。海南岛的降水量情况也与此差不多,五指山的东、西坡水量差别很大。南岭山地和闽浙山地的迎风坡降水量可达2000mm,一般比附近的多500mm。川西山地降水量也大大增多。东北长白山东坡降水量可大1000mm上,而背风坡的辽河平原只有600800mm左右。

3)在发生降水的气旋锋面通过和停滞的地方,降水量也有所增多,这也是促使南岭山地,闽浙西部山地,长白山地降水量增多的一个原因。个别山地像武夷山的东西坡降水量都比周围为多,与气旋锋面在其西坡容易停滞形成静止锋有关。台风登陆频率大的地方,降水量也因而增大。

4、降水季节分配

降水的季节分配也和雨型有关系,

1冬季:冬末春初2月份)南北气流交汇于南岭一带,形成了具有稳定降水的准静止锋,使粤北和南岭发生低温阴雨。

2)夏季:六月中旬开始,准静止锋移至长江中下游两岸,形成梅雨,七月中旬开始,江南处于副热带高压控制下,东南沿海因常受到台风的侵袭,降水相当的丰富,而江南丘陵出现伏旱,形成短期的旱季。

3)差异:我国西南部的降水量分布还受控于另一种天气系统。这里是西南气流和北方气流交汇的地方,冬春季交汇于贵州高原和鄂西南、湘西、桂西北一带,形成这里的冬春连阴雨。云南东部的冬春季(11~4月)处于锋面以西,因此是旱季。夏秋季锋面往西摆动,形成滇东的雨季,贵州和湘西等地仍有不少阴雨天气。




4)降水类型:青藏高原本身不仅是具有高原气候特点,而且也是影响我国气候特点的重要因素。青藏高原东南部是横断山脉,南来的印度洋气流沿谷地溯江而上,扩大了多雨区的分布范围,气候相当的湿润。高原本部属高寒的干旱荒漠、半荒漠气候。

我国降水量的季节分配不均匀,季节变化非常明显。一般来说,冬季干旱少雨,夏季雨量充沛,淮河已南的广大地区及新疆西部,春雨多于秋雨,其他地区则是秋雨多于春雨,根据各地的干湿季节变化可以分为以下七种类型:

a.华北“春旱夏雨型”

b.长江中下游的“春雨、梅雨、伏旱型”

c.青海南部,西藏东部,四川西部和云南大部分及华南的“冬春旱夏秋雨型”

d.青藏高原的“夏雨集中型”

e.湖北西部,四川盆地和贵州大部地区“全年多雨型”

f.东北部地区的“夏秋雨型”

g.西北内陆的“全年干旱型”

5、降水量年际变化

特点:降水量愈大,变率愈小,降水量愈小,变率愈大。

1)干旱地区和湿润地区的干季,变率大,

2)湿润地区的雨季期期间变率小,极锋气旋性气候降水的区域、季节,降水变率小。

3)山地迎风坡变率小,背风坡变率大。

影响:水分状况的这些特征,对农业和工程的影响很大,降水的季节变化使我国各地比较普遍的发生旱涝灾害。旱季里,农业要求灌溉,雨季又要求防洪,生长季与雨季一致有利于农业的生产雨季还可能使道路泥泞不堪,暴雨可冲毁道路等等,内陆干旱决定了那里要有灌溉才有农业,而道路由于过旱,也容易引起扬尘。

6、成因分析

1)由于纬度位置所决定的气温南北差别;

2)由于大陆相对于海陆位置所引起的气候湿润程度的差别;


3)高原和山地,特别是青藏高原的影响也很巨大。

这三个方面的影响是综合起作用的,但是在不同的地区,三者彼此作用的强度却有和大的差别。通常用干燥度(K)来表示某个地区的干湿状况的综合特征,它是根据降水量与可能蒸发量的比值求得的,以K值为1.0的等值线来区分湿润地区和半湿润地区的指标,

(1)K<1,为湿润地区,K=1~1.25为半湿润地区,这条等温线大致相当于秦岭淮河一线,

(2)K<1的地区表示降水量大于可能蒸发量植被为森林,土壤无石灰性,基本没有盐渍化,年平均降水变率一般在20%以下,旱患较少,

(3)K=1~1.25为半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的植被为森林草原,草甸草原,土壤中有石灰质积累,有的地方有盐渍现象,旱患频率较大。

(4)K>1.25~4为半干旱地区,半干旱地区与干草原地区相当。K>4为干旱地区,植被为干荒漠,发展农业需进行灌溉;土壤中含有较多的可融性盐类。

二、几种重要的天气气候变化及其影响

寒潮、梅雨、台风是我国重要的天气气候现象,它们的形成、变化构成了我国气候变化的主要特征。

(一)寒潮

1、源地

寒潮是东半年危害较大的大规模现象,它起源于北极地区的冷空气,当迅速南移时其前缘即为寒潮冷锋,

2、特征

常使沿剧烈降温,风速猛增,出现霜冻。偶尔伴有雨雪天气。寒潮的主要特征就是风大,强度大。

3、路径

侵入我国的寒潮路径主要有四条:西方,西北方,北方,东北方。

1)西北方路径为最多,约占60%,其源地为新的岛以西的北冰洋上空,势力较强;

2)北方路径次之约占19%,冷高压从泰梅尔半岛附近南下,经蒙古国西部进入我国,势力也较强;

3)西方路径冷空气首先侵入新疆,然后经河西走廊,青藏高原东侧南下,影响范围广;




4)东北方路径约占7%

4、影响

我国每年出现寒潮的次数月为六次,但各年的差异很大,寒潮出现最多为十次,出现最少的为两次,十一月出现的次数最多,寒潮的侵袭,往往在不同地区造成不同程度的灾害,很多地区出现的冻害,低温冷害,对农业长造成巨大的损失,当寒潮伴有暴风雨的时,还给牧区造成严重灾害;在黄河以南出现的冻雨,也会给交通、通信、工业带来破坏。

(二)梅雨 1、时间

每年大致于六月“入梅”,到七月中旬“出梅”一般持续几个月。大每年情况不同,入梅早时可在五月中下旬,晚时可迟至七月初,前后相差40天,出梅可早在六月中旬,晚到七月底,前后相差一个月。

2.地点 江淮地区 3、特征

经常出现的一种大范围的降水气候特征。主要发生在巫山以东,北纬26~34度,每年初夏,江淮地区有一段时期降水充沛,相对湿度大,云量多,地面风力弱的连阴雨,成为“梅雨”或“霉雨”

梅雨时期的天气形式有几种不同的情况,一种是梅雨形式稳定,雨量集中,易造成内涝和水灾,另一种是梅雨很不稳定,天气系统变化快,雨区范围变动大,旱涝现象不突出,还有一种是降雨锋系很快北移,出现空梅或少梅,梅雨期间的梅雨湿度很高,六月中旬到七月都在8486%。由于影响梅雨的因素很多,各年梅雨起迄日期、持续时期、降水强度均有很大差别,梅雨正常年份出现概率仅占24%

4、成因

(三)台风

中国是世界上少有的几个受台风影响的国家之一。我国东南地区均直接或间接的台风影响而产生暴雨。沿海省市最大量的影响系统是台风。

1、源地

台风是发生在热带海洋上强烈气旋性涡旋。中国南海北部、台湾海峡台湾及其东部沿海、


海西部和黄海均为台风通过的高频区。影响我国的台风,主要形成于北太平西部加罗林群岛海区,少部分发生在我国南海海面。台风的形成与热带洋面上的太平洋副热带高南侧存在赤道辐合到和东风波,促使大量湿空气上升而释放潜热有密切的关系。19491992年统计,北太平洋西部平均每年生成台风28个,但各年的变化不一样,台风生成集中在夏季。在我国登陆的台风主要集中在79月,这三个月登陆台风频率各占26%,占全年数的78%

2、影响区域

台风登陆的地区几乎遍及我国各省,主要集中在浙江以南各省,其中广东占39%,台湾占23%,海南占21%,福建占7%,浙江占5%

3、危害

台风在移动的过程中,随着环流形式和地形条件往往发转向。登陆后移动逐渐变慢,强度减弱,登陆时风力一般在20~30米每小时,但洋面上风力很大,强台风最大风力速达100米每小时,登陆时可达50~100米每小时,台风带来的强风、暴雨和风暴对人民生命财产威胁严重。在我国的沿海诸省中,台风雨在年降水量中占有重要地位,大致在温州以南占20%以上,尤其是七至九月份台风雨的比重很大,在福建沿海和浙江南部可占50%左右,两广沿海地区30%以上。

三、对我国气候的评价

我国的地理位置优越,气候类型多样,具有是适合不同种植制度的气候资源。

(一)影响耕作制度

1、国际比较

从世界范围来看,在北纬20~30度的亚热带,光、热资源丰富,但降水稀少,形成著名的回归干旱带,在这一地带只要我国南方,印度恒河流域等地区气候湿润,成为文化起源久远,农业发达的地区。

在北纬30度以北的温带地区,只有我国东部在作物生长季节温度最高,降水最多,水、热、辐射的高值期重合,使这里的夏季具有亚热带的气候特点,有利于作物的生长,单季作物的种植线在我国比同纬度其他地区偏北,例如,水稻生长可以达到黑龙江省的北部,棉花种植可以达到新疆北纬45度,是世界的水稻,棉花分布的最北位置。

2、内部差异

我国种植制度具有多样性,这与我国的气候资源丰富和类型多样有密切相关,全国种植制度可以七划中按热量条件划分为一熟,二熟,三熟。但是由于降水季节的不均,或地形、土质的影响,在同一热量熟制带中可能出现多种熟制的情况,例如,一熟带中,由于地形,水分供应的差异性,往往出现二年三熟的情况,能种两季或三季的地区,仍需灌溉补充水分的不足。




(二)利于多种经营

山区面积大,类型多。气候条件复杂,构成了我国气候资源的又一重要优势,全国山地县约68.7%山区耕地约占全国耕地的40%占全国林地面积的90%占全国草场面积的54%山区由于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因素的综合影响,形成了复杂的立体气候,就一个山区来说,候变化受海拔,坡向,下垫面状况的影响,一般海拔每升100米,年平均气温下降0.51度,>=10度积温减少170度,生长期减少4~6天,降水量在一定高度内呈递增趋势。因而山地出现河谷热,丘陵暖,山区凉,高山寒的气候特点,构成了山区立体农业的分层布局。

(三)灾害性分析

1、冬季低温

冬季我国气温比世界同纬度地区普遍偏低,东北部一月平均气温比同纬度其他地区平均偏低14~18度,冬季气温偏低,不利于多年声作物越冬。

2、旱涝灾害

我国气候年际变化大,旱涝,低温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这是造成农民大幅度减产的重要因素,据估计,每年因气候灾害减产平均达到150千克以上,重灾年份甚至可达300亿千克左右,合理开发利用气候资源和最大可能的防御减轻气候灾害是重要的任务。

四、气候变化及演变趋势

(一)进5000年来的气候变化

根据对历史 文献记载和考古发掘等代的资料的分析,可以将5000年来我国的气候划分为四个时期和四个寒冷时期。

1、公元前3500年到公元前1000多年

即仰韶文化到安阳殷墟时代为第一个温暖时期,估计当时大部分年平均气温大约比现在高3~5度,年降水量比现在多200毫米以上,是我国5000年来最温暖的时期。

2、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初

第二个温暖时期 据《春秋》《史记》记载,当时鲁国的冬天没有冰,许多亚热带植物的分布界线都比现在偏北,说明当时气候比现在温暖。

3、公元前7世纪到12世纪


第三温暖期 7世纪中开始气候转暖,关中长安一带可生长梅,表明当时的气温比现在温暖。公元前10世纪到12世纪为第三次寒冷时期,此间华北已没有野生梅树,公元1111太湖全部冻结,公元11531155年南运河经常结冰,1000多年以来,福建的荔枝两次冻死均发生在12世纪。

4、公元13世纪

第四次温暖时期 短时间的气候回暖。元代初期,西安和河南博爱、风翔三地因竹类和竹器管理需要,曾设立“竹监司”衙门,表明当时的气候转暖。

5、从公元15世纪到19世纪末

第四次寒冷期 东北地区生长期比现在短20~30天,1670年长江也出现封冻现象。

(二)近百年来的气候变化趋势

1、百年气温变化

根据政府间气候变化专委员会于1995年发表的评估报告19世纪以来,全秋的平均地面气温大约上升了0.3~0.6度,过去100年中,全球海平面上升了1025毫米。

从总体上说,中国在20世纪的年平均气温变化趋势与同期北半球变化的趋势基本一致。

119世纪80年代到20世纪10年代,为持续低温期;

22040年代为持续高温期,5070年代中期为又一低温期;

370年代末到现在为第二个高温期,但是,中国在4060年代的降温比北半球明显,而80年代增温不如北半球快,北半球近百年来最温暖在80年代,而中国百年最温暖期出现在40年代。

由于各地地理环境的差异各地气温变化不尽相同,19511990年间,北方各地年平均气温呈增温趋势,而西南地区则呈变冷趋势。冬季平均气温变化趋势与年平均气温变化的趋势一致,但夏季大部分地区为变冷趋势。

2、百年降水变化

20世纪我国降水的趋势大致是从1819世纪的较湿润的时期转为较干燥的过渡时期。

1)上世纪的10年代、50年代 多雨期;

230年代、60年代和70年代 少雨期;

370年代后期 雨水逐渐增加;




中国各地区的多雨期和少雨期的变化,与北半乃至全球的气候背景变化有密切的关系,近年来频繁出现的“厄尔尼诺”现象及其对气候的影响,使人们重视海气作用的研究厄尔尼诺与拉尼诺活动对中国气候的主要影响造成降水异常,或产生大范围的干旱和洪涝。

(三)气候变化趋势预测

气候是自然环境中最为活跃的组成部分,旱涝、台风、霜冻等自然灾害主是由于气候变化不稳造成的,现在气候预测已引起人们的关注了。气候预测能力的提高,有赖于气侯模式的研究已及观测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进步,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733af0cc6194dd88d0d233d4b14e852459fb3941.html

相关推荐